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往事 見證長情

2020-01-21   | 慈濟基金會
證嚴上人開示:「其實我現在要到臺東的機會很少,只能一年一次,一年不見的,再看見,特別是今年,感受很深,這歲末祝福,年年抱著感恩、送舊、迎新的心情去,都會相見甚歡。可是今年(2020年)就開始有一種感嘆,感嘆光陰分秒消逝過去,時間在分秒、分秒,時、日、月、年緩緩消逝過去,今年好像不是當年那一些人,看到他們就如一面鏡子,突然間照到自己,真的很感慨,這種光陰消逝。」
【證嚴上人1月21日志工早會開示】
「時間匆匆過去,常常都會忘掉今日是何時。看到人來人往,慈濟人回來說:『師父新年好!恭禧!』才猛然感覺到新春年終又到來了。」
 
今天(1/21)是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志業體同仁回到靜思精舍,向證嚴上人辭歲拜年的日子。上人除了與眾人互道新年好之外,並回顧起慈濟過往種種—「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
 
「(去年)十月底出門,展開歲末祝福,看到、聽到慈濟人『莫忘這一念』,想到過去什麼因緣進來,幾十年如一日,發心立願、道心不退,聽著、聽著總是感覺這一切,就是佛陀來人間,他為一大事就是教菩薩在人間,這樣的法都是慈悲利他。」
 
從1966年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竹筒歲月的三十位慈濟委員,五十多年以來,迄今受證慈誠、委員已有九萬多人,一生無量,力量倍增。
 
「這八、九萬慈濟人,聽著每一位菩薩一生無量,到底在臺灣付出能量有多大?聽到他們的分享,從自己改變、改變家庭,為社區付出服務,讓社區祥和,一直到社會面,讓臺灣可以看見,可以穩定、安住,那樣的幸福、平安……零零總總很多,感覺、感恩,每一秒的接觸總是在感恩中。」

重回臺東憶過往 感恩過去人與事
 
昨日(1/20),上人前往臺東參加本梯次最後一次歲末祝福,再次重履故地,種種過往陳事都一一浮現在前。

「我跟臺東因緣的確很殊勝,從逃家、出家,出了家門何去何從?各種因緣之下來到臺東,何處是我家?還是不斷地尋覓,我想身心安住,但是自己的理想,就不是在任何一個寺廟安住,不是!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地,所以和修道法師,他是從日本留學歸來,他在臺灣那個時代是很有能力的,期待他能影響佛教與人間、人間與佛教,我們的心、意志力相會合,所以就這樣走出來,等於很多的因緣。」

從1960年與臺東結下因緣,迄今已經六十年了,種種人事已故的變遷,都讓上人感觸良多。

「其實我現在要到臺東的機會很少,只能一年一次,一年不見的,再看見,特別是今年,感受很深,這歲末祝福,年年抱著感恩、送舊、迎新的心情去,都會相見甚歡。可是今年(2020年)就開始有一種感嘆,感嘆光陰分秒消逝過去,時間在分秒、分秒,時、日、月、年緩緩消逝過去,今年好像不是當年那一些人,看到他們就如一面鏡子,突然間照到自己,真的很感慨,這種光陰消逝。」

虔誠玉女弘佛法 修善濟貧在臺東

臺東歲末祝福坐在最前面的黃玉女女士,是六十年前上人初到臺東時所遇見的年輕佛教徒,如今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家了。

「那時她是老師,她帶著一群老師,很多的因緣來會合開始,不只是認識,他們還是護法,因為他們一群老師熱衷佛法,也組成每一個星期在電臺弘法,那時還沒有慈濟,他們就有電臺弘法。我跟修道法師來的時候,他們很歡喜,就推薦我們承擔起在電臺說法,一星期一天,就這樣因緣不斷累積。」

上人和修道法師為了尋覓理想的修行地點,從臺東到鹿野,而後離開臺東到花蓮,並且在花蓮成立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再次來到臺東,黃玉女又成為上人在臺東推動慈善的臂膀。

