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智啟真 如法得證

2017-10-14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無盡感恩人醫菩薩愛的能量點滴累積,跨出全球五十個國家都曾經有慈濟人醫義診的足跡。(攝影者:翁瑜敏)
【證嚴上人10月14日志工早會開示】
「我們的生命中,到底涵蓋的是什麼?真如、還有如來、還有真理,我們一直、一直在提起『如來』,諸佛如來,這『如來』的名稱跟『真如本性』,哪裡有差別?也時常在提起,佛陀來人間所覺悟的就是這樣--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啊!每一個人的本性與佛三無差別,就是佛、心、眾生三無差別啊!」

生命真如無差別 心蒙無明難超脫

延續這段時間晨語開示《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提及的「如來」、「真如」、「真理」,證嚴上人今日(10/14)在志工早會中,闡明佛陀生生世世來人間,名為「如來」--「乘如是法,而來人間,成就佛道。」就是為了啟發眾生因無明障蔽而無法顯現,與佛同等的真如本性。

「佛陀要探究什麼,就是要探究生命,為什麼人與人之間,會有那樣的階級分別,那時候在印度四姓階級分得很清楚,苦就是代代一直都要苦,他們那種的貧賤人,假如被列為賤族(四姓最低的賤民階級),代代傳下去都是賤族,無法在社會上層階級超升上來,沒有啊!」

佛陀不忍這樣的苦難眾生,百思不解,為何人世間會有這樣的現象,四姓中的貴族永遠都是貴族,享受盡天下榮華富貴,強都恒強,弱者恒弱,四姓階級中,凡、聖總是分得那麼清楚,不只個人一輩子,而是世世代代都無法超脫這種四姓的階級。

「佛陀他要去探究,哪怕他將來貴為國王也改不了這風俗,所以他要去超越、去探究,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何況生、老、病、死是大議題,那樣地苦,病中加上窮是苦不堪,那時候他看到了殘、病、老都是在那個時候,他所看到的苦相,是苦不堪。得不到有人的幫助 ,這都是要如何讓這樣的生命,打破那樣的謎底,許許多多打不開的謎底,解決不了的,所以他修行去了。」

八識本性植因果 心轉四智能得證

經過多年靜慮思惟的修行之後,佛陀終於覺悟了,覺悟的剎那間體悟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我們眾生就是藏著這樣真如本性在,只是我們一念無明,無明就煩惱,煩惱就造業,造了業煩惱就起了迷惑,永遠解不開的迷惑。這就是凡夫,所以不斷、不斷地造業,從五識開始,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緣著外面『五塵』(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內心人人這樣起貪著之心,這種的『識』--意識就開始浮動起來,在我們的第六識(意)造作,要去造作之前,要經過思考,就是第七識(末那識)的思考,就開始動作了,規畫思考以後就開始動作,為惡的就造了很多的惡業、結果。惡業完成了,在我們的生命中就歸納在第八識,就叫做『業力』--業的種子。」

人人種下不同的因,造作不同的果,形成人人不同的業力。因此,上人慈示,每個人的生命長短無法自我控制決定,但也唯有自己,才能將生命真正深度化,為自我的人生開拓出廣闊價值的生命觀。而且還要把自我內在的「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轉化成「四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要能這樣把它轉過來,所以我才會說,五識,把它轉為我們的『成所作智』, 所看到的境界,我們要如何把這樣的境界,我們把根識跟境界(塵)會合,我們的第六識『妙觀察智』,要如何啟動來它,我們把開拓的這樣的生命,不只是自己的過程,我們要為眾生而活,要為苦難人而活,這種生命活的價值,要把自己的生命擴大,跟任何一個眾生的苦難,要去發揮如何拔除眾生的苦難。這就是經過妙觀察,發揮我們的良知、良能去付出。」

上人繼續闡述,「透過妙觀察智,我們理解眾生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是共同的生命,在天地之間,我們已經把生命觀突破了,因為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同樣世界有萬物其中就是有動物,我們人也是會動的生命體,同樣會動的生命體,我們叫他動物,其實我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佛說要廣度眾生,他目標很清楚,不只是廣度人類,他包含了眾生,要啟發人類的愛心,真正庇護眾生、動物他的生命。你懂得、知道每一種的生命體都有他的價值,有他的世界,我們應該要尊重他、珍惜他、保護他們的生命世界。你懂得保護動物的生命世界,保護他們的生命,很自然你就會愛護人類,有這樣的思想觀念,我們為人類所付出的,不都是愛嗎?不都是善嗎?」

這樣對萬物平等以待,展現出良善的大愛,正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反之,上人近日在晨語《妙法蓮華經》開示中,經常提及經文所述,凡夫福德淺薄,少了宿世的善根,所以苦多而樂少,煩惱無明事多。

「凡夫就是福薄,福很薄,因為我們就是不願意去付出,我們的德很淺,不願意自己的生命去愛惜良能,我們都是人人凡夫,把我們的生命在功利、名,在浪費我們的生命,踐踏掉自己生命的良能,總是一直在人與人之間造作惡業,愛、恨、情、仇,彼此之間善惡拔河,在那裡自己的心釐不清,有的時候良知發現,可以去做一些好事,但是昧了良知,為了名、利又是在爭,這種的無明,迷惑了,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衝突。」

