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饋佛陀故鄉一念心 馬國慈濟人印度伴學十個月

2024-03-09   | 張美齡
馬來西亞慈濟志工朱國材(左一),與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教導寄宿學校的孩子許下「愛的印記」,期待自己再到佛國付出。(攝影:章宏達)
佛陀悟道後不斷對眾生說法,宣揚利他精神,助人類證悟;二千五百多年後的證嚴上人,開創慈濟世界,續傳佛陀的法。然而因為諸多因素,佛陀出生地的各項建設卻未見發展;證嚴上人始終有一個心願,想要回饋佛陀的故鄉。自1993年,慈濟即為深受洪災之苦的尼泊爾展開援助計畫。30年來,上人心繫佛國的一念心從未間斷,因此發下宏願,除了翻轉當地貧窮,也希望能讓正法回歸,感念佛陀為人類所做貢獻。

2024年2月29日,來自馬來西亞的十五位慈濟志工,前往印度比哈爾省(Bihar)菩提迦耶佛陀教導寄宿學校(Buddha Gyan Niketan Resid ential School)參訪,看到孩子們的純真、善良,也感受到他們的沉默與無奈。

教室當成學生家 吃住學習同一屋

要進到佛陀教導寄宿學校,必須穿越馬路旁一處商店的樓下;學校在2014年4月成立,搬到此處已是第8年。全校有7名職員、14位老師,13個班級中,包括托兒班、幼教到九年級的學生;332位學童當中,262名食、宿都在學校,另外70名學生住在附近,他們白天到校,中午返家用餐,課後則各自返家。

教室,是他們白天上課的地方,晚上則是睡覺的場所,所以教室牆邊掛滿衣物,浴室則設在教室外簡陋的空間。

紹拉夫(Saurav Kumar)校長表示,慈濟志工來到學校,他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學生的服儀變得很整潔。慈濟志工開始進入學校,協助校長及老師調整孩子們的個人衛生及整潔,才有今天的結果,經過約十個月的互動與引導,學生們已漸漸能夠遵守紀律。

來自馬來西亞的慈濟志工李秀蘭表示,學校的大門不明顯,而是由一道走廊進入校園;「當我走進校園時,雖然沒有看到學生,但是教室門外的鞋子排列得非常整齊,感覺到學校師生有一定的素質在。」

一走進教室,李秀蘭一陣愕然,教室裡牆上掛滿了衣物,沒有桌椅,只有一塊塊床板;這就是他們白天上課,晚上睡覺、休息的地方。

教室裡,沒有教書聲或讀書聲,只見學生們整齊地坐在教室裡等待上課;他們不吵不鬧,顯得很有規矩。當她帶動學生〈一家人〉手語時,他們很快就能進入狀況,且不怯生。教室裡歡笑聲四起,熱情歡迎來訪的客人。

 
佛陀教導寄宿學校的教室,掛的不是教具,而是掛滿了衣物。他們坐在板子上上課,課本就攤在面前;雖然空間顯得非常擁擠,但是井然有序。(攝影:章宏達)


馬國志工用愛伴學 翻轉貧窮唯有教育

自馬來西亞退休五年的小學校長黃秋玉,曾經從電視報導中看到菩提迦耶的村落,孩子們在樹下上課的情景,現在又看到佛陀教導寄宿學校的學生學習情況,感到很心疼。

黃秋玉發現,佛陀教導寄宿學校雖然有教室,可是掛的不是教具,而是掛滿了衣物。一間教室裡有三十多名學生,白天擠在小小的空間裡上課。他們坐在板子上上課,課本就攤在面前;雖然空間顯得非常擁擠,但是井然有序。

「唯有教育,才能翻轉貧困孩子的人生,為家庭、社會及國家帶來希望。」黃秋玉期許自己,若因緣具足,能夠再來菩提迦耶,協助耕耘教育福田,而她回到馬來西亞,也會把握因緣和身邊的人分享她的所見所聞。

 
退休五年的小學校長黃秋玉(右前一)期許自己,若因緣具足,希望能夠再來菩提迦耶,協助耕耘教育福田。(攝影:張美齡)


小小心田播善種籽 菩提迦耶種下希望

第三次到印度的馬來西亞志工張綠蕾,一進到教室就感到震撼又驚訝,「因為每間教室不僅是上課的空間,也是生活起居的地方。」一間小小的教室,擠滿了好多學生;雖然空間擁擠,他們的臉上卻充滿笑容。

慈濟教育是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為目標。馬來西亞慈濟志工,前往佛陀教導寄宿學校參訪與手語帶動,雖然只有短短一、兩個小時,也希望能將愛的種子撒播在學生心中,有朝一日生根、發芽,茁壯成為一片菩提林。

(文:張美齡 印度報導 慈濟基金會文史處葉臻編輯 2024/03/0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