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力無窮 不媚眾盲從

2012-07-20   | 雲嘉南真善美團隊
「風平不起波瀾,靜寂法界充滿,一性圓明自然。」教聯、慈青手語演繹,為全球教育年會活動拉開序幕。(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上人期待第一代靜思弟子都是人品典範,將來代代文史留芳。希望大家參與培訓,就可以跟上人很近,期待每個人自許『我是慈濟,慈濟是我。』」教聯慈青二十周年「全球教育年會」,籌備了兩個多月,終於7月19日隆重展開。一百多位工作人員準備就緒,用歡喜心迎接來自全臺九百六十七位教聯慈青的夥伴們,回到心靈的故鄉--花蓮靜思堂,浸潤法水,深入經藏。

山水有清音 從善不媚眾


「貴州的大山是石頭山,根本無法耕種,慈濟人鼓勵住在山上的人離開貧瘠的大山;在山腳下,慈濟人援建的房屋改變了他們貧困的生活。」王端正副總執行長播放大陸貴州的山水風景,引出慈濟人的行善足跡帶給貴州人民生活與心靈的富裕,開啟了「教育論壇」的序幕。

在「山水有清音-教聯慈青二十」的講述中,王副總談到「道德」落伍了嗎?隨著時代的變遷,年輕人惑於潮流,在社會大染缸裡,「從眾、畏眾、媚眾」,大眾是盲從的,能從善如流,也可能從惡如流。誰能眾醉而獨醒,就是慈濟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老師是知識分子,也就是「士」。老師的使命就是要提升生命的價值,在社會中承擔起導亂趨安、洗濁為清、去邪歸正、化惡成善的責任。

「道德」落伍了嗎?王副總表示,大眾是盲從的,能從善如流,也可能從惡如流。誰能眾醉而獨醒,就是慈濟人。(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臺南教聯會老師林素蓮表示,「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讓她攝受頗深,自省聽到正法,若不能身體力行,於己又有何益呢?而來自嘉義的林美玲老師則說:「上人堅決表示:『苦難人有需要,既使做到只剩下一個人也要繼續。』讓我紅了眼眶,對於上人能獨排眾議很是敬佩,因為保持覺醒不易,必須忍得嘲諷、孤寂、衝擊及恬淡。」

活用靜思語 成為孩子模

「靜思語」不是拿來背的,不是拿來寫的,而是要落實在生活中,才能如滴水穿石般刻劃在八識田裡,成為一生受用無窮的道糧。由曾裕真老師主持的「靜思語教學對教師生命內涵與人生哲學的影響」論壇,邀請李美金、朱妍倫、洪妙禎、倪美英、林金拔老師一同回顧教聯會的緣起、靜思語教材「大愛引航」的研發歷史。

座談中,老師們的妙語如珠及人品典範的行移,時常引起滿場的笑聲及如雷的掌聲。倪美英老師自嘲:「從前我是一位很愛上課的老師,覺得只要學生的成績好,就是全校最好的老師。但有次無意間得知自己在學生的眼中十足是的『女暴君』,開始恍然大悟。」

因緣際會在書店暢銷排行榜中看到《靜思語》一書,翻開第一句──「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心中默念:「女暴君從今天開始就過去了!」並發願「總有一天一定要做上人的弟子。」自此開始進入教聯會。美英老師勉勵大家,「愛」要有方法、有智慧,也要捨得讓他跌倒並鼓勵他勇敢爬起來,孩子們就會走得更有自信。

退休後更忙碌的朱妍綸校長,總是以同理心勉勵老師們:「一起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當個種樹人,牽著孩子的手,與他們在教育路上同步走。」她強調社會型態雖然一直在改變,教育變得有點為難,但相信透過靜思語的洗滌,老師更能體會教育難行也當行。

靜思語教學座談中,教聯會老師分享深入淺出,取材生活的教學經驗。(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洪妙禎老師在班上「靜思語教學」進而帶動全校孩子做環保,她相信:「一個決心是從一粒種子開始。」自己有責任推動,雖然有時會力不從心,但相信在教育功能團隊合心協力的推動與傳承,菩提新芽定能茁壯成長。

