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業十年 偏鄉義診愛蔓延

2015-04-23   | 王慧蘭 朱文姣 朱秀蓮 周綉
臺北慈院啟業十周年,趙有城院長帶領醫護、行政同仁及家屬,前往新北市平溪區,與人醫會、社區志工攜手,進行擴大義診,為鄉民醫治病苦,膚慰心靈。(照片提供:臺北慈院公傳室)
「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Go!Go!Go!」今年(2015年)欣逢臺北慈濟醫院啟業十周年,醫院同仁將歡喜之情化為實際行動,走出診間,體現不請之師,愛灑偏鄉。

4月19日,六十七位醫護、行政同仁及家屬在院長趙有誠的帶領下,前往距離醫院約一個小時車程的新北市平溪區,與人醫會、社區志工攜手,進行擴大義診,為鄉民醫治病苦,膚慰心靈。

老年人密度高 擴大義診服務


歷經前一晚的甘露灑淨,一早陽光普照,將素有「煤鄉」之稱的山城平溪映襯出一片翠綠。隨著礦坑停採,謀生不易,人口逐漸外流,目前平溪人口不到五千人,近三成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是全臺灣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

北區人醫會第二隊隊長張治球醫師表示,此次擴大義診有臺北慈院醫療團隊的加入,提供鄉親更多科別的選擇及更完備的服務;人醫會在第一線義診時,若發現患者需要進一步治療,臺北慈院也成為後送單位,讓病人獲得更周全的照護。

此次義診除了在平溪活動中心設置多科看診外,也在石碇集慶宮、菁桐活動中心、嶺腳、十分國小活動中心駐點。看診時間未到,就有民眾前來等候,顧念還有許多無法出門就醫的患者,也安排四條路線進行往診及居家關懷。

往診走入民家 學習生活態度


趙有誠院長、張治球醫師、喬麗華主任秘書,以及護理部吳秋鳯主任等一行人車行蜿蜒的山路,來到賴老夫婦家中。

七十七歲的賴阿嬤看到一群人前來探望,高興得合不攏嘴,護理師幫阿嬤量完血壓,趙院長也給予照護關懷後,八十二歲的賴阿公卻一直不見人影。過了一會兒,阿公終於出現了,原來先前阿公在田裡工作,見慈濟人來訪,趕緊到浴室梳洗更衣,看見大家時,直說「不好意思」。

趙有誠院長(中)及護理部主任吳秋鳯(右)詳細察看楊阿公服用的藥品,並關心他的身體狀況。(照片提供:臺北慈院公傳室)
看見賴阿公背部隆起,大醫王們親切詢問病況,阿公說:「四十多歲採煤時,遭礦坑落盤打傷脊椎,因要撫養八個孩子,手術後沒錢買鐡衣穿,才會演變成現今嚴重的脊椎側彎。」聽著賴阿公敘述過往,也讓大家感受到當時生活的艱辛。

八十五歲的楊阿公平日獨居,雖然罹患攝護腺癌已轉移到腿骨,行動不便,卻仍每日到茶園採茶、養蜂。兒子想要接他到市區居住,但阿公說,出生就住在這裡了,搬到別的地方不習慣。

趙院長一行人到訪時,他開心地跟大家分享選茶品茗的經驗,還拿出自製蜂蜜教大家如何分辨真偽。眾人要離開時,阿公柱著柺杖說要跟大家合照,也堅持要為大家送行。

翠綠的山林不時有藍鵲飛過、清澈的溪流可見活潑的魚群,這些景象都引來往診醫護人員的驚呼聲,大夥以「城市鄉巴佬」自嘲著。趙有誠院長說:「這裡的居民以老人為多,今天拜訪了十多位長者,多有慢性疾病,有的高血壓、糖尿病,也有癌症患者,雖然身體有病痛,但都神采奕奕。」

平日生活與山林共生息的平溪居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自給自足不貪心。趙院長說,「我們今日前來,除了關懷他們平日沒有注意到的健康問題,從與他們的交談中,也學習許多與生態環境共處的態度。」