「他們報出個案,我再到臺東,那時候黃老師還叫我舊的名字:『靜思!你原來就是功德會的創辦人!』所報來的個案,是住在墳墓裡的一位老先生,眼睛已經失明,在那邊顧墳墓。這是五十多年前,我問他(個案):『你一個人在這,都是墳墓,你怕不怕?』他回答我一句話:『反正我眼睛看不到,連鬼也看不到!』我說:『是沒鬼,但你生活如何過?』就勸他出來,給予他有一個安定的地方。這是臺東的第一個個案,那就是我再回到臺東的第一次,從靜思變成證嚴。」

慈濟首度大賑災 颱風夜火大南村

慈濟如今走過五十三年,從花蓮、臺東跨縣市的發展,到現在跨國際的全球足跡,慈濟人至去年為止,已然走過一百個國家地區,不管慈濟人在歐洲、非洲、美洲等地勘災、發放,提到慈濟都會說是來自臺灣。

「臺灣花蓮是慈濟發祥地,不忘本,也是務本、源頭,這都是慈濟在臺灣起步,感恩臺灣慈濟人點滴匯聚,感恩臺灣慈濟人打很鞏固的底。」

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都慈善中啟發開來,點點滴滴,成就了慈濟四大志業的開展。

「昨天在臺東,看到大南村(村民)現身說法,蘇美蓮當年是四歲,農曆八月十五那個東興村,以前叫大南村,曾經過颱風,曾經火災,整個村燒光,這兩次慈濟人都曾經很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們,他們很感恩啊!」

1969年中秋節的深夜,臺東大南村發生大火延燒,造成全村一百四十八戶房屋全毀,當時才四歲的蘇美蓮,跟著家人在惡火中逃生,時隔五十多年後,她現身說法,提起慈濟第一次的急難救助過程。

「當初我們要發放,慈濟才剛開始,給他們很有感覺的幫助,除了現金,毯子那時是最高價的台麗地毯,我們發放是很高級的,整個村莊最多的人口給三條,只要五人給三條,三人、四人給二條,一人兩條,這樣他們很有感覺,在一無所有時,有這麼厚的毯子,他們感覺很感恩心。」

災後二十年,東興村民沈為信將當年收到的毛毯送回給慈濟,感恩當年遭難時有那件毛毯保護他。這條毛毯目前陳列在慈濟靜思堂的展示區裡,見證當年慈濟愛的足跡。

「這毛毯己經用得變薄很多,當初我送去這麼厚,你送回來怎麼這樣舊又薄?他說:『二、三個人要(共用)拉著這毯子(蓋),拉來拉去,所以毛都脫落掉了,送回來做展示紀念。』」

慈悲善女贈旗袍 當年長情半世紀

溫馨的事情還有很多,上人住在鹿野王母娘娘廟的時候,也有一位周沈金汝太太,看到上人隨行衣物不多,興起為上人製作被單與旗袍的心願。

「鹿野也有一件旗袍,像現在委員所穿的旗袍一樣,很巧合,那一件是我不曾見過的,那一件是我匆匆忙忙跟修道法師要離開,那一位周太太不知道我離開,我在鹿野,她很照顧我,看到我穿得很單薄,看到我跟修道法師是三套衣服替換,她還是要為我做衣服。」

直到慈濟三十周年,周老太太看到聯合報的報導,就帶了這件沒有來得及送出去的旗袍帶去給上人。

「她說:『這一件是那個時候要送你的,你就離開了,我就一直保存著。』除了那一件,還有一件被單,當她送來給我是白色的,而且壓在箱子裡,已經起了黃點,其實歷史真的在斑點裡看到,所以光是走過、見聞的那一分情、那一分恩,雖然那個時候沒有接觸到,之後也看到了物證,他們的用心、他們的愛。雖然我默默地離開,他們要給我的被,已經壓在箱底,等到有了功德會,創辦人是證嚴,曾經他的故事,曾經走過鹿野,對起來,就是當時的靜思,就把物拿來送我。」

五、六十年前與臺東的人、情、物,早已成為過去式了,但當年的人,現在已經都白髮蒼蒼老去,所剩下不多,令人感慨。

「現在最期待的是,中、少的人趕快出來接棒,這是最重要的事,現在在座都是我們同仁菩薩,很多人都來受證,不只在單位中受個證就說我是慈濟人,還不及格,慈濟人要做慈濟事,不只是在專業裡,不夠!有餘的時間投入社會人群中去付出,不只是在我們的環境,還有大環境的台灣,還有普天下的眾生,這才是我們真正生命價值。」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