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尊重,提升人品

2008-12-03   | 釋德凡
上人歲末祝福行腳來到台南。大愛幼兒園小朋友表演「一個乾淨的地球」手語。
佛典中有一則「野狐禪」公案—

一日,百丈禪師說法畢,大眾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禪師問其故,老者表示自己為野狐所化,久遠之前也在此山中修行,因為回答一學問僧「大修行者不落因果」,所以五百世墮畜生道;今希望解脫狐狸之身,故請禪師指點迷津:「到底大修行人是否還落因果?」

百丈禪師回答:「不昧因果。」意即肯定因緣果報存在、清楚因緣果報而依此修行,但不迷昧於因果。老者聞言大悟,作禮而退。


相信因果,不昧因果

在台南靜思堂,弟子請問《水懺》意義,上人引此公案表示,《水懺》講述的正是因緣果報觀——造作何等業因,業力永遠跟隨。

「世間一切本無自性,皆因緣和合而成。一棵樹、一個杯子,細細分析皆由諸法合成,經過造作方成整體。眾生起心動念、舉手動足,造就種種業;業力如影隨形,待因緣成熟即現業報。」

上人提及日前一位環保志工的孩子發生車禍,送到醫院已經腦死,父母為他捐贈器官。

「她以『因緣果報』看待已經發生的不幸,認為兒子的器官移植在三個病人身上,如果他們能健健康康生活,等於挽救了三個家庭;故能平靜以對、放心祝福兒子。反之,若缺乏因果觀,冤冤相報,則糾纏不清、痛苦不堪。」

一切唯心造。上人表示善與惡、好與壞,全是自心造作而成;要用心深入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力行,才是真正受用。


心靈苦難,以法度化

與台南慈濟人溫馨座談,上人感嘆當前世界上許多人陷入貧窮飢餓的生存危機,除了天災的損害,更因當地社會動亂,讓人民無法安居樂業。

「台灣很有福,但是很擔心人人聞聲起舞,不能明辨何為是、何為非。若人缺乏正知、正見,社會就難以安定。期待大家打開心門,互信、互愛,如此社會才能穩定。」

人生平安最幸福。上人表示身在寶島台灣,物資豐足民生富裕,「若說日子難過,常常是自己的心過不去——多煩惱則多阻礙。」

麻豆志工王仲箎年輕時白手起家,事業有成,卻在十年前被廠商倒債而受挫;加上糖尿病導致眼睛病變幾近失明,長達兩年足不出戶,常起輕生之念。所幸在太太用心引導下投入慈濟,走出心靈陰霾,重新找到人生價值。

「雖然肉眼看不見,但是『心眼』的良能更大!」台南歲末祝福會上,上人肯定王師兄能轉變心念,樂觀面對視力的缺損,身、口、意向善,還能輔導他人。

「要開啟『心眼』,讓心靈時時明朗,不受無明染著。」上人強調學佛要向內自求,回歸清淨本性。

「修行,並非端坐念經就能達到;要自我尊重,提升人品。靜思法脈是勤行道,要向內修心——洗淨心靈塵垢,莫被貪、瞋、癡、慢、疑所占領。若無法調整自我習氣、無法接受別人勸導,動輒與人爭、鬥,使家庭困擾、社區不安。這樣的人生,是自甘墮落、自我放棄的人生。」

慈濟宗門,則是行入人間的道路,上人殷囑要在人群中救度苦難。「對於生活的苦難,濟以物資;心靈的苦難,則須以法度化。」

每位受證的委員、慈誠,胸前都會掛上「佛心師志」。上人說明:「不為自己求安樂,為天下眾生付出,此等宏大志願就是『佛心』。『師志』則是利益眾生,要有志一同行人間菩薩道,為天下蒼生付出。」

慈濟人足跡所到之處,濟助苦難的同時也啟發人人的愛心。上人舉菲律賓夢鄉村為例,村民極度貧困,依垃圾山而居,房屋也是撿拾垃圾拼搭而成。菲國慈濟人長期關懷濟助,也推動「竹筒歲月」;村民得知日存少許零錢,長期累積也能救人,皆樂於響應。

「雖因生活貧苦而受救濟,但是內心存有救人的善念,又能起於行動,心靈自然會有一股向上的力量。」上人勉台灣慈濟人也能啟發受助者日日發善念、存善款。

慈濟人到許多國度救災也救心,每每賑濟過後,就有許多新發意菩薩就地承擔照顧貧困人。上人說,這就是慈濟四十多年來,菩薩道愈益寬廣綿長、力量愈大的原因。「唯有打開心門關懷世間、付出無私大愛,才能讓社會祥和、人人幸福。」


來到圖書館,小朋友帶上人看「借書排行榜」
親師合心,典範教育

與台南慈中、慈小師長座談,上人見短短一年中,孩子們行儀、氣質大幅精進,歸功於老師們以真誠的愛教育。

「教育要從小扎根。種子播入土中,勤於施肥、澆水,加上適當的陽光、良好的生長環境,就能日漸茁壯。」

社會環境影響人心偏向,令人憂心。教育是社會國家未來希望所繫,上人強調「親」與「師」要相互感恩,有志一同教育孩子。

「要給予孩子良好教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決心。現在的社會不缺學校,只缺典範——要教出典範學生,除了要有典範老師,也要有典範家長;親師合心,共同打穩孩子的人格基礎,才能讓整體教育風氣回升。」

與高雄岡山志工談話,上人慈示菩薩道上沒有退休,資深者要更深入法髓,才能有「法」度人。

「在菩薩道上分秒付出,多結一分好緣,就多成就一顆菩提種子。能疼惜人、陪伴人、做出典範的,才是真正資深;即使受證不久,人品足為典範,法能入心、有法度人,我也認定他是資深。」

上人語重心長表示,如果資深者只守於「合心」的職務,無法協力、不會幫助人,缺乏和氣、互愛,就只是名稱上的合心。

「莫執著小我,使人遠離。若善盡良能,用菩薩心投入團隊,作為隊組中一股關懷的力量,則無論何時都會被大家溫馨包圍,無從脫隊。」上人期許眾人以和氣供養,真正內修外行。


資料來源:慈濟月刊 第506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