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武士刀 化身反毒大使

2012-07-13   | 沈玉蓮
擔任教官之餘,梁明義也致力於輔導青少年的身心問題,更積極推廣反毒工作,影響行為偏差的青少年。(攝影者:黃懿嫻,地點:崇佑技術學院,日期:2012/06/18)
從小來自缺愛家庭的梁明義,正當他處於嚴重叛逆、年少輕狂的國中階段,他竟然遇到生命中的貴人張經昆老師,張老師的肯定、噓寒問暖以及真心的關懷,讓他不但走出黑暗、遠離兄長的毒害及爭兇鬥狠的日子,他的生命從此有了不一樣的轉折。

梁明義一路從軍校、大學、研究所畢業,目前任職於基隆崇佑技術學院,擔任教官之餘,他也致力於輔導青少年的身心問題,更積極推廣反毒工作,並在校園推動品德教育,期使以自身及家庭特殊經歷的身分,影響行為偏差的青少年。

貴人導師解救 轉化糜爛生活

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與家人聚少離多,而在梁明義十歲那年,母親要求梁明義去買老鼠藥,沒想到母親喝下老鼠藥往生後,家裡從此產生重大的變化。後來父親也經常喝醉酒,變得很少回家,家庭氣氛更是完全變調,當時小小年紀的梁明義自認闖大禍,從此開始自我放棄。

因為家中沒有大人,因此大哥在國二時就輟學混黑道、吸強力膠,而弟弟則唸完國中後就沒繼續升學。國中時期的梁明義不但學會抽菸、翹課、喝酒、吃檳榔、打架,甚至還帶武士刀到學校自衛並壯聲勢,叛逆、行為偏差、外形怪異,凡事以義氣為重,功課更是一落千丈,當時的他對人生充滿仇恨。

國二時,班上竟來了位新導師張經昆,張老師不但有愛心,更挑選最頑劣的梁明義當班長,決定重用他的義氣付以重責。除了對他噓寒問暖,更主動解決他的午餐問題,梁明義從中感受到張老師的用心,所以他也收起在校的偏差行為,極力表現出好他最好的一面,學期末,張老師推薦他為在校模範生,這獎項讓他有著莫大的榮耀。
梁明義製作「刺青穿環紋身印記─青少年生命轉折故事」叢書,鼓舞迷途青少年勿自我放棄,期望社會對迷途青少年勿以貌取人,用愛與關懷改變迷途青少年。(攝影者:黃懿嫻,地點:崇佑技術學院,日期:2012/06/18)


國三時,張老師因兵役問題而離開學校,梁明義也就回到以前翹課、打撞球等的叛逆生活。畢業後,梁明義每天帶著江湖習氣渾渾噩噩過日子,當時他只知道生活過得沒意義,但卻沒人告訴他應該怎麼做,想起張老師給的愛,梁明義彷彿看到一道曙光。想要轉化生活態度的他,決定報考中正預校,離開懲兇鬥狠的惡劣環境,希望軍校嚴格的教育,能慢慢將他的惡習一一去除。

親情糾纏牽絆 家庭圓滿是心願

雖然生活環境改變,但親情糾葛卻讓他的心總在痛苦中擺盪。大哥不但吸食強力膠、安非他命、速賜康、海洛因、大麻,平時還以開設賭場討債維生,因此大哥常進出監獄。梁明義不但常去探望哥哥,有時還會寄送物品、匯寄生活費給他。

不幸的是,父親在梁明義大三時因心臟病發而過世,從此讓大哥的毒癮越陷越深,不但找梁明義和弟弟索錢吸毒,大嫂也因為吸食毒品而墜樓身亡。後來弟弟選擇放棄大哥,雖然梁明義差點就吞噬掉自己辛苦建立的家庭,但他基於兄弟情,最後還是協助大哥。

從小與妻子的家庭因為都不順遂,因此有一個圓滿的家是他們所要珍惜的,為了照顧妻小,原任軍職的梁明義決定轉考教官,最後他也如願地考取教官,而被分發於北市內湖高工,之後再轉任到崇佑技術學院,一家五口從此過得幸福、快樂。

推廣反毒運動 自身經歷感化青年

1996年的賀伯颱風及2000年的象神颱風接連重創汐止,慈濟人在街頭協助救災的行為感動了梁明義,從此開始接觸慈濟。

母親因飲毒而亡,大哥因毒害毀了一生,讓梁明義體悟到毒害的嚴重性,當慈濟在社區推動「孽子」與「破浪而出」的宣導影片時,他想:
自小缺愛的梁明義在張老師無私大愛的培育下,找到人生新方向,而這善的種子經過數十年之後開花結果,讓善愛相傳點亮教育路。(攝影者:黃懿嫻,地點:崇佑技術學院,日期:2012/06/18)
「反毒這一塊為何不能在校園推動呢?」因此他開始結合辦公室的老師,再將影片推廣到每個班級,他更利用其他時間到各國、高中、大專校園及各社區義務協助推廣,以自身歷程勸導青少年要堅決遠離毒品,最終更是感化無數青年學子。

除了極力推廣反毒運動,梁明義也結合慈濟志工在學校推動,如:《靜思語》五段式體驗教學、品德鼓勵券與表揚及品德月刊等,更製作「刺青穿環紋身印記─青少年生命轉折故事」叢書,鼓舞迷途青少年勿自我放棄,期望社會對迷途青少年勿以貌取人,反而應多關懷與了解孩子背後的家庭因素,用愛與關懷改變迷途青少年。

因感念師恩,所以梁明義才與小學同學談及要找尋張老師,因緣不可思議,梁明義在有一年到花蓮參加生命教育研習營,分配竂房時,枕邊人竟是他一直想尋覓的張經昆老師。看到張老師時,梁明義既興奮又感恩,三十年前張老師種下愛的種子,才會有今天的他。梁明義感恩慈濟讓他與恩師奇妙相遇,最終還是有機會結下這生生世世的好緣。

發露懺悔守護心念 家庭和樂皆幸福

在學校用愛與關懷來面對學生,是人人稱讚的教官,回到家裡總認為教好孩子是自己的責任,後來梁明義發現,自己經常把軍中嚴格的管教用在女兒身上,動輒大聲斥責與動手處罰,造成女兒行為偏差與同學之間也產生很大的距離。

去年沒能有機會參加《水懺》演繹,梁明義決定今年把握機會參加讀書會以外,更把握參加七月分的經藏演繹。演練中,他深深體會到「瞋恚猶如野火能將功德燒遍」,因此他開始懺悔過往過於剛強與瞋恚的個性,最終他決定調伏習氣,給予孩子更多的空間,期望能改變與女兒的距離,家庭氣氛也逐漸變好,真正體悟到「人人都要把身心顧,家庭和樂皆幸福」的喜悅。

上人說:「人的希望在教育」教育乃百年大計,自小缺愛的梁明義在張老師無私大愛的培育下,找到人生新方向,而這善的種子經過數十年之後開花結果,讓善愛相傳點亮教育路。

(文:沈玉蓮 基隆報導 2012/06/18)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