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習慣圈子 把愛傳出去

2012-10-16   | 袁亞棋
史瓦濟蘭貧苦人的真實生活:年輕愛滋父母、一群孤兒與扛著生活重擔的老人家,普遍的生活在缺糧的窘況中。志工們為一戶「愛滋家庭」送上白米。(攝影者:廖玫玲 地點:史瓦濟蘭 日期:2012/08/10)
清晨兩點多,捏完了團隊成員的早餐飯糰,幾乎一夜沒睡的廖玫玲才開始為自己稍做整理。一會,抬頭看看時鐘,已經三點半了;清點一下該帶的物資都已齊全,廖玫玲套上白鞋,輕輕掩上了家門,深怕打擾了一片熟睡的寧靜;手抓大包小包物資、行囊,躡步地走下社區的地下停車場,準備接送南非德本本地志工前往史瓦濟蘭,跨國推動慈濟志業。

五度跨國志工行 往返千里迢迢

2012年8月10日,南非德本慈濟志工,再度啟程前往史瓦濟蘭陪伴當地志工推動慈濟志業。

「轟……隆隆隆…」慈濟五號車一啟動,就是一陣巨響。廖玫玲毫無猶豫的踏油門出發,前往四十公里外的德本南端—史賓果(Isipingo)、恩拉吉(Umlazi),再繞回德本市區,接應各集合點的本土志工們。

高速公路上,極少數於深夜趕路的大貨車沈穩的駛著,慈濟車顯得些許孤單;另外一端,住在祖魯村莊的志工們則早早摸著黑,走著坑坑洞洞泥巴路,要趕搭上三點半的首班巴士,好即早抵達集合點。此刻,一輪微薄月光相伴的大黑幕下,一個個藍天白雲的身影,彷彿是大地上點點希望的星光。

四點多,「德本國際志工小組」成員們:慈蒂、慈蕾、慈布、慈翠、慈艾、慈吉師姊,一一接到。五點半,於北德本區又會合潘明水與其同修(太太)陳美蓮,史瓦濟蘭第五度跨國志工團隊到齊。潘明水主動接過方向盤;筆直的N2高速公路上,慈濟車朝六百公里外的史瓦濟蘭前進。

莫琳的特別會議 打開另一扇窗

而就在德本志工驅車前來的同時,在史瓦濟蘭的這一端,莫琳(Maureen Dlamini)和一群當地的志工,也正殷切地期待與德本志工的再度相會,一起前去訪視需要膚慰的苦難民眾。莫琳在史瓦濟蘭南緯公司擔任領班工作。今年(2012年)3月的某一天,主管徐寬基協理問她,週末將有一場「特別」的會議,能不能夠來參加?懷著一分好奇心,莫琳答應了。

一位五十歲患愛滋、中風的男士,因為家窮,時常得在饑餓中強服藥物,反胃的感覺令他很難受。見到志工們帶來了一包二十公斤的白米,他感激地說:「家裡快沒食物了,慈濟白米來了!正是最需要的時候!」(攝影者:廖玫玲 地點:史瓦濟蘭 日期:2012/08/10)
這場「特別」的會議,有一群人從南非而來,身穿藍天白雲的志工,分享著與「慈濟」有關的故事。或許因語言相通、背景相似,來自德本的祖魯媽媽們,讓莫琳感到格外親切。

尤其當慈布師姊親口描述過往仇恨、病苦及歷經先生病逝的傷痛,一段段人生挫折,卻轉化為寬闊大愛的真實故事,不禁讓莫琳想到了自己——先生走得早,一個寡婦帶著三個孩子艱辛的生活,猶如重播的電影一幕幕現前。莫琳強忍心酸,淚水撲簌,卻無法形容內心莫名的感動,一種熟悉、一種慈濟似乎能與自己相知相惜的情感,讓莫琳當下篤定決心:我一定要「抓緊」慈濟。

同時,莫琳還想到了一個人;恬碧(Thembi Vilakadzi),她也需要慈濟!

多年前,莫琳的姊姊罹患愛滋,精神方面也出了問題,總是對人尖叫、辱罵、拳腳施打;莫琳得出門工作養家,又得照顧如此「不安定」的姊姊,一肩多擔、心力交瘁。正好鄰居恬碧,家境貧苦,沒有收入,於是莫琳請恬碧來當姊姊的看護,付給些許酬勞;沒想到心地柔軟且十分有耐心的恬碧,就任勞任怨的陪伴照顧,一直到姊姊往生。

恬碧的家庭,就是許多史瓦濟蘭貧戶的縮影。恬碧自己有八個小孩、兩個妹妹及老母親,需要溫飽的人口很多。因而,孩子的學費也付不起,一個個輟學,四處打工,但惡性循環,沒讀過書更難找工作,最後只能無所事事的賴養在家中。好在莫琳幫忙,僱請恬碧,恬碧老實肯做,一家人才有得糊口的機會。

然而,過沒多久,恬碧另一位住在外地的大姊,帶著一對雙胞胎回來了;後來,大姊愛滋病發而往生,將兩個已經感染愛滋病的孩子留給恬碧,恬碧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沈重。

