為法忘身 價值人生

2011-09-15   | 慈濟基金會
此次模擬醫學的十二位大體老師,許多位是上人的好弟子,他們雖不知這一生中如何來,可是他們很清楚如何去,而且留住最後的軀體,造福人群兼造福醫療。上人開示:「縱然萬般不捨,也要為他們祝福,這都是他的人生,很有價值的生命,而且去了又來,這都是很令人安慰的事。」圖:王明河師兄(左)生前參與花蓮慈濟志業園區景觀工程  (攝影者:蔡淑婉)
【證嚴上人9月15日志工早會開示】
「人生啊,總是這樣地過完,有的人來了人間一趟,生命發揮了非常珍貴的價值;有的人卻懵懂地來,帶給人間困擾。同樣是人,可是價值觀總是不一樣。」

覺有情菩薩 觀身不淨獻身命

9月15日的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的開示語重心長,充滿無限疼惜與讚歎:「菩薩覺有情,雖然過去每個人來到人間的因緣不一樣,可是一旦因緣匯合,走入了慈濟,聽聞了佛法,而且能信受奉行,在人群中付出無所求,同時充滿感恩,帶了感恩的心離開了最後的軀體,這一口氣出去了,相信同樣還是懷著感恩無私的大愛又會回到人間來;可是,他篤定要把這個身軀留住,奉獻給醫學。」

上人愷言,醫學系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是用現代化的人體模擬,儘管再怎麼逼真都不如真實的人體那樣真實,我們所要教育的學生,就是希望他尊重病人,而要尊重病人,就要用很真實的人體,讓他們實實在在地觸摸到人的軀體的真實感,可是傳統的觀念裡,總是要求留全屍或者入土為安。「其實,人啊!一口氣去了不再來,幾個鐘頭後,只要天氣熱,開始內臟產生變化,從內而外一直在變,一直在腐敗,從內臟腐敗到外,這就是佛陀所說的觀身不淨。」

上人不勝唏噓:「一口氣不再來的時候 我們能夠做什麼?」用棺木裝起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經過一爐熱火化掉;另一種就是用棺木封起來,幾年後子孫撿骨,掀開棺木,裡面是一堆白骨頭。 「能帶什麼去?萬般帶不去!」上人說,我們要如何對待這樣的身體?我們要如何在人世間發揮價值?我們既然不知如何來,也要學會如何去,要讓軀體發揮良能才是真的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真價值 生命有限盡良能

上人提及日前慈濟大學大體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他們為社會人群付出,最後把軀體奉獻給醫療教育,「你想我能不心疼嗎?這樣的緣很深很厚,不過,看開了,想通了,回想我這一群弟子,真的生命很有價值。」

其中劉樹増居士,是委員也是榮董,他發揮的人生很有意義,一家人都是慈濟人;他在家是個好丈夫、好爸爸,也是上人的好弟子。

高雄的委員許雪娥,過去上人行腳到高雄,她都隨侍在側,備妥一切流程一一報告;她是活動組的組長,對每一個人的故事都很清楚,如數家珍。她是委員也是榮董,先生也是榮董、人醫會醫師。「她在病重的時候還很勇敢,她說沒有到最後一口氣不會放棄,先生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這樣的恩愛夫妻、幸福家庭,既富且貴的生命,很令人懷念。」

上人難忘丘昭蓉醫師,「她也是師父的好弟子,捨掉臺北的名利和醫療競爭,走到山區,看到原住民的生活今朝有酒今朝醉,她要融入不簡單,她去不只是疼惜病人,還嘗試如何教育、淨化他們如何脫離菸酒;她不顧自身,總是無怨無悔。」上人記得:「每一次颱風來時,我說不要去山上,山路很危險,她每次都說不會去,可是還是掛念山上,還是冒著路還沒有斷時上山去,或者是知道路剛開通就上山去。疼惜別人的生命比疼惜自己還要珍惜,不顧自身生命,用生命搶救生命、輔導生命,這樣的弟子,生命竟然是那樣的短暫,才活到五十一歲。」

順自然法則 無常世間勤造福

上人流露不捨之情,憶及清修士王明河,大學畢業以後就開始尋找慈濟,當初他騎著腳踏車來精舍,一待就是十幾年,人人都稱呼他阿伯,為何年紀輕輕被叫阿伯?因為他老成持重,看起來就是位修行人;當上人要開始成立清修士時,他就第一個報名,但是他的生命竟然這麼短,才三十七歲,因肺腺癌往生。「生命就是這樣,因緣到來,無奈啊!」

此次醫學系三年級解剖課程所啟用的十二位大體老師,含慈濟委員、慈誠、榮董及會員等,許多位是上人的好弟子,每一個人的身影閃過上人的腦海,歷歷鮮明,他們雖不知這一生中如何來,可是他們很清楚如何去,而且留住最後的軀體,造福人群兼造福醫療。「縱然萬般不捨,也要為他們祝福,這都是他的人生,很有價值的生命,而且去了又來,這都是很令人安慰的事。」

上人開示,我們要好好把握身心的健康,不管年紀多大都要有無常觀,人世間的道理很簡單,可是真正能體會到、能做到,實在很困難。儘管無奈、再艱鉅困難,也要順著自然法則,好好培養這分心,看得開、放得下,方向要對準,這是我們人生的功課。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