傾聽長者心聲 開帖心靈良方

副院長徐榮源與核子醫學科主任程紹智、護理部副主任王螢寬等一行人,則前往另一條往診線,拜訪了近十位長者。

潘老先生滿心歡喜以二胡為大家即興演奏。(照片提供:臺北慈院公傳室)
八十七歲的潘老先生日前才自臺北慈院出院返家,看到護療團隊前來露出歡喜的笑容。細心的徐副院長見潘老先生臉色蒼白,細問之下得知有潛血黑便,已在臺北慈院進行內視鏡檢查,將回診看報告。

大家相談甚歡,潘老先生一時興起,與兒子雙雙展現才藝,兒子敲鼓、自己拉二胡,大家鼓掌叫好,並為他歡唱〈無量壽福〉。見到老人家的笑容,讓同仁心中泛起一股暖流。

平溪街上,副院長張耀仁一行人前往關懷獨居長者李奶奶,日前因蜂窩性組織炎至臺北慈院就診,回家後,因無親人照料,雙腳又復發腫脹潰爛,張副院長與護理師細心的為她消毒上藥後,也設法安排照護事宜。

另一位長者王阿嬤鬱鬱寡歡,護理人員為她量血壓,收縮壓竟高達220毫米汞柱,令在場的醫護同仁都很擔心。張副院長問診後方知,王阿嬤因在治療腳痛所以停服血壓藥;近年來又因兒子與丈夫相繼往生,傷心欲絕常流淚,眼睛也不好。

醫護人員傾聽她訴說苦楚,臨行前還特別提醒「待會兒有志工會把藥送來馬上吃喔!明天記得到衛生所量血壓再拿藥。」

行動不便就醫難 定期訪視予支持

平溪街道的另一隅,張恒嘉副院長與醫護同仁來到高齡九十三歲的賴阿嬤家中,「你們這麼多人來看我,我真歡喜。來來來,一人一罐,才有乖。」阿嬤開心的打開冷飲櫃,要拿飲料招待大家。

隨後,藥師細察服用的藥物,發現阿嬤習慣將藥袋丟掉,並將維他命、降血壓藥、止痛藥、胃藥等多種藥物混在一起。「我都儉儉仔吃(臺語:節省著吃),不舒服才吃,不痛就沒吃。你們二個月來一次,怕你們沒來,我能忍就忍。」

張耀仁副院長及開刀房護理長許淑娟為李奶奶腳部潰爛腫脹的傷口換藥。(照片提供:臺北慈院公傳室)
阿嬤的一席話道出了很多偏鄉長者的心聲,雖然現今醫療發達又有健保給付,但長者由於行動不便或路途遙遠,出門一趟不容易,除了就近的衛生所,人醫會和志工成了他們倚賴且信任的對象。

臉上始終掛著笑容,給人即之也溫的張恒嘉副院長表示,走在平溪街上,那一分恬適怡然,真的會以為這裡是世外桃源;但走入個案家中,才看見真實生活的面貌,長者們那種有苦說不出的感覺,不是打針吃藥可以解決的。結合醫療資源和人醫會、志工的定期訪視,這份關懷是支持患者面對生命重要的力量。

感覺到被需要 助人者最快樂


平溪活動中心裡,婦產科權威黃思誠副院長正仔細地問診,由於平溪民風純樸且多為長者,前來看診的婦人多半靦覥,黃副院長親切地態度疏緩了她們不安的情緒。

十分國小活動中心裡,眼科醫師沈姵妤偕同自行開業的夫婿骨科醫師楊文達及兩個兒子都參與此次義診。沈醫師表示,平日在醫院忙碌,很希望對社會有更多的付出及服務,因此得知醫院要參與義診的訊息,馬上就報名。

義診結束後,沈醫師的兩個兒子都跟她分享參與義診的心得,哥哥幫忙整理藥品,弟弟協助遞病歷,看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趕忙攙扶他們坐下來,體驗到「被需要」的快樂。

第一次參與義診的護理長李麗珠有感而發地表示,每次參與慈濟的活動,都看到志工們認真付出的身影;行前的規劃、活動現場的安排及善後,他們都安排妥貼,讓她有被百般呵護的感覺,而志工們永遠將成就與光環留給醫護同仁,更讓她感覺自己的渺小與不足。

一次的義診結束不是結束,慈濟志工的足跡與關懷不會間斷,未來將持續發揮良能,用善心、善念、真誠、真愛,守護平溪這個偏鄉山城民眾的健康及心靈。

(文:王慧蘭、朱文姣、朱秀蓮、周綉珍 新北市平溪報導2015/04/19)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