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慈濟道路愈久 愈要學法入心

2009-01-03   | 慈濟基金會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慈濟道場是行入人間的道場、是自己心靈的道場,若不接觸人群,則無法增長智慧。上人說明,若自以為資深而不與團隊共事、不接觸人群,就無法施用存於內心的法;愈不經施用,方法也會愈漸忘失,變得「無法度」。真正的佛法不是存在佛典的白紙黑字,要能夠引法入心,且於日常活用。


投入人群 人生經藏中學智慧

上人強調,無量法門就在人人身上,除了向人學習優點、警惕缺點,也能懂得面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法輔導、接引;如果不投入人群,無法從眾生身上得到法、從接觸的每一個個案累積經驗,內心就沒有方法再輔導其他人。

「師父若只是向大家講經、述說佛陀的境界,實則佛陀成道的心境,一般人無法體會;所以師父告訴大家佛陀的慈悲、述說人生苦難,人生的苦難,在現世就能看到大三災、小三災。」

上人說,佛陀所言之大、小三災,若非親入其境,難以得知其苦。在慈濟,就有機會親至苦難之地,在臺灣、在海外,都能見到貧苦、病苦,或是受災受難的苦楚,再以這種種苦相,輔導空有財富卻心靈貧窮之人,「教富濟貧」。一心追逐財富、權勢、地位之人,不知人間疾苦,這些人就是慈濟人要教育的對象,要將所接觸到的社會弱勢、貧病孤苦者或是受災的慘況讓人見苦知福,使之付出愛心,引導出人性之美。

上人續言,行走慈濟道路愈是資深、愈是長久,愈要學法入心;如果法不入心,無法與人合心,會愈漸貢高我慢。悟達國師之所以受人面瘡之苦,就是起了貢高之心;另一方面,若非悟達國師早年在迦諾迦尊者化現病僧時,以愛照顧、陪伴,其病苦也無法得救。應當認知因緣果報,互結善緣。

「除了要負起責任,意見也要調和。」上人請大家先練習與人互動的態度,從臉色、言語間讓人看得出和氣;讓人看到由衷開懷而展現的微笑,聽到輕聲柔語的「感恩」,表達真誠之愛。

上人開示於2009年1月3日
本文摘自:《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09年春之卷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