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有魂 拔苦予樂

2016-10-02   | 釋德凡
慈濟人以真誠的愛親身投入,不僅給予物質援助更帶動出愛的循環;這是有靈魂的慈善,不只救貧扶困,還能提振人心,促進社會安定祥和。(攝影者:岑慧意,地點:海地太子港)
2010年海地大震災,慈濟帶動「以工代賑」、「以工供糧」,並持續援建學校與發放米糧。過往國際慈善組織前往賑災,須由軍隊戒護以避免居民爭搶物資,然而在慈濟人多年關懷互動下,如今居民能自動排隊領取物資,井然有序。

誠情力行


與慈發處、宗教處主管談話,證嚴上人以海地賑災為例表示,慈濟在克難中邁開志業初步,五十年來步步踏實,累積經驗與作法,做出受人肯定的成果,常有國際人士前來參訪,盼眾人用心守護本有的優點。

「以真誠的愛親身投入,不僅給予物質援助,更帶動出愛的循環;這是有靈魂的慈善,不只救貧扶困,還能提振人心,促進社會安定祥和,是慈濟慈善的特色。」上人教導,要親身投入慈濟事,以愛帶動,莫只站在原地指揮。

「出於『不忍眾生苦』的慈悲而投入,就是佛教精神中的『慈、悲、喜、捨』,這是慈濟的靈魂。要有自信且珍惜,才不會『失魂落魄』。」

上人教眾,在志業體任事要自愛、自重,還要建立自信,往正確的方向堅定前行。

真實妙法

佛陀對弟子有「五時之教」,依序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及法華涅槃時。

「華嚴時」佛陀直指人心;但眾生根機不齊,需要循循善誘,故應眾生根機施教;於「阿含時」談因緣果報,教眾修持身、口、意;於「方等時」則教眾發心付出;說「般若時」,教眾破除我執,理解世間諸相、諸法皆為「空」;有人偏執於「空」而消極無為,或撥無因果而為所欲為,佛陀最後宣講《法華經》開權顯實,暢談本懷,作為圓滿之教法。

與音樂家郭孟雍老師談《法華經》,上人指出各品脈絡——

〈序品〉描述佛陀宣講《無量義經》後入定,眉間放光。文殊與彌勒兩位菩薩相互問答,吸引眾人對佛陀將說之法的興趣,並揭示久遠以來,諸佛皆出於人間,人人本具覺性,非釋迦牟尼佛獨有。

〈方便品〉中,佛陀出定,讚歎諸佛心境與宇宙天地合一。經舍利弗三度請法,佛陀才開始宣講《法華經》;此時有五千人認為佛陀將說之法應與過去無差異,心起傲慢而退席。

〈譬喻品〉中,佛陀知曉舍利弗已體會佛心,於是為他授記,成為《法華經》裏首位受記的弟子。爾後,迦葉尊者等四位向佛表白,過往只想守持小乘教法,自修用功,今發願以大乘心度眾,佛陀也為他們授記。

「《法華經》是佛陀覺悟以來,體悟『真空妙有』,護念於心的真實法,是含融諸法的諸經之王,精神要旨不離菩薩道。」

【靜思小語】不忍眾生苦,身體力行慈、悲、喜、捨,救困也救心。

上人開示於8月1日《農六月‧二十九》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98期《證嚴上人.衲履足跡》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