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法源 走上菩薩真實路

2015-11-16   | 林怡利 高玉美 張月華 沈瑛芳
德懷師父講述慈濟宗門與靜思法脈的真實路,期勉學員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間,讓慈濟精神理念清源流長。(攝影者:黃鴻忠,地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5/11/14)
「靜思法脈的源頭是四坪的小木屋!五十年前,上人在小木屋苦修時,專心研讀《妙法蓮華經》,因緣具足,開創慈濟;當年的克難、克己、克儉的靜思生活,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靜思精舍德懷師父講述慈濟宗門與靜思法脈的真實路,慈濟板橋志業園區舉行的第二梯次「2015年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四百多位即將接受證嚴上人授證的海外慈誠、委員靜心聆聽。

佛心師志 提起使命

德懷師父說,上人曾以五百人比喻為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希望靜思弟子廣邀人間菩薩。在座是新發意菩薩,即將接受上人授證的海外家人們,對於即將佩掛的「佛心師志」所代表的意涵,德懷師父問學員:「是否都了解?佛心就是靜思勤行道,師志就是慈濟人間路,立信修行,要以單純心,堅定志向,踏實修行。」

上人開示常提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奈凡夫垢重,習氣難除,德懷師父強調造福同時也要修養身心,心地雜草不除,善法無法入心;如何讓善法入心呢?唯有精進聞法,才能盡除心中無名雜草,有福學善法,造福不增慧,法不能入心,無形中就缺乏得渡的因緣。

德懷師父期勉學員把握時間、空間、人與人間,提起使命,傳揚宗門法脈;讓慈濟精神理念,清源流長,正法永傳人間。

智慧法水 正法修行

「師父為什麼出家啊?」「是因緣到了,不是習性沒了。」「飲一杯智慧的水」課程中,德禪師父與馬來西亞及泰國學員分享,未出家前來到精舍,因為人口是非,還是會生氣想離開,母親很有智慧地跟她說,罵她的人又不是上人,要她想清楚自己是想跟隨誰修行,還說:「如果把罵你的人當成自已的師父來看待,就不會生氣了。」德禪師父強調:「口業有四,真的很難修,所以話到口邊要留半句,不要說得太滿,給自己也給別人留一點空間。」

「飲一杯智慧的水」課堂中,德禪師父以自己出家的因緣,提醒人人要守好口戒。(攝影者:黃炳添,地點:慈濟板橋志業園區,日期:2015/11/14)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權利,而是善心人的專利。德禪師父說:「每個帶著『二十甲』(二十個指甲)而來的人最富有,因為有一個完好的身體,要守自己身邊的好因緣,有愛、有心、有誠、有力做善事的人最有福。」

泰國娜如文在他所居住的社區裡,只有他一個人做慈濟,不知如何推動。德禪師父語重心長地說:「做慈濟真的很辛苦,推動要用對方法,加上恆心、信心與毅力,就能在自己的國度生根。」修行一定要去除忌妒心,發自內心栽培別人的人,就是最有成就的人。

在慈濟裡看到生命希望的泰國學員郭善淑,認為唯有投入慈濟才能穩定自己的心,她要成為慈濟法海裡的一滴水,才能永遠不會蒸發。德禪師父勉勵大家要做上人的「話聲」,在苦難的地方救拔眾生、膚慰眾生,將上人要對他們說的話傳達出去;以正法為重心修行,期待來世不是帶業之身,而是承願而來。

資深志工 傳承與承擔

「傳承與承擔--與資深志工互動」課程中,資深慈濟志工林月雲分享,關懷平日比較沒有出勤務的法親,要以關心的態度去了解他的困難,而不是用責備的方式,因為大家都很用心付出在所承擔的勤務上。

以前在政府單位上班的林月雲曾皈依多位師父,自認為已經很懂佛法,這就是「所知障」深重。林月雲以自己的例子分享,不能因為聽聞佛法而貢高,認為自己都懂了,就不再精進;佛法的道理「深策、深測」,一定要時時精進,才能法入心、法入行,這也是上人對弟子的要求。

本來是位嬌嬌女的臺灣北區資深慈濟志工何瑞真,人生一路走來很順暢,婚後先生對她很好、小孩也很乖。但走進慈濟世界,讓她學習到對人就是要遇事圓融,她也以自己的經歷與大家分享:若是碰到緣分不夠的人,還是要以笑臉相迎,不要因為對方的冷漠而不理她,時間久了自然就會化解。

何瑞真特別叮嚀學員們,落實到所屬社區要真誠關懷組員,讓大家的力量得以凝聚是身為慈濟委員的責任,是做人該有的態度。【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怡利、高玉美、張月華、沈瑛芳 新北市板橋報導2015/11/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