李美金老師提到以前是一個非常急躁的人,接觸《靜思語》是想改變個人的氣質。退休後她在花蓮慈小當教育志工,談到當教育志工心中有滿滿的成就。她說:「花蓮慈小有一位唐氏症的孩子常常在上課中不見了,教育志工就會幫忙找,講故事給他聽、陪他吃飯,慢慢的孩子在上課中就可以定下來,也坐得住。」

「身為人母感受到父母是孩子的模,不要變成孩子心中的『魔』。」嘉義國小老師蔡慧陵懺悔當老師當久了,總有一種貢高我慢。如今讓她自省再自省,要用更柔和的態度來陪伴學生,她認為不能只是制式化的教靜思語,要將身教也成為靜思語的活教材。

走入南投偏遠地區教書的陳明輝老師分享,「靜思語」都是極淺顯的文字,卻蘊藏著人生的哲理。身為老師要時刻警惕自己修身養性的重要,如同教學生,教學方法再好,爆燥脾氣也不能成為好老師,更不要說「愛之深,教之切」了。

把握機會服務 找到人生方向

二十年可以讓一個嬰兒變成大人,二十年也可以讓一位慈青在慈濟挑起大樑。悠悠數十年前,上人帶領一群慈青跟著志工去訪貧,見苦知福,許多人的人生因此發光發亮。
聆聽呂芳川主任分享後,學員們更清楚了解,教育不只能深耕海外,更希望善的種子能在當地湧出。(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慈濟慈善志業發展處主任呂芳川在「深耕花蓮,關懷全球-慈濟的慈善教育」講堂中,期望慈青們挑起慈濟的米擔,「不只是在臺灣島內,在全球各地,只要有人需要幫助,幾乎都有慈濟人做慈善的身影。只要腳走得到,手伸得到,都有慈濟人愛的足跡,希望二十年後慈濟有您們,我們會更好。」

來自宜蘭的李美雲,聽到原住民女村長本來並不護持慈濟,經過慈濟人不斷的努力,以實際行動做到讓對方認同,覺得很感動。很感恩上人的帶領,覺得身為慈濟人,與有榮焉。

而在黃芳淇主持的「慈青悲智行座談」中,邀請慈青、慈青學長與慈青慈懿會曾海洋、蔡宗宏、羅聿、廖財源、高加靜、陳詩評、黃詩晴、許譯云,分享慈青做慈善的因緣與感動。

早期帶動慈青的委員曾海洋分享積極投入慈善的因緣:「因深受來自義大利的一位修女,在後山獨自默默地照顧許多被父母丟下不管的孩子。」蔡宗宏1990年跟著委員腳步走入交大,回到靜思精舍見到上人的悲心行願,感動之餘,開始一路跟著曾海洋行善。

大家都抱持著單純的心念,朝對的方向,做就對了。(照片提供:基金會宗教處)
主持人黃芳琪也是早期的慈青,她說:「上人為了想與慈青多說話,一句一句學國語,也問慈青去唱KTV跟來醫院當志工有什麼區別?慈青回應:『KTV 空間閉塞都是煙味、搶麥克風,到醫院當志工,見到病人現苦相,讓人人見苦知福。』」

來自高雄的廖財源,從1998年起不間斷地陪伴實踐大學慈青,全力支援交通到內門、三平村幫孩子課輔,漸漸落實社區關懷。把握因緣,藉每一次慈青幫孩子課輔時,更與社區孩子的爸爸、媽媽分享慈濟的理念。大家都抱持著單純的心念,朝對的方向,做就對了。

許譯云從幫孩子課輔所產生的挫折,到與孩子相互謀合,最大的收穫是在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耐性,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也由孩子愛的回饋裡,得到了感動。參與慈青,讓他不後悔,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與價值。

《靜思語》存在學子的心靈,帶動品格教育的成長;慈少、慈青們從志工服務中學習承擔及對社會的責任。老師們用心、用愛,盡責任、達使命,用身教以教化人心。教育是人生的大工程,也是人生的希望。

(文:雲嘉南真善美團隊 花蓮報導2012/07/19)
Copyright © 2025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