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病人 讓醫療走出舒適圈
2018-09-25 | 鍾文英2018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於9月22日在花蓮靜思堂正式展開,第一天課程安排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及簡瑞騰副院長,向來自二十一個國家七百七十六位醫事人員,分享「骨內外結合治療骨關節病」臨床實務經驗及溫馨小故事。
多一點的傾聽 醫治了沉睡的白斑症
「在這資訊爆炸或者醫療知識整合的時代,我們是不是忽略了病人最簡單的一個請求跟聲音……」一開場賴寧生院長語出驚人地說了這一段話,他更進一步地表示,醫師得到醫學上各方面的良好資源,但病人並沒有因為這樣的成果而得到更好的照顧,這樣的溫度是否傳達到病人身上,這就是院長講的大乘醫療。
專長免疫系統的賴寧生院長除了向大家介紹紅班性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都是屬於全身性免疫系統的病症,還有器官侷限型免疫病,如腎炎、皮膚科白斑症等等。賴院長分享十二年前自己所遇到的真實案例,在課堂上,他秀出一張北一女儀隊相片。表示有一天晚上十點多,一位北一女學生背著書包、穿著制服頭低低的走入他的診間,賴寧生院長看到女孩臉上長了一些白班,也講了一句:「院長,你能幫我嗎?」
無論學識各方面都相當優秀女孩,這樣的不完美困擾著她,但皮膚科並非賴寧生院長的專業,也無這方面的經驗,在和女孩深談之後,他感受到女孩的無奈與哀愁,便決定幫她治療及檢查。等了二個禮拜之後,檢查報告出來,所有的數據告訴他,這是一個紅斑性狼瘡,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個白斑症,女孩後來做免疫性的治療,皮膚也愈來愈好,直到她到美國唸書後來結婚定居在那,寄了一張全家福的照片給他,在她臉上幾乎看不到白斑的痕跡。皮膚科醫師都束手無策的病因,卻是賴寧生院長的用心及悲心治療成功的案例,也扭轉了女孩未來的人生。也因為如此,賴寧生院長更是期許自己能做不請之師,對於該做的事更要義無反顧前仆後繼。
落花生醫病情 原來臺灣醫療好溫馨
說完北一女學生的故事,賴寧生院長再分享另一個「類風濕關節炎」的個案,這是住在嘉義六角鄉的病患,平時種落花生為生,有一天她生病了,來看病時也提了一大袋的落花生要給醫療人員,同仁在高興之餘同時卻發現了她的腳有潰瘍的現象,因患者本身有糖尿病,長期在花生田裏工作,更容易造成感染,於是醫療人員請她住院就診,但她始終不願就醫,在醫護人員的了解之下才知道患者放心不下花生田。
「沒關係!你來住院,我們再去幫你拔花生!」就在醫護人員的半哄半騙之下,患者才願意就醫。就醫二天後的假日,醫護人員準備去幫患者拔花生,於是打電話給她兒子,在說明來意之後,電話那頭三十幾歲的兒子突然哭了出來,兒子感動地說:「從來不知道我們臺灣的醫院會做這樣的事情。」
這件事也給了賴寧生院長很多的啓示,賴寧生院長覺得大部份的病人都是單純的,甚至單純得不曉得自己病情的嚴重程度;然而醫療人員受到的專業栽培,擁有較多的知識及資源,但是如何單純地回應病人的要求,將高超的醫術簡單的為病人說明以及給予治療,這才是真正的其道甚大。
賴寧生院長最後期許醫療人員多多透過病人的走路形態、聲音,不要只依靠醫療器材來判斷病情,尤其更要認同病人心裏的痛苦,應要靜下心傾聽病人的聲音,如此經由多年累積的經驗也能蛻變成直覺式的診斷。
愛的接力不斷 善的循環造福病患苦
以輕鬆的口吻娓娓分享自己的專長,簡瑞騰副院長形容脊椎本來像竹子一樣可以隨風飄逸,但「僵直性脊椎炎」就是脊椎整個扭曲變形難以動彈,相對也會影響到週邊關節甚至受到侵蝕,因而造成行動不便。
簡瑞騰副院長分享一位三十六歲案例,因「僵直性脊椎炎」導致頭低得無法抬起,同時也駝背行走,十多年的病史已經無法用藥物控制,必須靠外科手術矯正,而動刀之前必須把內科毛病控制住、術前做詳細的準備工作,才能把病人治療到最好。
為了讓病患躺平不會有不適之感,醫療團隊前後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但辛苦是有代價的,第一階段先把病患一百多度的脊椎矯正到四十幾度,二個禮拜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切除手術,術後不到三十度的角度讓患者可以直視前方,能夠讓患者恢復正常生活,靠的就是要有高度的醫療技術及深度,有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艱難的任務。
簡瑞騰副院長再度強調醫療除了要有深度及高度之外,更要有溫度,雖然手術房冷冰冰,但在病房卻是溫暖的,有護理人員二十四小時照顧病患讓人感受到溫暖。因這樣的案例讓躱在社會的暗角的病患也能勇敢站出來,就像善的循環一個影響一個,接受正規的治療。
簡瑞騰副院長藉此說明何謂「小乘醫療」及「大乘醫療」,小乘醫療就是舒適圈,大乘醫療就是走出舒適圈,所謂舒適圈就是跟隨大家的腳步,不會就轉給別人。而走出舒適圈就是醫療再發揮走出極限、精益求精,再跳脫另一個境界,追求更完美的治療,讓大乘醫療更普遍在病人的身上。
不忘行醫初心 助人為樂廣招同道人
「聽簡瑞騰副院長分享擺放病人手術時的姿勢,花了一個半小時讓我大開眼界。」長得高大挺拔的簡振翔也是一位外科醫生,在聽完簡瑞騰副院長和醫療團隊的故事之後,對於團隊的愛心和耐心感到相當地佩服,尤其醫療團隊還陪伴病患回到澎湖,並確保病患安全無虞,這些都是他值得學習的榜樣。
對簡振翔來說,在幫病人治療後能得到病人的肯定,一直是非常大的鼓勵,尤其病人對他的感謝,總是激發自己莫忘初發心。簡振翔表示,因為自小家境清寒,所以行醫之後也發願要幫助窮苦的人,曾經有位病人回程沒有交通費,自己發現之後,決定開車載病人回家,後來偶爾行車經過,也會主動下車來到病人家中關心。
而這次是簡振翔第三次來到花蓮參加人醫年會,他曾在證嚴上人面前發願回到馬來西亞要招募人醫會成員,至今已有五十幾位成員,這次也帶領九位成員回來參加人醫年會。簡振翔希望自己在這條菩薩道上能夠精進不退,並能邀約更多的人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鍾文英 花蓮報導 2018/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