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序論

陪伴鄉親,走過傷痛

 

相關網站連結

卷一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二慈濟志工關懷行
卷三心靈悸動篇
卷四百年記憶篇
卷五校園記事篇

慈濟921賑災專案

 

線條
線條
序論 賑災日誌 溫馨速寫 關懷感言 心理輔導 附錄 回首頁

 

《序論》

陪伴鄉親,走過傷痛

▍「震」驚—全球慈濟人緊急動員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台灣島大地狂醉顛盪,突來的強震,震醒了台灣人民的酣夢,也震碎了台灣人民的心。

當天凌晨兩點,證嚴上人獲知各地災情慘重後,立即指示成立救災中心,迅速投入救災工作。凌晨兩點十分,台中分會已經接到各地慈濟人逐一回報災情;同一時間,慈濟在台灣的北、中、南、東四個區分會全動了起來:凌晨三點,台中分會成立中區救災中心,依各地災情陸續在台中縣及南投縣巿設立二十個支援結集點;晨間六點,台北分會成立北區救災中心,並針對松山及新莊大樓倒塌災情,在兩個受災現場設立救災服務中心。慈濟人在所有受災現場提供醫療服務及餐飲、衣服、睡袋、帳棚、毛毯等物資,前往各醫院關懷傷者,立即發放應急金給家屬,並為罹難者助念。

上人指示立即動用國內急難救助金,緊急採購睡袋、毛毯、棉被、帳棚等物資送抵災區贈予災民。部分災區因往生者達數百名,欠缺收納大體的屍袋及冷凍櫃,致使災區屍臭瀰漫。慈濟除提供一千二百個屍袋外,亦向中國造船公司商借十個冷凍櫃,陸續送達台中。

中區慈濟人醫會三十人醫療團也於二十一日當天進駐埔里、草屯、集集、東勢等十一個受創嚴重的地區,成立醫療站。花蓮慈濟醫院組成的四十人醫療團亦抵達中部重災區,分別進駐東勢榮民醫院及大里市仁愛醫院與菩提醫院。

慈濟緊急動員全省志工近二萬人次在各個災區進行救援的工作,持續於服務站提供災民飲食、毛毯等民生用品及關懷受難災民。二十一及二十二日短短兩天,慈濟發放的應急金已經累積到一億六千萬元,接受幫助的民眾有十二萬人以上。

慈濟全省各志業體員工及委員、慈誠隊、師姊、師兄未能前往災區支援者,也帶動社區志工,利用二十三至二十六日這幾天的連續假期,馬不停蹄地展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心繫鄉親、愛心總動員」的街頭勸募活動;包括美國、英國、澳洲、馬來西亞等十三個國家的慈濟人,亦從二十五日起至十月底,暫停一切例行活動,全力在各僑居地展開勸募及義賣,為台灣地震災民籌募善款。

在這次的緊急救援過程中,慈濟人的動員力可說發揮到極致,幾乎每個受災現場都最先看到藍天白雲的關懷身影;不但災區的慈濟人,放下一己的傷痛,忘我地投入救災的行動。而且全省的慈濟委員、慈誠隊員、職工、志工,乃至於海外的慈濟人,都一起動員起來,夜以繼日地展開救災活動。

▍撫慰—安頓災民身心

在救災初期,慈濟人及各界的救援行動,都是以物資供應為主。但是,物質的匱乏是暫時的,災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補充;心靈的創傷卻是長久的、永遠的痛,這傷痛會隨時被記憶起來、隨時會悲從中來。所以慈濟人不僅支援物資,對於災民情緒上的安撫,更是不遺餘力。

慈濟在各個災區所成立的救災服務中心,充分發揮了及時援助的功能。政府緊急命令頒布後,災區指揮系統漸趨統一,各民間團體的志工也陸續進入災區參與服務。為免各團體人力資源過度集中某些工作,證嚴上人決定從二十六日起,救災工作從直接的物資援助,轉變為災後心靈輔導和家園重建。慈濟志工持續組隊前往災區,進行沒有期限的社區關懷。

慈濟志工分至醫院、營區等災民臨時住宿處所探訪,對災民進行深層心靈關懷;慈濟醫院的精神科團隊,亦進駐南投縣為災民服務。慈濟大愛電視台則從十月三日起,每天晚上在災區舉辦「用愛心建家園祈福晚會」,並以現場直播方式播出,以期帶給災民溫暖與祝福。透過溫馨的表演、慰問及傾聽災民們的心聲,希望能消弭災民心中的夢魘,彌補他們心中的斷層,幫助他們重新站起。

