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燈照路 老驥伏櫪為典範

2015-10-24   | 王鳳娥 陳麗卿 陳振海
委員25號的許彩雲,說起二十多年前往事,彷彿是昨日之事,那是她人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時光。(攝影者:王嘉彬,地點:花蓮市,日期:2015/10/16)
「這是我母親葉氏劉,委員1號;這是乾媽莊是,委員2號……」今年八十七歲委員87號的陳明貴,為來訪的精舍師父及慈濟志工這樣介紹著。

慈濟邁入五十年了,在這半世紀歲月中,有許多資深慈濟委員在慈濟蓽路藍縷的草創初期,跟著證嚴上人一步一步的向前邁進,才有今天隊伍浩蕩長的慈濟世界。為了感念花蓮地區年長的資深老委員,10月16日靜思精舍六位常住師父和慈濟志工帶著伴手禮,分三組路線去拜訪關懷二十位老委員,聆聽他們「細說慈濟,話當年」,也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法親情誼。

獻良能 助貧病

委員編號94的鄧淑卿(法號:靜善),當年任職於現在的署立花蓮醫院,她很早就是慈濟會員,且有護理專長,因此1972年參與籌備和投入慈濟在花蓮市仁愛街的義診。當年她也募款承擔委員,與上人一起號召許多志同道合的醫護人員參加「濟貧醫護、守護貧弱」的行善助人工作,為慈濟的「慈善事業」開啟重要紀錄。

鄧淑卿的先生陳文通,當時是遊覽公司總經理,16日家訪這天,他神采奕奕回憶當年:「因為我放手讓淑卿去發揮自己的專長,才能成就她跟隨上人的理想。慈濟醫院要啟建之初,每天參訪慈濟的人很多,有時一次就要調度七、八輛遊覽車。現在回想起來,能接引那麼多人進入慈濟,頗感欣慰。」夫妻兩人互相成就、護持慈濟的心至今不變。

七十一歲的鄧淑卿,近來頸椎經二次開刀,體力大不如前,行動稍不方便,但只要身體還可以,她就把握機會,隨時隨地付出做慈濟。

早年和鄧淑卿同為花蓮慈濟醫院護士的林碧芑(法號:靜良),也參與仁愛街的義診工作;九二一大地震時,她走入災區搶救生命。巧手慧心的林碧芑,除了用心照顧病患外,當年和慈濟志工鄭玉珠都是廚藝精湛的香積志工,在慈濟活動中,都能煮出色香味美的素食料理!

幾年前林碧芑身體不適在家靜養,無法再出來參與活動,她覺得很遺憾。德(耒來)師父、德昕師父及志工們鼓勵她說:「可以到靜思堂『說故事』給大家聽,讓大家知道早期的慈濟故事,這也是做慈濟呀﹗」

林碧芑聽了很開心,「好啊﹗可以走出去,一定說故事給大家聽。」
八十四高齡,滿臉春風的蔡秀梅(左起第三人)是慈濟「竹筒歲月」三十位老委員之ㄧ,中間是她的先生張瑞林。因頸椎開刀戴著護頸的鄧淑卿(右起第三人)也跟著大家來關懷法親。(攝影者:張福榮,地點:花蓮市,日期:2015/10/16)

做慈濟 不會老

一行人走進委員11號蔡秀梅(法號:靜瑩)家裡,她先生立刻豎起大拇指說:「花蓮有慈濟真好﹗」八十四高齡,個子嬌小,滿臉春風的蔡秀梅是慈濟「竹筒歲月」三十位老委員之ㄧ。

1970年她就跟著上人做慈濟,雖然先生五十四歲就中風退休,蔡秀梅細心照顧先生,但慈悲的心路沒有退減。她笑著說:「做慈濟讓我永遠不會老,永遠保持袖珍可愛﹗」

她回首當年:「慈濟大學在興建時,本來我家有三棵樹齡很老的鐵樹,我答應要送給慈濟大學,但師兄不捨,後來那三棵鐵樹就死了,所以做人真的要有誠信。」

一顆善良的心,一心在做慈濟;燦爛如陽光的面容,恆持行善助人――這就是蔡秀梅的寫照。

感恩心 話當年

「這是我母親葉氏劉,委員1號;這是乾媽莊是,委員2號。兩人跟著師父從草創時期一路走來,如今雖已過世,但全家族有三十一位慈濟人……」委員87號,今年也八十七歲的陳明貴,指著牆上兩張泛黃的老照片說著。

陳明貴和妻子劉碧雲(委員86號),兩人攜手做慈濟已五十年。他們從濟貧訪視到興建慈濟醫院的點點滴滴,如數家珍般地敍述,彷彿又回到年少時光。陳明貴感嘆年歲大了,已無法外出做慈濟了,德偕師父安慰說:「你們已經開創了一條路,讓後來者有跡可循,真的無限感恩﹗」

