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體悲心 拔苦予樂

2011-10-20   | 慈濟基金會
慈濟第五次斯里蘭卡義診,新加坡醫療團隊在為期三天的大型義診中,除了有外科、眼科、牙科、內科,還首次發放眼鏡,志工們彎腰恭敬的態度,讓居民們都很感動。(攝影者:許景盛,日期:2011/10/14,地點:班達拉伽瑪醫院 )
【證嚴上人10月20日志工早會開示】
今天(10/20)的志工早會上,證嚴上人開示,每天一大早收看大愛新聞,宏觀天下,每次所看到的,都離不開兩件事,一種是歡喜,一種是悲戚。上人叮嚀大家不要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圈圈裡,而要把這個圈圈開闊到心包太虛,學習對天下事付出關心。

依教奉行體佛智 菩薩招生為防災

近日來,讓上人特別關心的是泰國水患,大水已蔓延至曼谷附近的巴吞它尼府。上人擔心災民的安危,「因為毒蛇、鱷魚在水中,人與毒蛇鱷魚混合在洪水裡,真的很令我擔心,這比什麼都更危險!」還有洪水帶來垃圾可能衍生的問題,上人也感到憂心,「平常沒做好環保,洪水一來,垃圾特別多,有的地方,水慢慢地退,除了垃圾,還有蚊蟲瘟疫,我們很替他們擔心,當地也是開始惶恐。」

上人從電視新聞畫面上看到一名女孩在水淹及胸的狀況下吃飯,感到非常不捨。「他們的生活真的實在是分寸空間都沒有,我們能在這麼大的空間裡,真的要感恩。」上人不禁感慨泰國是佛教國家,在大城府金碧堂皇的佛寺裡,大佛像也幾乎淹至頸部。

感慨之餘,上人期勉眾人要戒慎虔誠:「佛陀是精神面的教育,我們要依教奉行,而不是拜拜就保佑我,自己造什麼因,得什麼果,我們一定要有因果觀。」上人愷示,疊沙包防災的作用並不很大,最好的沙包預防就是人間菩薩。「我們要更多更多的人間菩薩,才是預防天災的良方,所以要請所有的菩薩們,我們一定要更密集地人間菩薩招生。」

同體大悲護身心 育善種子萌菩提

最近水、火、風大三災不斷地在國際間連續發生,每一次發生都令人怵目驚心。但是從中也看到了溫馨的一面,那就是在日本地震過後,至今七個月來,慈濟人前往送熱食、毛毯、發放見舞金(慰問金)已經第九次。「昨天臺灣八十多位的慈濟賑災團又出發了。這一次日本動員了一百二十多人,一共二百零八人,分成了四個地方,同時發放。這四個地方,距離都很遠,同時要發放。」

上人欣慰地說:「看到了當地的志工終於動起來了,曾經接受過救濟過的,他們也心動了,開始發心。除了我們『藍天白雲』很分明的,還有灰衣菩薩,之外所看到的便衣的,穿起了我們的志工服的,也不少了。所以,已經開始愛的種子落地了,在地上也看到了萌芽了。」

同時讓上人感到欣慰的是,「大醫王,就是同體悲心。這種的分別病相,這種的精神剛好現在是用在慈濟的團體,我們已經把這樣的精神開展了,在國際間,我們都可以把大醫王的精神推展到全球。因為佛陀就是同體悲心,所以大醫王就是佛陀的一個比喻,那一種的開闊心胸,那一種的心包太虛。」

上人胸懷慈悲地說,「天下眾生苦難莫過於病痛。菩薩們,病痛真要命,真是苦不堪,真的天下苦莫過於病痛。所以佛陀為了天下眾生身、心病,所以他在人間,所以他是同體大悲。不管是眾生的身體,肉體的病,或者是心靈顛倒、狂亂的病,他都要來呵護,來膚慰,來應病投藥給眾生,所以叫做大醫王。他分別眾生的病相,他能診斷出了眾生是什麼樣的病,是貪病、癡病、瞋、慢、疑等等心靈的病,或者是身體的病等等,所以他分別病相,曉了藥性。他知道要用什麼藥給眾生,所以應病下藥,這都叫做大醫王。」

何處祈求何處現 踐履佛法慈無量

更難得的人、護、藥、檢中,「呵護眾生的白衣大士就是觀世音菩薩,病床哪一床按個鈕,要跑去的就是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何處祈求何處現,何處來求苦何處現,這都是觀世音菩薩。此外,還有看病、療傷也要給藥,那就需要藥王。要有藥師,要知道藥性,拿到藥,還有給藥之前還要檢驗師。沒有好好地檢驗出來,真的要下藥也有一點擔心。看到了人護與藥檢不忍眾生的身、心病,同樣也是有這種的愛心,所以隨眾生病授藥。」

上人感恩人醫會十多年來,每年中秋相約薈集,人、護、藥、檢雲來集,「我在我的國度裡我是怎麼樣做,你在你的國度如何來施醫。彼此之間互相互動,所以彼此啟發慈悲喜捨,無量大心融會互動。這種的融會互動,別人是怎麼做怎麼做,大家發心立願會愈來愈穩定,愈來愈開闊,那實在是真的讓我很安心。」

上人提及斯里蘭卡衛生局長等人在人醫年會返國後,鼓勵該國醫師及民眾投入義診行列。上人特別感恩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人醫及志工,從2009年開始便前往當地無醫村進行義診,「這一次新加坡的慈濟人去了,大部分都是當地的醫護人員,新加坡的大醫王,還有當地的配合起來……」他們為患者切除腫瘤、做白內障手術及配眼鏡,開啟肉眼及心眼,將佛陀精神具體實踐。「光是一個人痛就痛到苦不堪,病得苦不堪。他們能拔除三千多人的苦難,身、心被撫慰,真的是很令人感動。」

上人開示,「我們真的要很感恩,時間真的不夠用。讓我感動的事情真多真多。菩薩們,我們真的要很認真,我們做對的事,做就是智慧,感恩!」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