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國際合作 守護烏克蘭難民兒童

2022-08-18   | 慈濟基金會
 
烏克蘭難民兒童丹尼爾總是蜷縮著身體像隻小烏龜般,一個人看影片把自己的心鎖起來。(照片:慈濟志工提供)
坐在沙發上,蜷縮著身子把頭埋起來,這是「小烏龜」好長一段時間給志工的印象。他總是縮起頭看著自己的手,不哭、不鬧、不發一語。
 
小烏龜是慈濟以工代賑志工艾拉的八歲兒子丹尼爾,3月(2022年)就跟著媽媽逃到了波蘭,是個貼心、粘人的孩子。「他喜歡吃蘋果,想吃的時候就會拿著蘋果到你的面前,用手指著蘋果看著你。當你點頭跟他說:『可以、可以。』他就會很開心地靦覥的笑,然後又跑到角落去。」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職工涂君曄的分享,透露諸多疼惜和不捨。「小烏龜不喜歡和人互動,總是一個人看影片把自己的心鎖起來。」
 
神奇的箱子  提供醫療物資
 
俄烏開戰後,烏克蘭孩子在逃難中,受到了創傷變得像「小烏龜」這樣,心理沒有安全感,對人對事對物都有防備心。聯合國估計,烏克蘭有730萬孩童,七成需要人道援助,其中,三分之二的孩童無家可歸,300萬滯留烏克蘭境內需要救援,250萬成為難民,700位嚴重受傷外,更有無數的孩童受到心理創傷,飢餓⋯⋯
 
這250萬的難民兒童跟著親人逃到鄰近國家,最多的是波蘭,再來是匈牙利,還有羅馬尼亞、摩爾多瓦、斯洛伐克等,他們在歐洲國家不斷地移動,只是想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

 
和慈濟合作援助烏克蘭難民的11個國際組織。


慈濟借力使力,跨種族,跨宗教與11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合作,希望這些難民一路上都有慈濟人的愛與陪伴。
 
當戰爭發生,許多家庭一開始是躲在地下室、防空洞長達二、三個月不敢出門。沒有糧食了,他們只好逃出來、離開家園躲避戰禍,有一餐沒一餐地長途跋涉,孩子在飢餓下出現營養不良,甚至受到傷害。
 
6月初,慈濟與AIRLINK、ADRD、Project HOPE、WORLD HOPE等四個組織合作,五方合作,由當地醫院、救援人員了解需求後,在臨近國家採買交由空運連結負責運送到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地提供醫療援助。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衛生署為兒童醫療組裝了一個神奇的箱子,每個箱子可以提供50位嚴重缺乏營養兒童以及10至15個兒童三個月的醫療物資。到目前為止,慈濟已經提供了12組,每組有8個箱子,超過400公斤的兒童藥物、醫療器材給兒童醫院,每一箱都有特別的標示和註解,各國來的醫療人員使用一來都可以很清楚這些箱子的用途。

 
慈濟也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合作,設立37個「藍點」安全空間,為兒童及其母親提供必需品、醫療服務,醫急現金援助。(照片:慈濟志工提供)


在難民移動的路上,慈濟也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合作提供安全庇護,於摩爾多瓦、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義大利、保加利亞設立37個「藍點」安全空間,為兒童及其母親提供必需品、醫療服務,醫急現金援助。
 
每天,幾千個孩童會在這些安全空間短暫的休息、登記留檔確保安全或尋求特殊照顧,然後繼續前進抵達安全國家。
 
安全避風港  以愛守護難民兒童
 
波蘭是收容最多烏克蘭難民的國家,據聯合國統計約有510萬人。慈濟與波蘭婦女協會合作設立「安全避風港」,提供難民在波蘭的家,也提供孩子學習,玩耍。
 
安全避風港在6月29日正式開幕,安排有青年語言課程,夏令營、繪畫課、野餐等社區活動,更為孤兒開闢菜園,邀請當地婦女組織營造出跨世代共處的空間。
 
慈濟也和天主教靈醫合作,提供難民家庭住宿。其中沃米基修道院將部份空間空出來,收容了20位成人和11位孩子,特別收容媽媽帶較小孩子與身心障礙難民,住在這裡的難民大家互相幫忙,吃飯、打掃都要自己做,收容所就是他們共同的家。羅馬神父說:「只要難民需要,我們會一直守護他們。感恩慈濟讓這個家充滿孩子笑聲,帶來希望與未來。」

 
涂君曄離開前的最後一天,她得到了「小烏龜」給的一個大擁抱。(照片:慈濟志工提供)


看到媽媽們因為帶著孩子無法工作,靈醫會在收容所辦托兒所,免費照顧收容所與社區烏克蘭孩子,讓媽媽們無後顧之憂,能夠找到工作開展新生活。
 
在托兒所內,慈濟志工以靜思語結合烏克蘭文化、故事、遊戲推動品格教育,都孩子們感恩、尊重、愛。涂君曄分享,曾經在活動中氣球破了,孩子們全部躲到桌子底下不敢再出來,甚至只要有大一點的聲音,他們就非常地害怕。戰爭的陰影短時間無法抹去,現階段要努力的是為孩子們創造更多快樂記憶。
 
「有一天,我們發現『小烏龜』會主動打招呼,靜靜坐在我們旁邊吃蘋果。」涂君曄還說,離開的最後一天,她得到了「小烏龜」給的一個大擁抱。
 
「戰爭改變了丹尼爾(小烏龜),可是在慈濟,丹尼爾開朗了,慢慢回到以前的活潑調皮、與人親近。」小烏龜的媽媽感謝慈濟志工的用心陪伴。志工感到安慰也更明白,俄烏戰爭下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烏龜,慈濟也會結合更多人的力量,一起陪伴他們勇敢地抬起頭來。
 
(文:整理自援助烏克蘭簡報  2022/08/15)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