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手到百千 為貧戶起家
2013-10-04 | 葉子豪熱帶之風輕拂,寬廣的綠映襯藍天,為蒙哈拉斯村(Monjaras)帶來蓬勃朝氣,放眼望去,疏落樹叢下房舍新舊雜陳,「送舊迎新」的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半傾的土磚屋、用木條及塑膠布拼湊搭蓋的簡陋居所,記錄了2011年10月熱帶暴雨造成的災情,不遠處,灰色磚房、施工中的新屋,則是受災戶災後新生活的起點。
2013年1月,宏都拉斯慈濟志工在當地完成第一期三十間大愛屋,目前施工中的房舍,是8月開工的第二期;隨著堅固新房陸續落成啟用,蒙哈拉斯村民逐漸遠離被洪水重創的困境。
洪患肆虐 援助深入窮鄉
「我們災後不到一週就進去了,那時候不管有錢還是沒錢的人,通通買不到食物。」宏都拉斯首都德古西加巴(Tegucigalpa)的臺商、慈濟志工張鴻才,回憶兩年前熱帶暴雨帶來洪水,宏國最南端的喬盧特卡省(Choluteca)毀屋上千,多處道路中斷,政府出動直升機空投糧食。慈濟志工則是乘坐四輪傳動車,跋山涉水四處勘查,最後選定省會喬盧特卡市及馬可比雅市(Marcovia)的蒙哈拉斯村進行急難救助,幫助一萬兩千個家庭暫解缺糧危機。
發放之後評估中、長期援助,志工發現,喬盧特卡市受災雖重,但由於是省會商業活動頻繁,居民就業機會較多;相對的,馬可比雅市工作機會少,居民多半以打零工維生,在大水肆虐之前,當地已經是一片貧窮破敗景象。
「像我們裝香積飯的紙箱,用完後都被受災民眾拿回去裝東西,或拆開補牆壁。」張鴻才說,鄉間居民的家園和家當流失,晚上只能睡在樹下;志工於是為蒙哈拉斯村及鄰近的西德紐村二十八戶房屋全毀、無處棲身的居民搭建簡易急難屋。
然而塑膠材質的簡易屋,在幾個月的高溫多雨下出現脆化現象;2012年4月,他與本土志工馬麗貝(Maribel)和受災戶及市長商討援建、遷居大計。
「我們不要搬!」全體受助戶舉手表達就地重建的強烈意願,這與張鴻才原先計畫找土地建「大愛村」的構想大相逕庭,進一步了解鄉親們的堅持——「這裏就業機會雖然少,但多少有零工可以做,馬可比雅其他地方一點機會都沒有。」「蒙哈拉斯沒有黑幫,不用交『保護費』。」「孩子上學、人們就醫方便……」
幾經評估之後,志工與市長決定順應民意,幫助二十八戶住在簡易屋的鄉親原地重建永久屋,並給予土地所有權狀,讓他們永久安家。完工之後,建材還有多餘,「那二十八戶自行募款,湊了八千倫拉皮(約美金四百元),我們也捐了一些,多蓋了兩間再幫助兩戶鄉親。」張鴻才道出了受災居民與志工們,互助合作所成就的美事。
三十戶入厝,居民歡喜不已:「我以為我到死都不會有房子住了,感恩慈濟!」但放眼全村,需要幫助的家庭仍比比皆是;志工今年(2013年)二月展開複查,評估有上百戶人家住在用厚紙板及破鐵皮搭蓋的簡陋房屋或土磚危屋中,處境堪慮。
張鴻才回報慈濟花蓮本會,審慎評估後,決定增建一百二十七間大愛永久屋,沈寂一陣子的蒙哈拉斯村,再度出現大興土木的景象。
改良建屋 以工代賑助鄉親
慈濟大愛永久屋講求堅固實用,因應當地預拌混凝土設備缺乏的不利條件,因此以空心磚為牆,鋼架構上蓋鋁鋅合金板成屋頂,減少混凝土及模板用量,並且施工容易,節省建材與工時。
具備土木、水利工程背景的張鴻才分析:「空心磚不適合高的建築,但我們的房子只有一層,當屋頂的鋼架和柱子的鋼筋焊接起來,整間房子就變成一個堅固的盒子。」大愛屋強度合乎宏都拉斯的國家標準,而且在今年四月宏國發生芮氏規模六點五地震時,村裏有房子出現裂痕,但三十戶大愛屋全數安然無恙。
有了好的開始,志工與鄉親們對第二期的一百二十七戶充滿期待。為了幫助飽受失業之苦的村民,志工用「以工代賑」方式,招募他們承擔建設工程,響應者達七、八十人,許多住進第一期大愛屋鄉親,也投入第二期援建工作。
「像雷歐(Leo)就很發心,搬材料、量測、監工,做很多事。」張鴻才特別讚歎雷歐及艾迪達(Editha)夫妻檔。雷歐在馬可比雅市的糖廠當機械維修工,但配合維修週期,每半年只能工作一到兩個月,收入微薄;更令人不捨的是,他因工作意外失去一隻眼睛,困苦生活雪上加霜。
然而貧窮、災難的打擊,並沒有折損他單純善良的心念;夫妻倆成為蒙哈拉斯村一百一十三位慈濟社區志工的一員,帶領鄉親協助工程進行。
第一期的房子占地九坪,其中一坪是屋簷下的走廊,二期工程設計「後來居上」,室內面積為九坪與十二坪,並使用當地可說是奢侈品的鋁窗;鄉間普遍缺乏衛浴,但各戶均有廁所與化糞池。
當二期工程啟建,張鴻才問雷歐對於新一批永久屋的看法時,雷歐瀟灑地回應:「雖然我的房子室內較小,但有前庭,掛上吊床也涼爽舒適。我永遠不會忘記原本全家住在樹下,是慈濟給我了這個家,我在心中永遠感恩!」