覺情者能展良能 生命開闊多意義

因此,上人勉勵大眾要體會佛陀的覺悟,就是「覺有情」,「我們跟眾生之間,跟人與人之間都是和平的,我們的良能就是為生命而付出,這樣的大愛。」

10月14至15日兩天,慈濟醫療第一屆「慈濟醫學年會」在花蓮慈濟醫院及慈濟大學舉辦,讓上人憶及醫療志業發展的種種,細數諸多大醫王、志工菩薩們為了搶救生命,付出良能的過程。

例如2005年時任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的簡守信,率團前往地震後的巴基斯坦義診,自備了登山鞋、手套、雪褲……但賑災第四天,鞋子就走破了,只好先用繃帶綁起來,最後再用布膠帶黏起來。而且當地位處高山偏鄉,義診團也都是搭起帳篷,克難就地而眠。

「想當年很多(義診的地方)都是很落後,還有伊朗的大地震巴姆城完全倒了,同樣也要進去,很多、很多,我們大醫王一去也要兼慈善,還要發放,一去就很久,真的是慈善兼醫療,而且沒地方可以義診,只好租巴士做診間。還有他們就地開發,就地清洗他們(傷患)皮破、潰爛,他們都要就地處理,吊點滴沒地方吊,香蕉樹也可以吊,真的很刻苦的困難,這都是我們的人醫,也是叫做良醫、大醫王,我們很感恩也很感動,我們醫療體系是能做到這樣,不為自己求安樂,只為眾生得離苦。」

上人慈示,「難得人生來一趟,我們生命的價值是長,要長得很有意義,所以生命不在長短,最重要的是有意義的路走多遠,眾生困難,苦難人你無所求的付出,解決了貧窮困苦的人,你發揮了多少,救拔多少在苦難中的人。這種的生命意義開闊,生命的廣與深可以自己創造,這就是醫療。」

情親貼心醫療愛 義診起家傳長情

看到每位醫師如此貼近病患的心情,幾乎貼近到心窩去,上人除了感恩六家醫院醫護人員的付出之外,也不忘感恩全球慈濟人醫會的投入付出,而且提及如果沒有四十五年前花蓮仁愛街的義診所的開始,也就沒有如今這般宏偉的大醫王因緣來會合。

「1972年9月10日這一天,在仁愛街第一場義診開始,很感恩花蓮省立醫院,有外科的黃(博施)醫師,內科的張(澄溫)醫師,還有婦科的朱(隆陽)醫師,還有幾位他們真正支持了慈濟慈善工作,開始了沒有間斷過,一星期兩天,有假還要下鄉義診,時間都是很把握,也是很真誠、很用心付出,這樣義診所才發現大病無奈,小病才可以在義診所,但是有傷有病在花蓮要找醫師處理這樣大病,再疑難一點的,就花蓮是無奈的,看到種種、種種的困難,我們也曾經把病患送到臺北,那時候的交通只有蘇花公路,真的是很艱鉅,因為這樣才會下定決心蓋醫院在東部。」

醫院籌建過程十分艱鉅,但臺大醫院的杜詩綿、曾文賓兩位副院長;國泰醫院的陳炯明院長、王欲明副院長,以及國際知名的建築師高而潘,從一開始就大力支持。

「點點滴滴都是那一份真誠,他們相信,那個時候沒有錢、沒有人就開始蓋醫院,真的那一分情,他們願意相信,他們願意付出,不是佛菩薩,誰能願意這樣付出呢?」

緣牽千里促人醫 每年共聚為承諾

義診所在1986年8月慈濟醫院啟業後,同年12月底才結束,總共十四餘年的時間,也服務了十四萬人次。而海外人醫會則是從菲律賓開始,當時崇仁醫院呂秀泉副院長帶著院內一群醫護同仁開始投入慈濟第一次的義診,之後持續在偏鄉、離島克難義診,促成了國際慈濟人醫會的發展。

「每一回出去都是幾千人(病患)的義診,他們對慈濟的肯定,對師父的信心,每一次他們在菲律賓(義診)結束以後,一定打電話回來,我們的慈濟人電話接通了,就會跟我說,『師父,您請等一下,呂副院長跪在電話前。』『啊!呂副院長不要跪了,起來!』他說:『不啦!(慈濟菲律賓分會)執行長在這裡,一樣跪著,都一樣啦!」他堅持就是跪在電話的那一邊,跟師父說話。那是二十多年前了,他們就是一大群的醫師們,那樣地支持,跨海到離島無醫村,每一次去都是幾千人,你如何讓我忘掉這分情!」

每年農曆8月15日,呂副院長一定會帶著菲律賓人醫會成員到花蓮,與證嚴上人共度中秋佳節,這樣值得紀念的日子,成了後來每年慈濟人醫年會固定舉辦的日子,即使呂副院長去世後,而且這個時節比較容易遇到颱風或是陰雨,上人也不願意更改這一年一度與人醫菩薩們長情大愛約定的日子。

「現在人醫會有人建議是否換時間,不要在這個時候(中秋節),我說:「其他活動你可以換時間,唯獨這人醫會的不能換,因為這是紀念那個時候的這分情,因為有他們,我才決心取名叫做『人醫會』,才把我們的國際人醫會成立起來,每年的,這都是,一切都有因緣啊!」

上人無盡感恩人醫菩薩愛的能量點滴累積,跨出全球五十個國家都曾經有慈濟人醫義診的足跡,即使他最少提到的巴西人醫會,也累積了十七萬的義診人次,期待人醫菩薩們能將這些國際救災的事蹟分享,將人性美善的歷史留住,為時代做見證。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