除了心靈的安撫外,為了讓無家可歸的災民們,不致在寒冬將至之際仍僅以帳棚棲身,證嚴上人於九月二十一日當天晚上即決定要建簡易屋來安置災民。

上人認為,災民是一時的災難,不是一世的落難;只要拉他們一把,他們很快地就會站起來,很快地會再闖出一片天,所以不要將簡易屋建成慘淡的難民營。簡易屋應該是人性化的、安全的、環保的,讓災民覺得溫馨、受到尊重的,讓他們能以簡易屋為出發點,重新開始人生的新旅程。所以慈濟決定採用十二坪、衛浴設備齊全的簡易屋。

慈濟大愛屋於九月二十九日在南投市中興新村的德興棒球場動工之後,南投縣、台中縣、台中市、雲林縣等四縣市共十九個工地也陸續動土興建。慈濟海內外志工大批投入興建大愛屋的行列,支援基礎工程:從灌漿到鋪設地下水管,以及鐵架、柱、屋頂、牆板與鐵窗組裝工作,在十二月底前完成全部1741戶簡易屋。來自日本早稻田、國士館及亞細亞大學的青年志工,亦投入興建大愛屋的行列。

興建完成的兩批慈濟大愛屋——大愛一村、大愛二村,分別於十月二十四日及三十一日正式「入厝」,預定十一月底前其餘慈濟大愛村將陸續交屋,鄉親們終於不再受餐風宿露、顛沛流離之苦。

▍重生—重建未來希望

普查災民需求後,慈濟擬定了「急難救助」、「安頓與關懷」、「復健與重建」三階段賑災步驟。急難救助階段任務已經結束,而「安頓與關懷」階段——包括興建簡易屋的﹁安身計畫﹂、心靈安撫的﹁安心計畫﹂及師活照顧的的﹁安生計畫﹂——正持續進行中。緊接著開始進入「復健與重建」階段,其中包括援建中小學的「希望工程」及協助災區醫療體系重建的「健康工程」。「希望工程」是目前的重點所在。

孩子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唯有孩子們的教育養成無虞,國家的未來才有希望。在教育部公布由民間認養受災國中小學重建的108所學校當中,慈濟認養了50所,預計將投注約七十七億八千多萬元,佔了慈濟救災重建計畫總經費八十三億九千多萬元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正說明了慈濟對教育的重視。

數字本身並無意義,重要的是數字背後的深意:那代表著生命與希望。希望是無價的,只要能幫助災難中的孩子擁有美好的未來,投注再多的金錢也是值得的。所以慈濟義無反顧地在希望工程上投注大量經費,希望能透過希望工程,建設出具有創造性、啟發性、時代性的新世紀學習環境,慈濟人的愛心將陪伴災區的孩子們一起成長,帶給孩子及所有災民們希望及力量,早日從瓦礫廢墟中重生。

這次慘重的創傷,是台灣人民心中難以抹滅的痛,但台灣人民的心,卻也因而凝聚;更有二十一國七百餘人的救難隊伍抵台搶救生命。人類同胞的大愛跨越了國界,在台灣綻放著人性光輝。誠如上人所言,在這次台灣的大災難裏,真正見證到不分種族、宗教的大愛精神。

而慈濟在救災行動中的表現,更得到鄉親及媒體的肯定。其實,慈濟人只是行所當行,媒體的褒貶對慈濟來說意義不大;但我們希望藉著傳媒對慈濟人的報導,能喚醒人與人之間相互扶持、彼此關懷的深層情感,對愛心的啟發及人道精神的闡揚有所助益,讓大愛精神得以更深廣地沁入人心。

愛的震撼是一股沛然之氣,還要藉不息的點滴善念,讓其匯聚成綿延長流。雖然橋斷、路陷、屋毀,但形成一座城市的並非這些無情磚瓦,而是鄉親們努力建設耕耘過的痕跡與情感的凝聚;只要受災鄉親心裏的家園印象不滅、希望不減,慈濟與台灣同胞們的綿長大愛,將陪著受災鄉親走完這段重生之路。

回頁首

慈濟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