第一批住戶對所擁有的家感到滿足,沒有忌妒。「他們住進簡易屋時感動到哭,搬到永久屋時又哭了一次。」說起雷歐與艾迪達這對受助而後助人的夫妻,張鴻才既讚歎又心疼。
密契風災 慈悲腳印在宏國
「那時宏都拉斯雖然窮,但生活環境很好,人們和諧友善,電力技術團僱人幫我們洗衣、煮飯,一個月只要二十美金,可是她們做得非常好。」曾任臺電駐外人員的張鴻才,轉述當時同事的評價:「第一年,沒有人想留下來,滿一年之後就慢慢喜歡上這個地方;再過一年之後就不想離開了。」
1980年,張鴻才進臺電沒多久,就憑著留美土木工程碩士的專業及英文能力,獲選加入駐宏都拉斯電力技術團,協助友邦進行電力設施的規畫建設,以及電力人才的培訓。1988年他與本地姑娘結為連理,兩年後長子張佑勤呱呱墜地;曾經歷喪妻之痛的他,在遠離故鄉的中美洲,圓滿了一個幸福的家。1997年他從臺電退休,開始在宏國經營工程事業,但就在開啟事業第二春之際,一場驚世風暴襲來。
強烈颶風密契於1998年10月底橫掃中美洲多明尼加、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國,張鴻才位於首都的家沒有大礙,然而家門外的世界幾成人間煉獄。根據宏都拉斯官方統計,全國總計七千多人死亡,一萬兩千多人失蹤,多達一百三十九萬多人受災,約占當時總人口四分之一。
慈濟派員會同美國慈濟志工前往勘災,賑災團員於11月11日進入首都勘查。「你現在有空,就去幫他們一下吧!」在老朋友、駐宏都拉斯大使引介下,張鴻才與慈濟賑災團搭上線,熟門熟路的他協助賑濟物資出關、運輸事宜,雙方一開始合作愉快,但到了發放現場,張鴻才對於志工帶動受苦鄉親、接引本地人當志工的做法不以為然,務實的他認為物資發放為重,沒有必要做「繁文縟節」的事。
2001年因公職外派當地的慈濟志工藍翠華接續慈善志業,張鴻才不便每次都拒絕她的邀約做慈濟,但出去訪視、發放,有時候覺得慈濟的動作「太慢了」,乾脆跳過既定程序,直接掏腰包幫助對方。
有次發放,志工發現有戶人家缺席,因此帶上物資親自前往關懷;遠遠的就看見婦人抱著孩子,呆呆地靠在樹上,原來房子失火,她為了收拾殘局、照顧孩子分身乏術,因此無法前往領取物資。藍翠華認為應該提報開案給予補助,但張鴻才忍不住說:「你看,她睡在樹下,光一天就很苦了!」
他馬上丈量土地畫設計圖,估算材料經費,自費為婦人蓋新房子。對於經驗豐富的工程業者來說,橋梁、道路、水壩都能建了,小小民居何難之有?在張鴻才出錢買建材,左鄰右舍免費出工幫忙下,房子約三週就重建完成。
濟貧教富 延續感動為行動
張鴻才的愛心不落人後,在電力技術團服務時,常為了水力發電站的建設,進入河川中上游山區勘查,借住當地人家,也因此看到偏遠地區生活實況,不忍對方生活苦,他通常會多給一點「住宿費」,一出手就是百元美金起跳,足以讓山裏人家維持好幾個月溫飽。
相同的善心,不一樣的作法和觀念,讓張鴻才和慈濟人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但長期互動下,他漸漸了解志工付出無所求,接引受助者的用心。「2001年到2005年那段期間,美國的師兄幾次前來,我接待的同時,感受到他們不是為了做生意或訪朋友而來,純粹是出於一種愛,這就不容易了。」
有次慈濟美國總會的葛濟捨和朱濟覺來到宏都拉斯參訪,期間借宿他家,暢談下發現濟捨和自己是同一所高中同屆畢業的校友,聽他細數大半輩子人生歷程,讓張鴻才既敬佩又疑惑:「他究竟是哪裏『頭殼壞去』,竟能捨掉自己的事業,跑去做慈濟?」
2006年,藍翠華職務調動回臺,由她獨撐的宏都拉斯慈濟會務、為數不少的受助窮人,眼看就要陷入無人關照的困境,張鴻才毅然接下棒子,承擔志業。
為了多了解慈濟,他放下我執,積極聆聽證嚴上人開示、研讀上人著作;歷經智慧洗禮、實務經驗,讓他想通了許多事。
「慈濟的做法真是有道理,不但要給他們物資,還要給他們教育。」張鴻才表示,人在被幫助的當下,心裏會受感動,如果能夠有好的互動,讓這分感動持續下去,就能啟發對方的良知良能,從被幫助的人成為「手心向下」能助人的人。
從不認同到理解、投入,今年六十三歲的張鴻才打趣地表示,自己也和老同學一樣「頭殼壞去」了。其實從一路走來的歷程來看,他行善的初發心沒有改變,只是加入慈濟人文的「微量元素」後做得更圓滿。
旅居宏國二十六年,親見社會變遷,特別是1989年後受到中南美洲販毒猖獗影響,治安及民風皆嚴重惡化,張鴻才更感覺菩薩招生、淨化人心的重要性。「養自己的佛心,學上人的法,跟隨上人的步履,為眾生無所求的付出,就是未來在人生尾端要做的事。」張鴻才自許。
(文:葉子豪 摘自:《慈濟月刊》第56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