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非聖人 也會跟爸吵架

2013-03-12   | 魏淑貞
余品宏老師親切和藹地與學生話家常。(攝影者:陳毅麟,地點:花蓮慈濟小學,日期:2013/02/17)
「父母親年紀漸長需要陪伴,且照顧寶寶是自己的責任。」余品宏老師是花蓮慈小六年級的導師,屏師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畢業的他,回到花蓮才一年半的時間,而回到花蓮的原因則是為了盡人子、盡人父的本分。

驚親容顏老  行孝要即時

現年三十六歲的的余品宏,在高雄長大,所學專長為「遊戲治療」,九二一大地震後,把握因緣到災區協助災後輔導工作,看到慈濟人無私的付出非常受感動,也因為與孩子的接觸,想到「如果輔導的理念帶到班級裡,就幫助更多的人」,於是繼續深造,並修習學分轉入教育界。

原本任教於西部學校的余品宏,於高雄縣六龜國小工作時,與在龜山監獄工作的太太結婚,第一個寶寶也在二年半前誕生;由於工作的關係,他們把寶寶帶回花蓮,讓十多年前因為工作調動搬遷並定居於花蓮的雙親照顧,夫妻倆只有假日才回到家中探視雙親與寶寶。

這樣的來回奔波一年中,余品宏驚覺到雙親照顧寶寶而疲累也變得蒼老,萌生了「如果花蓮有工作機會,是不是應該回來工作?」的念頭。

不久,余品宏同時通過北區的公立學校及花蓮慈小的甄試,然而心中卻有了掙扎,「因為自己很清楚,努力了這麼多年,為的就是希望可以任教於公立學校,我喜歡到偏遠地方,發揮專長照顧弱勢的孩子。」另一方面,印象中私立學校所收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家庭情況比較好的孩子,兩者之間的落差很大。

「父母親年紀漸長需要陪伴,且照顧寶寶是自己的責任。」幾經思量,余品宏心念一轉,「私校的小孩也許有更多資源,如果有好的種子在心中萌芽,將來也可以去幫助更多的人。」他放棄最初的理想,回到慈小任職。

回到花蓮後,雙親承擔的辛勞比較少了,看著爺爺疼愛孫子開心的模樣,余品宏首先想到的是證嚴上人所說的:「行善、行孝不能等。」

課程設計 同時省思

余品宏老師於課堂上認真的教學。(攝影者:吳雅嵐,地點:花蓮慈濟小學,日期:2013/02/17)
余品宏分享,在臺灣東、西兩地來回跑的那段時間裡,儘管感激爸媽的辛勞,但是仍因雙親疼孫子的方式與自己的教養觀念不同,而產生衝突。

回首過往,摸著頭,余品宏不好意思地說:「自己常會和他們有『比較嚴肅』的對話,或者想要趕快逃離。」那時,太太告訴他,「爸媽這麼用心照顧,而且他們是每天照顧小孩,我們是週六、週日才看到孩子,不可以這樣對爸媽。」

當自己天天照顧孩子後,余品宏發現自己真的是做錯了,爸媽的方式是對的。如今,就算是雙親因為愛孩子嘮叨,他也只是靜靜的聽,除非是有需要去討論的,否則就讓爸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他笑說:「雖然心中有時仍有小抱怨 但一起生活,覺得還是很不錯。」

這樣的喜悅,在這學期的慈濟人文課程《父母恩重難報經》中,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為了經藏演繹,學校讓老師們看完影片、詢問老師的想法並討論怎麼做?余品宏用心瞭解經文,在教學及課程設計時,同時自我省思。

已為人父的余品宏對於影片中的〈十恩〉、〈子過〉特別感動,看到從懷胎、換尿布、餵奶等一幕幕含辛茹苦的畫面,他想到父母親當初如何照顧我們?他反省自己對父母曾犯了哪些過錯?也反省自己是否做到「順」?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又如何去教學生?

把感動化為行動,余品宏跟學生分享:「老師也不是聖人,也會跟爸爸有爭吵,但是老師會誠心去懺悔、去道歉,你們也可以試著去做看看?」

回到慈小任職已一年半,余品宏沒有後悔當初的抉擇,儘管太太仍在桃園工作,他要照顧雙親、兩個幼兒,但是對於學校的人文活動他並不因此而放棄,從《水懺》演繹到任何慈濟活動,只要他可以配合的就一定參加,是同事心目中細心、認真又謙虛的好榜樣。

經藏演繹 改變師生

余品宏老師(左一)一家四口與父母親幸福甜蜜的生活照。(照片提供:余品宏)
去年(2012年)《水懺》演繹,看到班上幾位「很有主見」的學生有了改變,也很喜歡團隊共同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的感覺,尤其是發現同學會去反省,余品宏說:「對同學來說也是一個震撼,當人會往內心去看時,是很重要的,因為習慣的養成很快,但改變卻不容易。」

今年再度陪著同學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演繹,余品宏認為慈小的人文課程是很有特色,「經藏演繹並不只是學習經文,這是一個孝道,是一個基本倫理的傳揚。」而為此演繹而設計的「孝親存款簿」的對話平臺上,從學生給家長的回應中,也看到了學生的改變,余品宏歡喜地分享著:「當他們有這個心與想法後,行為的改變是一連串的。」

「大眾聞佛所說父母恩,頓足搥胸情難禁……」隨著〈報恩〉的音樂,六年級的同學於舞臺上反覆練習著,臺下的余品宏目不轉睛地看著、觀察著,隨時給予鼓勵或者提醒。「養兒方知父母恩」,對於「孝順」這個課題,余品宏認真地說:「自己一直在學,除了生活起居的照顧,期許可以與雙親更柔和的對話,也會慎選溝通的時間點,真正做到『孝』與『順』。」

「不違如來聖教義,孝養敬順能兩全……」幸福的身影,襯著節奏簡潔有力的經文唱誦與手語,為人子女「愛要及時」的省思與作為,隨著一字一句、一比一畫間,深深烙印。【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魏淑貞 花蓮報導2013/02/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