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是好是壞 就靠他們!

2012-07-13   | 陳碧惠
慈青同學藉由參與各種志工服務及營隊活動,體會慈濟的人文精神與理念,從而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青年是時代未來希望的縮影,具有純真熱誠、不怕苦、不怕難的特質,是傳承慈濟精神的重要力量。」「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於1992年5月31日正式成立,成立大會上,王端正副總執行勉勵著所有慈青同學。

居家關懷行 服務中啟悲心

證嚴上人於1966年創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發展至1974年,委員僅有五、六十人,然而需要長期關懷的照顧戶已多達兩百七十七戶。值此之際,花蓮師專明道社的同學率先主動參與花蓮靜思精舍歲末發放工作;服務的當下,這群同學見到人生的苦難,感受甚深,於是,上人號召同學們利用假期下鄉訪貧。

1974年6月2日,花蓮師專明道社貧民慰問隊的二十八位同學,由社長分成七個小組,每組訪問一個區域,慰問的地區包括花蓮巿、吉安鄉、新城鄉等地,共有四十六戶。

同學們初次跟隨上人下鄉訪貧的對象是慈濟按月濟助的照顧戶,包括老弱貧病、鰥寡孤獨者,其悲苦的情境讓同學們心生不忍,為照顧戶擦澡、清潔環境、撫慰心靈,因而增強了他們學佛的信念,也成為日後慈濟志工從事「居家關懷」的重要特色。

這一群最早投入、啟發內心愛的種子的年輕人,被稱為「炬光青年」,堪稱為「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慈青)的先驅。

慈青悲智行 聯誼啟慧根

為照顧戶擦澡、清潔環境、撫慰心靈,增強了慈青學佛的信念,也成為日後慈濟志工從事「居家關懷」的重要特色。(攝影者:翁瑜敏,日期:1995年)

1989年,時為慈濟委員的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學生張子貴,憑藉一股「為善競爭」的精神,積極地將慈濟人文帶入校園。12月間,張子貴邀約清華及交通大學共三十名學子前往靜思精舍參訪,將蘊含慈、悲、喜、捨的慈濟人文精神帶回校園,並積極向外推廣至各大專院校,讓更多同學認識慈濟,也讓年輕一代學子,具體將慈濟人文落實於行動中。

1991年暑假是慈青發展的重大轉捩點。慈青學長蔡宗宏參與花蓮尋根之旅,在參觀志業體後,他認為在醫院擔任志工,可藉由病人的示現,促使慈青認識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然而,當時參與醫院服務者均為慈濟委員,蔡宗宏遂向上人請求,希望讓在校就讀的同學有機會擔任醫院義工。經過上人首肯,於1991年6月舉辦第一梯大專青年義工隊,由清大、交大共二十四人參加。

醫院服務使得更多的學子從「做」中,實際體會慈濟人文與精神,並發願為淨化人心盡一分力。上人並親自正名為「大專青年志工隊」,說明「志工」乃志願工作者,須抱持歡喜、感恩心,盡一己之力,全心為他人付出,無怨無悔。經由參與志工隊,青年學子深深體悟到慈濟一貫秉持「當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的胸懷。

醫院服務使得更多的學子從「做」中,實際體會慈濟人文與精神,並發願為淨化人心盡一分力。圖為慈青詹素屏到大林慈濟醫院擔任志工,把握付出的機會。(攝影者:楊舜斌)
1991年暑假過後,張子貴召集臺灣大學、淡江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輔仁大學等十多所大專院校學生,在臺北市長安東路二段「慈濟文化志業中心」召開成立前會議,籌組一連串的「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活動。

1992年5月31日,「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在臺北分會成立,共有來自全臺四十所大專院校、一百七十餘名同學參加,會中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勉勵大家:「青年是時代未來希望的縮影,具有純真熱誠、不怕苦、不怕難的特質,是傳承慈濟精神的重要力量。」

