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心讓她變強大 反轉手心看見幸福

2020-07-30   | 楊秀麗
林同學從原本內向到勇敢走出家門,看見更廣闊的世界。圖為林雪莉(中)發揮畫畫才能,教照顧戶女兒畫畫。(攝影者:楊秀麗,地點:馬六甲照顧戶家,日期:2020/07/26)
「以前我不敢,很怕,但是我想回饋。」慈濟照顧戶的女兒林同學,今年中學四年級,個性內向,曾經因自己的家庭情況而自卑,但隨著獎助學金的志工服務,她看見自己的幸福,也打開了心結行善助人。
 
愛的存款 啟動改變
 
2018年林同學的爸爸因為洗腎身體虛弱無法工作,媽媽又因為產後憂鬱精神異於常人,慈濟補助爸爸的洗腎費用長期關懷他們一家人。
 
「我們一走進他家,一股酸臭味撲鼻而來。沙發、桌子下都是一盤盤已經腐爛生蟲的食物。最嚇人的是,小蟲在桌上到處爬……」憶起2018年7月1日,剛走入前照林家的情況,志工們無不印象深刻。
 
林媽媽情況嚴重的時候,還曾把當時年幼的林同學鎖在房裡,把窗簾剪了丟出門、汽水美食菜餚一盤盤,擺放在桌椅下祭拜,不讓挨餓的孩子們享用,而且放到生蟲也不丟棄。
 
志工王綉賢坦言,剛開始,大家都不太敢上林家去,林媽媽也拒絕訪視志工在先生不在時上門拜訪。不過訪視團隊,反而更密集的上門關心慰問,王綉賢說:「這樣做,其實真的很耗時,但是我們才可以跟對方培養感情;沒有『愛的存款』,對方不會打開心門,給你正面回應的。」
 
事隔兩年,2020年7月26日,志工如常上門關懷,眼前的景象,卻有明顯改善。「這樣的改變,不是一時半刻,而是慢慢引導。第一次去,我們引導她用乾糧祭拜。等下個月,就鼓勵她收拾整理……」志工黃綉鈐分享,而今林家已不見祭品,雖然家裡還顯凌亂,但情況已有改善。
 
而林爸爸病情也已經好轉,開始努力找工作;林媽媽繼續接受治療,病情也已好轉,還成為慈濟會員,只要身上有錢,她都想傾囊捐給慈濟,反而常被志工阻止。眼前的改變,林同學一一看在眼中,「爸爸開刀,志工一直在關懷,從虛弱不能走,到現在可以到處趴趴走。」
林家情況隨著父親身體康復後,慢慢回歸正常,女兒林同學(右三)也看見家裡的改變。圖為林太太收集了環保物,請志工送去環保站。(攝影者:楊秀麗,地點:馬六甲照顧戶家,日期:2020/07/26)

見苦知福 學會珍惜
 
由於媽媽當年的失控,孩子們在年幼時,就被接到阿公阿嬤家照顧,老人家往生後,孩子們仍然跟姑姑們同住。初訪時,志工與姑姑聯繫,了解孩子的狀況,當時哥哥為了幫補林同學讀書,已經輟學工作。於是志工推薦林同學申請2019年的慈濟獎助學金,但林同學需參與十二個小時的「志工服務」如環保、訪視等,才能符合申請條件。
 
林同學說:「剛開始參與訪視覺得很無聊,時間又很長,但是第三、四次後,我覺得有股動力想要再去看。」這股動力源自「可以聽更多人的故事,讓我感覺自己很幸福,更珍惜我現在所擁有的。」她坦言原本自卑,無法接受家裡的狀況,特別是媽媽的病情,讓她心有餘悸。後來,看了很多勵志的影片,加上志工們的開導,以及參與訪視的體會,現在她釋懷了。
 
林同學表示,看見照顧著六、七個小孩的兩個印度婦人,讓她想起照顧自己的親人,而心生感恩,也希望努力求學,未來回饋親人。又看見案家的孩子想讀書卻沒機會,更珍惜自己的幸運。
 
慈濟志工對照顧戶的關懷倍至,林同學「有樣學樣」,學著去關懷剛失去親人的馬來同學。這對她來說,是很大的突破。「慈濟志工給我獎助學金,也讓我學習到關懷,我就回饋同學。」林同學靦腆說道。
 
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學校停課數月,慈濟改以只要符合條件的申請者,都會獲得助學金。儘管如此,林同學還是每個月如常付出的習慣,沒有停歇,篤定地地說:「未來,我也要像她們一樣,去幫助需要的人。」
在志工的帶動下,林同學到環保站做環保。(攝影者:李經志,地點:馬六甲_Taman Sayang Selasih環保點,日期:2020/07/19)
 
(文:楊秀麗 馬來西亞報導 2020/07/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