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家的思念 「籬家布衾」獅國國慶開展

2020-08-21   | 吳佳翰
「家」的設計參考了印尼爪哇島傳統住屋「Joglo」的結構,其屋頂為倒放米碗的形狀。此屋頂主要由王文清製作,四面牆則是由碎布並成的百家被,由志工縫製。屋頂和牆壁透過針線和藤條結合,掛在天花板的橫梁。(攝影者:王綏喜,地點:新加坡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日期:2020/08/06)
新加坡今年的國慶月迫不得已在新冠疫情下度過,因為仍處於解封措施的第二階段(Phase 2 of Post-circuit breaker),所以沒有人潮聚集的活動;同時,疫情讓國人普遍關注到一直為新加坡發展默默貢獻的宿舍客工群體。
 
由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和叁南瓜(3Pumpkins)主辦,叁南瓜進駐藝術家王文清領導,和馬來亞銀行新加坡有限公司(Maybank Singapore Ltd)主要贊助的「籬家布衾」藝術計劃 於6月5日展開。
 
「籬家」點出宿舍客工因防疫措施,以自家為「籬」的情景,也是客工長期「離」鄉打拼、思念「家」人的雙關意義。計劃旨在串聯新加坡不同的群體,其中包括受疫情影響極大的宿舍客工。王文清表示,客工朋友為新加坡人建設了一間間的家,但彼此之間卻極少有機會在同個空間共事。「此計劃的藝術成分在於讓客工和本地居民一起交流互動,彼此互相了解。」他解釋道。
計劃本身大量採用二手回收物,經志工和客工的巧手「升級再造」,變成得以訴說故事的媒介。(攝影者:吳佳翰、曾美珍)
 

家的意涵 升級再造
 
為了體現「家」在客工群體、國慶和疫情的多種意涵,王文清決定用五十五個三角形縫製成「家」的裝置。五十五所代表的是新加坡的建國週年。客工的布藝作品將會扣掛在三角形的內外側。
 
「家」的設計參考了印尼爪哇島傳統住屋「Joglo」的結構,其屋頂為倒放米碗的形狀。此屋頂主要由王文清製作,四面牆則是由碎布並成的百家被,由志工縫製。屋頂和牆壁透過針線和藤條結合,掛在天花板的橫梁。
 
「家」的意涵多元,可以是國家,是家鄉,也是隔離期間所身處的家。客工的作品貼在志工的作品,象徵本地居民和客工為新加坡的共同付出。屋內播放客工解釋自身作品的聲音,讓民眾感受到客工的心情。
 
計劃本身大量採用二手回收物,經志工和客工的巧手「升級再造」,變成得以訴說故事的媒介。這些回收物包括藤和布料,背後都有著一份惜物愛物的慈悲情懷。藤條則是來自另一位藝術家載昆寧(Zai Kuning)的藤船裝置,拆解後捐給王文清作為「家的支撐」。
 
王文清希望透過布料凸顯自身對勞動階級的關注,感謝客工對新加坡的付出。因此,他選用了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代表布料:Lurik、百家被和牛仔褲。
 
Lurik是爪哇鄉區勞動階級的傳統布料,展現於「家」的屋頂;百家被則是華人社會婦女惜物且勞作的智慧結晶,用於牆壁;牛仔褲則是早期美國勞動者的服飾,是布藝作品的主要布料。
 
籌備期間,王文清天天陪伴志工,聆聽志工對計劃的意見,共同討論。打個比方,王文清打算在「家」的內部用藤條架設一張床,帶出「休息的地方」、「隔離」等意涵。他也和慈青討論「單或雙層床」的意義。一來自印尼的慈青則分享了自身的經歷:在防疫政策下,原本住在雙人房的她一直沒有室友。房裡另一張床一直空著,也襯托出她無法回家的孤單。
王文清經常和慈青討論「家」的架構及設計圖。(攝影者:吳佳翰,地點:新加坡慈濟人文青年中心,日期:2020/06/27)
 

感同身受 化為行動
 
參與籌備的志工有的透過「手作口罩∙防疫獻爱心 」計劃而接觸慈濟。籬家布衾計劃正好能延續她們縫紉的良能。
 
來自印尼張嘉凌(Melissa)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就學,疫情讓她無法在假期回家。於是,她和數位印尼同學每週固定前來幫忙。
 
她覺得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計劃,因為有別於給予物資援助,這計劃有着精神關懷的層面,「雖然無法回家,但仍有機會參與這特別的計劃。就算在印尼參與慈濟,也很難參與到精神關懷的部分。」
 
「我之前沒有什麼縫紉經驗,來到這裡參與,可以讓我遠離焦慮,而不是一個人呆在房間……透過藝術,在隔離期間可以讓我們不會那麼焦慮。」
 
同樣來自印尼的國大慈青楊善仁(Winy Febriny Indayang)則認為,雖然自己和客工一樣無法回家,但自己比較幸運,仍能間接地為客工朋友付出。
 
因防疫政策,大部分志工和民眾無法和客工面對面交流與互動。但宿舍客工、家庭主婦、上班族、藝術家和學生卻共同打造了一個「家」。透過有形的展覽媒介,各群體無形間彷彿更加貼近彼此了。
 
在湖邊綠意的點綴下,籬家布衾藝術計劃自國慶日已開放展覽,歡迎民衆免費參觀。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同時計劃在11月底舉辦有關客工群體的大型展覽。【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家」的三角形由王文清縫製,由慈青協助組合成屋頂的形狀。(王文清提供)
 

(文:吳佳翰 新加坡報導 2020/08/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