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薰法 每天從行願開始

2015-01-28   | 鄭雅嬬
萬籟俱靜、夜色尚濃的清晨,新加坡靜思堂燈火通明,慈濟入坐、靜心,聆聽證嚴上人晨語開示,一天的願力就從此開始。(攝影者:蕭耀華)
每天清晨五點到社區道場與花蓮靜思精舍連線「靜思晨語」,說「易」卻也「難」──早睡早起難、離開被窩難、苦無交通難、薰法點遠難、精神不濟難、語言不通難、網路不穩難、恆持聞法難。即使有這「八難」,新加坡「晨鐘起‧薰法香」人數卻節節上升,他們互為護法,堅定信心,從以往一覺睡醒即捲入俗事的「怨」,轉為聞法受用的「願」。

將近一千四百年前,唐朝玄奘法師展開一場長達十九年、跋涉十萬里的西行取經,其模範精神成為後世學習對象。相較於法師取經過程克難地或步行、或乘馬,還遭遇迷途潦倒、盜匪搶劫等劫難,身處科技時代的人們如果想求法,則幸福多了。

近兩年全球慈濟志工參與「晨鐘起‧薰法香」,他們親近佛法的意志和決心,也是精神可嘉的求法者。在新加坡,志工徒步、乘車抵達鄰近住家共修處後,經過電腦網路視訊連線,就能「抵達」臺灣花蓮本會「取經」,距離從三千多公里迅速化為零,直接省去四個半小時的飛行,即刻徜徉在佛法浩瀚的智慧裏。

他們啟程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尋求佛法的真理;同樣也在「取經」的過程中克服關關困難,對佛法生起信心,堅定「傳法」的精神意志。

啟程取經 宏願為導

2013年,慈濟新加坡分會成立二十周年,志工舉辦三天四場的《法譬如水》經藏演繹,雖然如期圓滿,志工卻不約而同有了喟嘆:「入法不夠」、「沒有聽懂上人的話」。

志工經歷了讀書會共修、排練手語、練習走位、懺悔分享等過程,認真地想要成就演繹,但因為入法不夠,一路以來彷彿霧裏看花,抓不到精髓;因為沒有聽懂上人的話,所以參與入經藏演繹的志工要茹素一百零八天,最後卻變成一百零八餐……
在紅山義診中心聞法的志工,晨語後團坐分享心得以及將佛法應用在生活的例子。溫馨的討論氣氛和滿滿的收穫,是志工翌日繼續聞法的動力之一。(攝影者:蕭耀華)

就像少了機油潤滑的齒輪,團體普遍運轉得很吃力辛苦,新加坡分會副執行長邱建義說明:「從前的想法是,該辦活動就辦活動,卻沒有深刻地理解上人要的方向和淨化人心的方法。」如今回頭檢視,這股反省成為他們日後「薰法香」的重要動力。

演繹團隊在演繹結束後回花蓮靜思精舍與證嚴上人分享心得,當時發生一個插曲,志工曾寶儀與上人對話的過程中,因為沒有聽懂上人的問話,所以答非所問,她發現後主動懺悔。上人告訴她:「如果再不每天薰法香,你會愈來愈聽不懂我說的話。」

這句如當頭棒喝的提醒,讓曾寶儀想起「入經藏」期間遭遇的考驗和挫折,「從前對佛法不熟悉,只喜歡做志工,跟著活動來來去去。這次很深刻地發現沒有上人的法,自己過得很辛苦。」於是她當下向上人承諾一定會聞法。

她將這分心情與同行的志工邱秉柔、林振泉、施懿芸和吳世程等人分享,開始規畫回新加坡後帶動「晨鐘起‧薰法香」。這群夥伴都來自馬來西亞,年紀相近有慈青的背景,又共同經歷「入經藏」的磨練,能夠了解曾寶儀的立意良善。

「她的作風豪邁很像大姊頭,就直接說,你,回去薰法香!」施懿芸語帶玩笑,卻由衷感激曾寶儀的積極主動,她曾經在家裏看《靜思晨語》,最終還是懈怠,「那次回精舍聽上人開示,回想入經藏以來的過失,從來沒有這麼大的決心要改變習氣,所以開始薰法香,並且堅持到現在。」

