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列車啟動 阿嬤讚福報

2011-05-03   | 王鳳娥
花蓮慈濟列車啟動,花蓮鳳林鄉親在精舍大殿前,留下美好的足跡。(攝影者:邱繼清 ,地點:花蓮靜思精舍,日期: 2011/04/16)
國際間災難頻傳,為了淨化人心,證嚴上人不斷地呼籲人間菩薩大招生,為此花蓮各社區的「慈濟人文列車」從3月19日開始,正一列一列地開往慈濟「心靈的故鄉」──靜思精舍。

4月16日早晨,春風徐徐,花蓮鳳林鄉親在當地慈濟人的陪伴下,搭乘遊覽車來花蓮參加一天的慈濟人文之旅。

說慈濟故事

第一站來到古色古香的竹軒,聽林珍功師兄細說竹軒的建造特色和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的緣起故事,然後轉往靜思堂參觀。

在靜思堂,由林文美師姊向大家導覽,並藉影片《慈濟的故事》,讓大家知道證嚴上人雖是出家眾,但並未遠離塵世,而是選擇走在人間菩薩道上,帶領弟子從慈善做到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環保……等。到現在,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人的身影。

坐在講經堂蓮花椅上,大家仔細聆聽文美師姊講「佛陀灑淨圖」的意義。因為道氣莊嚴,有會眾感受到說:「走進這裡,心變平靜了。」也有人說:「抬頭往上看,感覺很舒服、很感動。」

來做救人的菩薩

十點多到達靜思精舍。在大殿前,接待參訪的德安師父笑臉迎人地說:「供奉的菩薩不會救人,會救人的是你、我、他。希望大家來做救人的菩薩。」

林珍功師兄細說竹軒的建造特色和證嚴上人創立慈濟功德會的緣起。(攝影者:邱繼清 ,地點:花蓮靜思精舍,日期: 2011/04/16)
在菜園附近,德安師父說從1964年開始,精舍常住師父共做了二十七種手工;目前的手拉坯、五穀粉、香積飯、蠟燭、堅果……有七種工作是精舍的生活來源。

「慈濟的捐款是專款專用,捐台灣濟貧、建設的錢,絕對不會拿去做國際賑災。慈濟有愛心──有心又有愛,錢在別人的口袋。」德安師父語畢,大家聽了都忍不住會心一笑。

參觀完手拉坯、蠟燭工廠後,安師父以自己照顧媽媽的經驗,寓意深遠地說:「每天二十四小時向母親微笑,就是二十四孝。爸媽老了,千萬不要送到老人院『放生』哦!」有些人聽了有同感而點點頭,因為上人說過:「行善和行孝是不能等的呀!」

錢多錢少都是愛

德安師父提到2001年7月30日,桃芝颱風重創光復鄉和鳳林鎮時,精舍常住師父做了四千個便當送到災區、為往生者助唸,又協助受災戶清掃污泥、見晴村蓋大愛屋等。

在文化走廊看板,大家看到「八八」水災,慈濟援建的大愛村。大愛屋裡有全新的家具、棉被、電視、廚房的油鹽醬醋等,全部都貼心地準備齊全,只要人進去住就可以了。慈濟做到讓災民安身又安心。

「大家來發好願,有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量。願天下無災難,日本也不要再有災難。」德安師父鼓勵大家來做好事,幫助受苦的人。在貼有「日本加油」的捐款大竹筒,大家紛紛慷慨解囊地投入紙鈔或錢幣。不管錢多錢少,都是一分愛。

有慈濟真好

一路行來,看到常住師父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生活,和慈濟人誠正信實的大愛精神,鳳林鄉親都由衷地敬佩和感動。

德安師父帶領花蓮民眾參訪靜思精舍。(攝影者:鍾秋菊 ,地點:花蓮靜思精舍,日期: 2011/03/19)
「第一次到精舍,看到這麼多師父在工作,這種刻苦、勤儉的生活是我要學習的榜樣。」羅彩惠分享說:「一位出家師父能夠救濟到全球,原來是那麼多人都在付出自己一點點的力量。」

是慈濟關懷戶的鄧女士,先生過世了,她以種橘子維生。她很感恩鳳林的慈濟人,她說:「第一次到精舍,師兄師姊很幫忙,都來幫我賣橘子。我活到七十幾歲能來精舍,很有福報。」

先生在慈濟捐了大體,自己也簽了名要捐的陳素霞女士,她說:「花蓮有慈濟真好!爸爸以前生病要跑到台北很累,很感激慈濟。」

去年退休,準備要走慈濟菩薩道的劉秋娥,在精舍午齋時,她第一次見到上人。看到上人瘦弱的身體,她好心疼地說:「上人要挑那麼重的責任,真的好偉大。現在開始我要多看上人的書,要踏出來盡一分力來做慈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 王鳳娥 花蓮報導 2011/04/1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