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經驗 助慈濟為烏克蘭難民發放

2022-07-08   | 慈濟基金會
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與周如意,將土耳其關懷難民的經驗帶到波蘭,為滯留在華沙的烏克蘭難民發放現值卡和毛毯等物資。(照片:慈濟志工提供)
4月下旬,土耳其志工周如意與胡光中夫妻倆,從土耳其伊斯坦堡出發,開車2千多公里,三天後進入波蘭邊境;懷著忐忑的心情,進到加油站旁的雜貨店,周如意說:「老闆看我們從外地來的,特別跟我們多講幾句話,雖然聽不懂波蘭語,但是感覺到那分友善。」
 
他們繼續驅車前行,來到首都華沙(Warsaw)。路旁大公司林立,令周如意腦中留存的二戰時期印象瞬時改觀,入眼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建築風格簡潔,跟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的感覺很像。周如意也感受到它的巨大能量,「難怪可以容納這麼多的烏克蘭難民!」周如意對波蘭的好感油然而生。
 
線上問卷  連線烏克蘭難民
 
為了了解難民情況,他們與慈濟美國總會執行長曾慈慧師姊跑了一趟邊界,發現從烏克蘭入境波蘭的人少了很多,反而從波蘭前往烏克蘭的各種車輛卻是大排長龍,情勢和一個月前已經不大一樣。

 
慈濟志工周如意一如與敘利亞難民互動般,靠近烏克蘭難民傾聽他們的心聲。(攝影者:安培淂)


在難民收容、集散量龐大的樞紐華沙,志工們拜訪紅十字會和靈醫會,也與重要人道組織洽談合作;陸續有幾位烏克蘭人成為慈濟的生力軍,志工們在5月初為他們舉辦了首場志工培訓課。
 
「人手有了,與超市合作的購物卡也已經聯繫到位,接著就是如何發放。」周如意說,「我們思考著,把在土耳其家訪敘利亞難民的方式搬到波蘭運用;但因許多烏克蘭難民寄居在波蘭人家裏,不便進入,無法用家訪與普查的方式進行造冊。」
 
難民名單難以取得,然而愛心資源又必須去到需要幫助者的手中。胡光中與土耳其志工團隊連著幾天網路會議,研究出線上「問卷調查」的連結模式,讓難民主動填寫,在確認身分、收到簡訊後,即可前來領取補助;這是因應當地政府對於隱私權的保護,同時尊重難民意願的方式。
 
「感謝人在土耳其的資訊工程設計師、也是敘利亞難民志工的巴塞爾(Basil Khalil)、哈尼(Hani Aldib),與同為敘利亞難民、現居荷蘭的哈迪(Hady Souki),讓發放系統在華沙順利運作,前線志工可以簡化彙整資料的人力,也能提前估計受助者數量,以準備足夠的環保毛毯與購物卡。」周如意分享,慈濟在土耳其的難民援助經驗和成果,為在華沙的烏克蘭難民援助指出明路。

 
慈濟在波蘭華沙慈幼會教堂為烏克蘭難民舉行發放,胡光中上臺為烏克蘭姊妹祝福。(攝影者:朱秀蓮)

跨宗教合作  開啟長期援助序幕
 
志工決定,以華沙慈幼會教堂,也就是現今慈濟前線團隊駐守所在地,作為大型發放起點。慈幼會教堂是一座百年歷史的羅馬天主教宗座聖殿,1931年交由慈幼會管理,現由史拉夫彌爾神父(Sławomir Szczodrowski)主持。
 
神父表示,在俄烏戰爭開始後,慈幼會教堂持續提供熱食、物資幫助了許多烏克蘭人,但是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也愈來愈大,「慈濟的援助正好緩解這個沉重的負擔,我們共同攜手幫助這些苦難的人們度過難關。」
 
5月初第一波發放,便有200多個家庭、600多位難民登記;來自十二個國家地區的慈濟人匯聚波蘭,陸續在華沙、盧布林(Lublin)、波茲南(Poznan)和斯塞新(Szczecin)啟動援助。但胡光中和周如意都明白,根據在土耳其進行敘利亞難民援助多年的發放經驗,這些只是開始。
 
在華沙,線上問卷回收得愈來愈多,每場發放前要一一列印出來,與難民在現場提供的證件比對;還有事前發送手機簡訊通知發放地點與場次,避免難民家庭漫長的等待。此外,發放時安排動線,從進門到領取補助,每一區人流不能凌亂,才能讓每個人都領得安心;這一切也要感恩以工代賑的烏克蘭志工們才能完成。
 
發放現場,聽著上人撫慰人心的信函,烏克蘭鄉親不禁落淚;同為烏克蘭人的志工,用母語讓他們了解手上那一張2,000波蘭幣的購物卡,是臺灣與全球善心人士募集而成,就如同志工手上拿著的竹筒、紙箱,一塊錢一塊錢募集而來,也請他們不忘回饋給幫助過他們的波蘭家庭。

 
發放現場烏克蘭難民踴躍響應竹筒歲月。(照片:慈濟志工提供))


發放時刻,慈濟人、烏克蘭以工代賑志工們,說著烏克蘭語「hodovi」(準備)、「jagu-mo」(感恩),雙手奉上裝有購物卡的信封,大家相擁而泣,「謝謝慈濟不遠千里送來的愛與關懷。」和著淚水,這分祝福與溫暖流淌入心。
 
真情擁抱  我們都是一家人
 
「即使我回到土耳其了,還有烏克蘭志工說想念我,問我何時回去?當我和他們坐在一起、肩並肩時,我感覺自己和他們沒什麼不同,我們就是一家人。」周如意時常擁抱難民,讓他們感受慈濟人的熱情,而難民也常常擁抱她,讓她覺得溫暖。
 
在周如意印象中,臺灣人很害羞,不大習慣這種擁抱方式,但是,他在土耳其幫助敘利亞鄉親時,敘利亞婦女都是這麼擁抱她、並親吻兩頰。「我從這些肢體接觸直接感受到他們身上的溫度,他們的感激都寫在臉上,也在眼神中表露無遺。我很感激從敘利亞鄉親身上學習到這樣的互動,藉由這種方式,我也將愛傳遞給烏克蘭鄉親。」
 
周如意表示,這趟旅程,讓她看到了不同國家的人民、戰爭下的受害者,同樣需要得到安適的身與心;也見證了慈濟人的愛一直都在,不管是慰問信、購物卡,或是溫暖的擁抱及膚慰,愛在波蘭,流動在志工與難民之間。
 
(文:周如意 波蘭報導 2022/06/0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