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情付出 有愛為伴

2016-11-18   | 慈濟基金會
上人慈示:「慈濟志工協助清理、修繕,讓他們有很安穩自在的地方,也陪伴著他們走過最艱鉅困難的日子,這就是慈濟從小而大。這都是人人的愛心付出,不怕髒、不怕臭,很有耐心,愛的精神能量這樣陪伴過來。」圖為慈濟志工幫家徒四壁的單親家庭修繕房入厝。(攝影 卜堉慈)
【證嚴上人11月17日彰化歲末祝福開示】
秋去冬來,一年又即將過去,證嚴上人風塵僕僕南下,11月17日行腳的衲履來到彰化,主持2016年歲末行腳第三場授證典禮暨歲末祝福感恩會。

上人甫一開示,即指出歲月匆匆,稍縱即逝,但時間也可以累積一切。「時間能成就一切,慈濟已經五十年了,應該要說五十一年;想到了慈濟五十一年,由不得自己不想到年紀大了,這都是時間歲月不留人。可是我天天都在感恩,是因為時間累積了這五十一年的時間,讓慈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三不破例因眾生 藥師法會為接引

憶及五十一年前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萬事艱難的時期,「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精舍,沒有自己的家,沒有自己的道場,我們從哪裡為起點?功德會在哪裡起頭?(眾答:普明寺)在普明寺寄人籬下;大家最期待的是在小木屋裡面的那位修行者能為他們誦經消災。」然而,上人出家時就已立下三個心願:不辦法會,不收弟子,不當住持。

可是,為了要將佛法落實人間,為濟助社會苦難人,不得不誦《藥師經》,農曆每月24日舉辦藥師法會,「那個時候會員從這樣開始,在普明寺,原本不做法會,不做經懺,但是為了讓佛教在人間,為了眾生,打破了不做經懺、不做法會的原則;當然我現在還是不做經懺,還是不做法會,但是每個月的藥師法會還是要有。」

上人再問現場大眾,若不收弟子有可能嗎?

「不可能囉!現在全球不知道有多少弟子?像今年從國外回來的二十九個國家有兩千多人,人人受證成為慈濟人,每一個場次都有皈依,記不得多少慈濟人?多少皈依的場次?」

「說到不當寺廟的住持,我的確沒有當寺廟的住持。」上人細說從頭,深深記得精舍最初期的工程在1969年完成,「完工以後,搬進去當天是3月24日,從那一天開始,每天一大早的早課就是打佛七,就這樣啟用,於是3月24日這一天,我們的精舍就這樣成立起來。」

靜思精舍尚簡樸 科技傳法繞全球

此後,靜思精舍歷經多次修繕改建,直到四十五年後,才興建現今主堂的樣貌。「在這之前,很多外賓來到精舍,他們都會說,聽到了慈濟那麼大,還沒有來之前以為慈濟的道場應該很大、很大,來了之後看到,怎麼那麼簡陋、那麼小?」

「的確,過去只有小靜思是我們的大殿,剩下來的都是小空間,要是舉辦一個大活動,都是分成好幾個空間,靠著小電視分享。可是現在我天天都說好滿足啊!天天要講經,有主堂可以容納三、四百人,還有外面的天井,還有小靜思,還有後面的文化走廊也可以容納進去。」

令上人感到欣慰的是,由於科技的便利性,現在講經,可以無遠弗屆,傳達到每個有心「薰法」的人面前。「當我在花蓮講『晨語』時,全球慈濟人有的在他們的僑居地,他們的國度裡,沒有秒差,只有時差;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早上,有的在半夜,即使是在半夜裡,還是照常薰法。」

回眸五十一年前,從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到現今國際慈善基金會,一路過來,上人形容這是「從小而大」的結果。「慈濟走過了五十一年,救助的國家已經有九十四個,這都是慈濟人的足跡走過來的,都是因為慈濟人跨出腳步,用心用愛撒播善的種子,點滴累積成為一股大力量,所以可以幫助很多人。」

新芽種子成小樹 長情大愛鋪路來

慈濟不僅救助國外苦難眾生,也關懷國內需要幫助的鄉親。上人特別指出彰化地區的慈善個案中,有慈濟長期的照顧戶,即所謂的「長照戶」。「長照戶就像老人家不是需要資源的幫助,他需要的是人的關懷,我們要長久去關懷照顧。」

除了老人,陪伴身體有病的孩子,慈濟也給予長期的關懷。上人提及七、八年前看過的一個孩子,「小小的時候,她因為心臟病,全身發紫,缺血,嘴唇和皮膚都是紫黑色的。現在看到這個孩子長得亭亭玉立,很漂亮,也變得健康了;她已經是高中生,將來就可以讀大學囉!這就是我們長期的陪伴,看著新芽種子成為小樹,將來就會成為大樹了。」

另外,還有一個越南新住民媽媽,先生往生後帶著孩子住在豬寮,常有蛇鼠入侵,彰化員林慈濟人幫他們修繕房屋,改善生活。

「慈濟志工協助清理、修繕,讓他們有很安穩自在的地方,也陪伴著他們走過最艱鉅困難的日子,這就是慈濟從小而大。這都是人人的愛心付出,不怕髒、不怕臭,很有耐心,愛的精神能量這樣陪伴過來,這就是為什麼慈濟可以做得這麼有口碑,真的是名副其實的人間菩薩,是長長久久的。」

上人以此個案叮嚀眾人,菩薩要在人間造福,所以人人要知道因緣觀,更要身體力行去布種,為苦難眾生而付出。

敬行供養真佛子 拔苦與樂遍乾坤

「其實,(對佛陀的)真供養就是付出,就如佛陀的教育,受教而身體力行去付出,佛陀要拯救眾生,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開示讓眾生能悟入,這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

上人進一步闡釋供養的類別:「供養有三種,物資的供養、敬的供養、行的供養。其實佛陀每天也是跟弟子一樣一起出去托缽,有的人以物資供養,而佛陀一切的物資,只有三條衣,你能供養他多少東西?但是敬的供養,還有最重要的是行,接受佛法身體力行,叫做行的供養,這才是真佛子。」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佛陀願度眾生覺悟知見,同樣是要啟悟我們了悟因緣果報,所以初轉法輪時,從苦諦開始談起,即是透澈人生的苦相,進而要拔苦予樂。上人分享,「佛陀的法就是這樣,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當他覺悟的時候,他的心腦跟天地宇宙合而為一體,所以天地之間無事不通,無理不達,這就是佛陀通達天地萬物,那道理拿出來看不到,但是說出來,我們聽得到,感受得到。假如很利根的人聽進去就可以身體力行,也慢慢地可以體會到你做的事與付出,為苦難人苦既拔已,還可以為他說法。」

語末,上人以慈濟志工在全球各地為苦難人的付出,普遍獲得肯定,期勉眾人,「慈濟愛的能量早就已經走出去了,在國外,人人都感恩臺灣,感恩慈濟,這都是毫芒乾坤,都有『法』存在,都是我們走出來的。」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