由於莫琳一直感念著恬碧照護姊姊的恩情,也對恬碧生活的處境十分不捨,在姊姊往生後,便讓恬碧兩個十七歲及二十一歲的兒子來家中幫忙粗活與打掃;也介紹恬碧十四歲的小女兒,做美髮的工作。

其實莫琳自己的收入也不多,卻找盡機會幫助恬碧一家,這股總是處處照顧他人的個性,似乎本來就深藏在莫琳的骨子裡;當「慈濟」二字進入了莫琳的心,同時也啟動了她骨子裡的那一股熱忱,當時她想到要邀請恬碧、還有更多人,一同見苦知福,跟著慈濟幫助別人。

祖魯歌聲中 看見貧民的窘境

下午一點半,德本慈濟志工順利入境史瓦濟蘭。接下來的兩天,團隊們在南緯公司內簡易地住宿,把握白天的所有時間,在莫琳和恬碧等史瓦濟蘭本土志工的嚮導之下,深入了當地的貧困村莊一一訪視。

慈濟車駛過,砂土飛揚,放眼一片遼闊的枯黃,沒有太多朝氣生機的綠意。在離喧鬧市區不遠的地方,有著一番天壤之別的景象,貧困村莊夸馬克蘭雅(Kwa Makhlanya)、莫荷柏茲溫尼(Mhobozweni)給人一種蕭條的感受。

莫琳(穿志工背心者)陪伴在Gugu身旁,神情中盡是不捨,像呵護自己的孩子般溫柔地為她理理頭髮、擦擦臉頰。(攝影者:廖玫玲 地點:史瓦濟蘭 日期:2012/08/10)
志工隊伍哼著祖魯慈濟歌,來到一戶之前關懷過的家庭,但是預定造訪的對象都因病前往醫院,只有一位年輕男子看家,以及「很多」光著身、赤著腳的小孩、小小孩;這個家庭的成員、背景頗複雜,實在很難釐清關係,但唯一的共通點就是——愛滋病及愛滋遺孤,一個完完全全的「愛滋家庭」。

志工們走訪、再走訪,腳步沒有停歇,一一親手送上了白米、福慧紅包與誠摯的祝福給照顧戶,志工們也一再見證到了史瓦濟蘭貧苦人的真實生活:年輕愛滋父母、一群孤兒與扛著生活重擔的老人家,普遍的生活在缺糧的窘況中。

今年三月份,德本國際志工小組第一次深入史瓦濟蘭訪貧,看到了坦爹卡.希多蕾(Thandeka Sithole)少女,這位震撼所有人的個案;她二十六歲、全身乾癟扭曲、手腳細長僵硬。

「從來沒有見過有人活得這麼苦!」當時史瓦濟蘭志工裡,有人哽咽着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與坦爹卡相依為命的是七十歲中風的奶奶;小小的屋中,一張床,床上是奶奶,床旁邊的地上是坦爹卡;兩個人都無法動彈,張開眼見得到破爛的天花板,卻無法直接看見對方。有時奶奶會喊「坦爹卡!坦爹卡!」試探著孫女有無回應;有時則換坦爹卡竭力扭動自己變形的身軀發聲「GOGO!GOGO!」(祖魯語,奶奶、阿嬤),確定奶奶是否還在身邊,只要能得到對方的回應,心中就有了依靠。這就是祖孫倆「相依為命」的方式,她們是彼此生命中的唯一,也是全部。

六月時,虛弱的坦爹卡死於愛滋;不久,無法接受事實的奶奶,也病倒了。於是家人將奶奶帶離傷心地,轉往他處繼續照顧著。七月,慈濟志工們來訪,撲了個空,當時所有人只好對著四面空蕩蕩的牆壁,為奶奶、為坦爹卡默默的祈禱。

八月的這趟訪視,家人像志工說明奶奶的病情惡化,依舊沒有辦法回來,志工們留下了一包白米,託家人帶上他們滿滿的問候和關懷……就在德本志工們回到南非後的一週後,史瓦濟蘭傳來消息,坦爹卡的奶奶也走了。雖然大家也都知道,這是個遲早會發生的悲劇,卻無法不思念起每次互動中,奶奶那洋溢著歡喜與感恩的笑容。

愛 愈來愈大

苦難化育了菩薩,七十歲的奶奶、二十六歲的坦爹卡,用生命最後的短短幾個月,為大家上了「慈悲道場的第一課」。

經過德本國際志工多次帶動下來,不只是莫琳與恬碧,在史瓦濟蘭已經有三十多位本土志工們團結起來了。莫琳總趁著週末休假的時候,開車載著幾位同住附近的志工們到鄰近村莊訪視,走入破爛不堪的房舍、擁抱病苦纏身的人們。

雖然志工們有的依然沒有固定的收入,也時常為全家的溫飽掙扎,或著連住的地方都有困難,但他們感恩慈濟讓他們找到解脫苦難的心靈鎖匙,原來能把握生命,擁有付出的選擇權,真的很幸福。

德本國際志工團隊確實看到,史瓦濟蘭因為有這一群本土的慈濟志工,漸漸地在改變,他們正努力的學會用自己的力量,讓愛在史瓦濟蘭,越來越大……【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袁亞棋 南非德本報導 2012/08/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