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開慈悲門 付出智慧愛

2014-09-22   | 慈濟基金會
(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與高雄志工談及慈善關懷,上人教導,對於經濟上不須救助,但心理上憂鬱、躁鬱的關懷戶,要經常問候關懷,讓他們找得到人傾訴,但莫使其產生依賴心態。

志業成就 「人」為第一

「四十幾年前做慈善,貧苦人多,但是社會環境、人心思想單純,多是對貧困無依者提供濟助。而今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都與過去大不相同,隨著四大志業陸續開展,慈濟關懷的層面愈來愈廣,對社會人群的付出也要無微不至。」

志業要做得好,「人」為第一。上人指出,靜思堂是接引人間菩薩的道場,最重要的是軟體,也就是導覽志工;應集合有相同認知,發心立願的人才投入——非隨心情喜好做事,而是以付出為職志,讓靜思堂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牆壁都是說法題材,人人都是說法者。

上人教眾,提起無私開闊的心,誠正信實處事,廣邀人才發揮良能,「從事職業是為了賺世間財,做志業是為了慧命增長、淨化人心。若能提起志業精神,就有智慧超越世俗的利欲,以使命感投入。」

開慈悲門 啟智慧愛

「『訪視』是入慈濟宗門的第一課,從培訓開始,資深慈濟人要帶動新發意菩薩投入訪視,實際接觸苦難眾生,從而『見苦知福』,建立『慈悲等觀』的寬廣心懷。」

上人表示,慈誠、委員的培養,最重要的是「見苦知福」;要當「不請之師」,主動關心苦難人。「慈濟大門為愛而開,訪視是入慈悲門的第一步。大家要以誠以正,無分親疏予以關懷,廣開『慈悲門』,付出智慧愛。」

近來臺灣山林災害頻傳,只要還有人在山區開墾、造路或建設,山林就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上人教眾「忍痛教育」。

「『忍痛教育』是要大家悲智雙運——既有不忍眾生受苦難的慈悲心,還要用智慧教育大眾,讓人人懂得保護山林,莫再過度開發,唯有大地平安,人類才會平安。」

菩薩境界 人生志願

下午與高雄組隊及環保幹事座談,上人以呂進泳師兄為典範,鼓勵大家菩薩道上再精進。

「泳伯」投入慈濟二十多年來,日日以菩薩的使命感付出,真正達到「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每天承擔慈濟事,身上的衣服總是被汗水浸溼,但他做得很歡喜、有進無退;在團體中與人相處融洽,讓人人愛他;到了人生最後心無罣礙、自在而去。

上人期勉每一位慈濟人,不只是用生命活在世間而已,要引法入慧命、提升菩薩境界;聞法,要能對應生活境界而自我開解、自度度人。「學佛若只是求加持、求保佑,還是停留在凡夫境界;聞法精進,懷抱菩薩使命為眾生付出,看清人間世事,就不致汲汲營營、斤斤計較。」

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人叮嚀大家引法水洗淨心靈,改變自己、改善人生,且將法水化為法髓,帶動人人運用佛法洗除煩惱、行菩薩道。「師父傳法,弟子接受還能用法,就能讓師父歡喜無憂。」

【靜思小語】以誠以正,廣開慈悲門,付出智慧愛。

證嚴上人講於2014年6月30日《農六月‧初四》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72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