他們各自前往鄰近住家的社區道場,曾寶儀在靜思堂「薰法香」,並且積極串連大家,「『入經藏』剛結束,就覺得要趁熱邀大家聞法,所以我在手機通訊軟體設了『薰法香』群組,報告每天的聞法狀況。」

施懿芸是紅山慈濟義診中心的職工,她主動負責在此開機連線,她不怕摸黑獨行,只怕遲到或懈怠會斷了自己和他人的慧命;她與連美兒更一同鼓勵因為交通考量和信心不堅而猶豫不決的林振泉。
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與志工共同經歷了前年(2013年)經藏演繹的籌備和檢討,而今他也邀約志工一起投入「薰法香」,期許法親入法,發菩提心做慈濟事。(攝影者:蕭耀華)

吳世程則是在福慧中心聞法,並且開車載交通不便卻有意願聞法的徐敦盈。她記得很清楚:「那天是1月1日,路上有許多車,都是徹夜玩樂未歸的人,跟我們要做的事完全不一樣。新年的第一天,精舍師父還祝福國泰民安。」她來自臺灣,看到遠方傳來的祝福,感動得淚流不止。

新加坡分會執行長劉瑞士在籌備「入經藏」期間,有感聞法的重要性,已經先帶動幾位分會職工參與「薰法香」;更有「先知先覺」的志工張愛萍、王偉國等人各自在社區道場聞法。

這分精進求法的願力,就像一個個自轉的齒輪,逐漸形成一股善的力量,帶動更多人步上「取經」之途。

路途艱險 堅定克難

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比臺北市大上二點五倍,目前有四個薰法點,分別是東區的靜思堂、南區的福慧中心、紅山義診中心,以及位於北區、由志工沈喜洲提供自家公司作為場地的環保教育站。

清晨五點到社區道場「薰法香」,說「易」卻也「難」,曾寶儀就曾歸納「薰法八難」:早睡早起難、離開被窩難、苦無交通難、薰法點遠難、精神不濟難、語言不通難、網路不穩難、恆持聞法難;樣樣都是阻擋精進的絆腳石。

不願受人性的弱點所囿,志工彼此提供妙方,克服「薰法八難」──

在新加坡必須競標「擁車證」才能開車,然而數量有限,並非人人都能買到,因此間接造成晨起聞法的難度。因應這樣的情況,志工在手機通訊軟體中設了「菩薩車」的群組,交通不便的志工得以從中協調接送事宜。實業家志工黃泉霖就是駕駛「菩薩車」的其中一位:「就像《法華經》裏提到的『大白牛車』,能載志工去聞法是一種福報。」

徐敦盈曾因為睡過頭,讓「菩薩車」在外等候,志工告訴她累了就繼續休息吧,「我聽到之後趕緊起床洗臉整理,打電話請她繞過來載我一程,我想薰法香!」

目前是研究生的林振泉曾因睡眠不足,在實驗室裏打瞌睡從椅子上跌下來,嚇到了一旁來自德國的同事。施懿芸也有類似經歷,白天工作頻頻失誤,晚上進修課程卻又精神不濟;正在學習中醫的她反省,薰法香的作息時間是符合生理的,會覺得疲憊是不懂得把握時間,「以前睡前還會磨磨蹭蹭、滑個手機,現在事情做完就躺平,爭取時間睡覺!」
清晨大眾交通系統尚未開始,有志工發心駕駛自用車作為「菩薩車」,乘載有心聞法卻交通不便的志工一同前往。(攝影者:蕭耀華)

新加坡族群融匯,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要聽懂上人開示的「閩南語」,對部分志工有難度。來自馬來西亞的許翠琴,從小陪阿嬤看歌仔戲等閩南戲劇節目,耳濡目染之下「閩南語」頗佳,她為了服務志工,架設了另一個屏幕,投射即時聽打出來的逐字稿,「我盡量如實呈現上人說的話,不去摘要,如果來得及連語助詞都會打出 來,最後一定也要打上『時時多用心』才能結束。」