走訪25號的許彩雲,她一見到慈濟人來,就露出爽朗的笑聲。她說起二十多年前往事:「那時我幾乎每日都在精舍大寮忙碌煮食給常住師父和志工們用餐,我先生非常支持我去付出,也常騎機車載我去精舍……」她滔滔說來,彷彿是昨日之事,言談間夾著哈哈笑聲,那是她人生中最值得懷念的時光。大家專注聽她娓娓道來,也深深感受老菩薩對慈濟的熱情永遠不變。
八十七歲的陳明貴(左三)和妻子劉碧雲(左四) 攜手做慈濟五十年,陳明貴感嘆年歲大了,已無法外出做慈濟了,德偕師父安慰說:「你們已經開創了一條路,讓後來者有跡可循,真的無限感恩!(攝影者:王嘉彬,地點:花蓮市,日期:2015/10/16)

身有礙 心不變

對佛法有鑽研,早期常常帶大家一起精進共修的邱澄文,近幾年因身體不適及行動不便,就沒再出來參加慈濟活動。當德皙師父、德柔師父和志工們來到他家,他就像看到親人般笑臉迎人,很熱情地招呼大家來喝茶。

閒談間,邱澄文說起兩位女兒都是慈濟大學畢業,一位在瑞士攻讀博士,一位在臺東消防局工作,談到孩子,邱澄文眉宇間充滿了幸福。

孩子皆有成就不用邱澄文操心,因此德柔師父鼓勵他:「你可以就近到吉安共修處聽上人的『晨語』,讓慧命增長。上人希望我們除了做說法者,還要做傳法者。」

邱澄文也堅定回答:「我對上人的道心,永遠不變﹗」

為義賣 跑第一

鳳林第一顆慈濟種子吳麗玉(法號:慈芳),過去只要慈濟有義賣活動,她就親手做好吃的艾草粿來義賣。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適,無法再親力親為。這天她很高興精舍師父和花蓮慈濟志工來看她,特地買了鳳林道地的客家菜包,讓大家吃在嘴裡,暖在心裡。

「不知為什麼﹖我早上起床後去走路運動都好好的,到了七點,頭開始會暈,下午精神又變好,晚上卻睡不著……」說起自己身體的毛病,七十七歲的吳麗玉一臉憂鬱起來。常常和吳麗玉一起訪視做慈濟的林慧美說:「鳳林共修處興建期間,吳麗玉每天在廚房忙上忙下煮點心,那時身體很好,共修處蓋好以後,可能心鬆懈下來,身體就出問題了。」

精舍師父和志工們鼓勵她每天去共修處走走,可以「口述」指導大家做點心,不要脫離人群。最後師父送給她的一句靜思語祝福卡,上面寫著:「人有無限的可能,不要小看自己。」大家給她滿滿的祝福,她也笑開了。
精舍師父與慈濟志工為臥床癱瘓的戴秀英唱起〈慈濟功德會會歌〉祝福她。(攝影者:邱繼清,地點:花蓮縣鳳林鎮,日期:2015/10/16)

立典範 為前導

車子再直驅鳳林山邊,來到戴秀英(法號:慮富)的家,那是一處景色非常幽美的地方。九十四高齡的先生扶著四腳助行器和兒子在門口迎著慈濟人來訪。

臥床四、五年的戴秀英,今年(2015)年初,花蓮慈濟醫院王志鴻副院長和志工們曾來關懷,王志鴻帶著聽診器為戴秀英細心聽診後,笑著送給她一顆「定心丸」,說:「妳心臟的瓣膜沒什麼變化,很好!我們認識二十年了呢!」那時戴秀英還能笑著和大家互動說話。

九十二歲的戴秀英如今已無法言語,幾乎都閉著眼睛靜靜躺著。當大家走近她床邊和她說話,輕輕撫摸她的身體時,她感受到慈濟人的「溫暖」,眼睛微微張開。

早年,林慧美是吳麗玉和戴秀英的組長,每次慈濟有義賣活動,她們兩人是林慧美的好幫手。這天林慧美彎下腰俯在戴秀英耳邊說:「妳記得嗎?以前慈濟辦義賣時,妳兒子雕刻許多作品給我們,我們這組每次賑災義賣都是第一名喔!」戴秀英聽懂了林慧美的話,眼角竟然溢出了一滴淚水。

「……慈濟功德會,隊伍浩蕩長,憫念貧苦病患 奔走長街陋巷……」大家離開前,一起為戴秀英唱起《慈濟功德會會歌》;動聽的歌聲和歌詞,撥動了每個人的心弦,望著風中殘燭的老委員,除了祝福,更感恩他們的提燈照路,才能成就今天慈濟因緣不息普渡眾生。

春去秋來,歲月不饒人,許多資深委員,老了、病了、凋零了,但他們護持、愛慈濟的心和精神,是慈濟人永遠的典範!【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鳳娥、陳麗卿、陳振海 花蓮報導 2015/10/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