為了讓更多青年學子有機會瞭解慈濟,進而接引更多有心人加入,1992年寒假舉辦第一屆慈青冬令營,開啟慈青營隊的先河。營隊結束後,推選交通大學潘勁成為第一屆總幹事,臺灣大學邱定彬為北區副總幹事,東海大學熊毅為中區副總幹事,至此,「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邁入組織化運作的時代。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拓展,除了大家口耳相傳外,也藉由文宣刊物匯整各校慈青活動、彼此交流推展經驗及活動狀況,以加強對慈濟的瞭解。截至二○一一年,約有一百五十五個學校、近四千位慈青。

上人期許傳使命 晨鐘即起薰法香

慈青學長以過去的經驗,輔導、關懷在校慈青的會務運作,也期許青年同行、共持,更求精進。圖為中彰區慈青幹部訓練營,慈青學長黃漢欽與在校慈青分享如何對身邊的人愛灑說慈濟,以及如何做到關懷法親。(攝影者:許舒婷)
1997年6月,上人在全臺畢業慈青聯誼會上表示,希望畢業慈青籌組聯誼會,並且常回精舍尋根。經過大家用心策劃,「慈青學長會」於6月21日在花蓮正式成立,成為畢業慈青與在校慈青們溝通交流的橋樑,以過去的經驗,輔導、關懷在校慈青的會務運作,也期許青年同行、共持,更求精進。

「慈青雖然都長大了,或都出社會了,但是也要傳承下一代,等於慈青與教育文化是聯合一起,都是教育的一環,應該把大家的力量結合起來,對孩子未來的教育投注心力,所以這個團體要比任何一個團體更用心,團體的架構要很健全,將來四大志業人才都由這裏培養出來,各行各業的專才都在這裏,等於是慈濟的智慧人才庫。」上人表示,很期待慈青有組織,畢業後可以傳承,不要像紙糊的旗子搖幾下就飛掉了;或是像菜籃裝水,留不住人才。上人盼望,應該讓慈青有使命投入慈濟。

2007年12月「全球慈青日」的大會上,上人大為讚歎這群慈青晨起看大愛臺《靜思晨語》節目,再透過網路即時通分享法喜,深入經藏,同時改變熬夜的習慣,每天晚上十一點以前入睡,早上五點半起床,不但身體健康,還「省」下更多時間。上人將這項運動命名為「晨鐘起.薰法香」。

慈青學長莊大輝響應「晨鐘起.薰法香」運動,並與慈青們於線上一同討論分享法喜。(攝影者:顏東亮)
這項活動由就讀東海大學研究所的賴曉逸所發起:「既然期許自己要做學弟妹的『典範』,就要『難行能行』。」然而慈青課業繁忙,活動很多,還得「早睡早起」,在調整作息的初期,還是需要一些「助力」;臺中技術學院的慈青陳韻潔發動「愛的Morning Call防護網」,叫醒與睡魔拔河的慈青夥伴,幫助大家晨起。

賴曉逸認為,每天早晚兩次與自己拔河,考驗著對慈濟的「信」、對正法的「拳拳服膺」,如果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慧命是不會斷的。這項活動的推行,因為網路科技的便利,得以順利進展,同時透過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凝聚全球各地慈青彼此的向心力,學會沉澱己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提升心靈與慧命的成長。

這項活動不只慈青響應,連慈青學長會也一同加入。從中區慈青開始的四個人,經過他們的努力與堅持,至少有八個國家地區共兩百六十一人響應,讓全球慈青以實際行動增長慧命,用年輕人的方式「傳承靜思法脈 弘揚慈濟宗門」。

教育是百年樹人大業,必須歷經十年、百年,才能看到成果;然而,只要大樹開花結果,每一顆果實都有飽滿的優良種子,便能從一而生無量。每一位慈青都是粒粒純真的種子,他們心志一致,藉由參與各種志工服務及營隊活動,體會慈濟的人文精神與理念,從而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在任何時間、空間,建立慈濟道場,傳承靜思法脈,成為提燈照路的社會中堅,以明燈照亮黑暗的角落,度化眾生。



(文:陳碧惠 綜合報導2012/07/13)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