四個薰法點個別在聞法後帶動討論,透過彼此分享,不僅加深對佛法的印象,也是護持道心的重要環節。主持南區義診中心會後分享的邱建義,會邀請志工圍坐在一起,談談內心所獲,「我先拋磚引玉,大家陸續討論,內容不用太艱深,而是分享如何將法應用在生活中。」

不斷調整腳步和心態,大家逐漸建立共識,也產生一個帶動一個的力量;不僅陸續有人主動承擔司機協助交通,也有志工將上人的開示內容翻譯成英文,甚至有志工 使用繪圖的方式呈現佛法故事,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讓更多人聽懂、看懂。漸漸地,人數不因「薰法八難」而減少,反而不斷地增加。周小平認為,因為「願」起身聞法,有別於過去一覺睡醒捲入俗事產生的「怨」,心靈境界截然不同。這或許也是每位志工的心靈寫照。

美好的經驗不願獨享,志工之間以「今天,您薰了嗎?」相互問候,提醒彼此每日聞法,薰法人數持續增加,成為第一個晉級前五名的海外國家。

深信力行 自度度人

任職新加坡分會祕書組的許翠琴觀察到,志工開始「薰法香」以後,新加坡分會的氛圍改變了,「從前做事講求效率比較一板一眼,聞法以後多了人情味和情感的互動。」

如同鄧鳳梅有感而發的比喻:「開始『薰法香』的志工,就像藍天白雲又加上了一道彩虹。」

曾寶儀曾在「入經藏」期間擔心人數不夠或志工不茹素,後來她發現不僅「入經藏」的人數齊全,即使演繹結束,許多人也茹素至今。

「回想起來很懺悔,當時因為『疑』障蔽了內在的佛性。開始聞法,心中才慢慢生起了信心。」而今她深信人人皆有佛性,更篤定地與眾分享法益。

徐雪友的慈善訪視資歷十多年,除了到社區探訪個案,也定期進入監獄關懷愛滋病受刑人,頻繁地與人談話互動,還能夠觀機逗教適時引述故事和典故,這都是她每天點滴聞法的內化所得。
志工善用科技連線聞法,以3C產品即時寫下聞法筆記,廣泛分享也能隨時溫習。(攝影者:蕭耀華)

周小平是公務人員,根據興趣進修了中醫課程並取得執照;他從前對佛法就有興趣,經常看書自修,開始「薰法香」以後,他將上人開示的內容或佛法智慧運用在每週固定的義診之中,「我發現很多人的慢性病都是跟『心』有關,需要藥和智慧,才能除病根。」

他每週前往幾位病人家中診療,在針灸療程的空檔時刻,他與病人一同收看上人的法音節目,討論當中的內容。

他認為學了佛法就要使用,與醫術結合才不會讓治療只停在表相,「有時候和病人聊著聊著,觸碰到他的心和他的苦,他會哭的,我就會適時地分享一些上人的法。」

聞法後,新加坡中區志工信心大增,力行「菩薩大招生」,突破自我障礙,帶著笑臉走入大街小巷,逢人便主動「說慈濟」,並且運用手機通訊軟體即時分享招募會員的法喜,「信、願、行」就在彼此的激勵中與日俱增。

如同《華嚴經》所言:「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深信」是志工踏上「取經」之路持有的「羅盤」,在五花八門的誘惑裏,指引他們方向。

玄奘法師抵達西行的終點那爛陀寺後,曾經探訪附近的靈鷲山,山頂風景極佳,相傳佛陀即在此處講解《妙法蓮華經》。

時空轉變,物換星移,《妙法蓮華經》中「三界火宅」、「大白牛車」、「慈父窮子」的故事,如今仍日復一日地被重述講解著,上人就是那殷切的說法者之一,聆聽故事的志工雖然看不見靈鷲山頂的風景,卻能夠看見彼此被佛法感染後生起的法喜,那個最美麗的心地風光。

(文:鄭雅嬬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76期)

資料參考:《西域記風塵》經典雜誌出版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