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921大地震-慈濟援助紀實 慈濟921援助紀實 慈濟921援助紀實
慈濟921援助紀實-第一階段 慈濟921援助紀實-第二階段 慈濟921援助紀實-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復建與重建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第三階段:復建與重建】
慈濟希望工程建造千秋學園
 

巨大傷痕,以巨大力量撫平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廣裘的土地一夜間被翻了過來,橋斷、山塌、土石陷落,災區對外交通全斷,慘重的傷亡使災區落入絕望,悲泣哀慟四處瀰漫,失去的親人、毀壞的家園、震垮的教室,孩童的心也隨之碎裂。921帶來近百年來的大地震,瞬間造成許多無法彌補的家園損毀、親人永隔,連災難時提供救護、逃難的醫院和學校,也不能倖免。

大浩劫後至誠國小校長楊常婉描述受災的校園:「學校的16間教室全部震毀,圍牆倒塌,而緊臨平林溪的操場和車棚,地面也都被撕成龜裂狀,整個學校祇剩下一棟廚房……。幾度來到中寮,一路所見盡是殘垣斷瓦令人怵目驚心,居民不多的義和村房屋全倒、半倒高達239戶,幾乎可以用『夷為平地』四字來形容。」大地變動已滿目瘡痍,人心尤其不能再一併消沈。

證嚴上人以「世紀末的毀壞,世紀初來完成。」鼓勵大家從悲傷中站起來,土石流的裂縫、心靈的傷痕、需要大家一起來修復,而文化的斷層更需立即填補,上人強調:「國家社會的希望在於教育,而學校是孕育未來主人翁之所在;一旦教育的根基傾倒,造成學生學習的空白、教育的斷層,將來對社會穩定會有潛在的危機。」

震動的駭人威力阻嚇不了教育延續的決心,在上人的指導下,慈濟人立即籌建希望工程,面對龐大的援建經費,許多人猶豫了,上人則以堅定的口吻表示:「力量是否得到了?只要得到了,我們就伸出援手。」


雋永而貼切的人性建築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學校應該要萬古流芳。上人親臨埔里國小動土儀式時,聽聞埔里國小已建校一百零三年,感到無限唏噓:「一百多年的學校毀在幾秒的震撼中,這是很感慨的。今天的動土就是未來新世紀,我們要給的是名符其實的千秋百世,幾百年,或是上千年的學校。」

這次大震中不支應聲倒地的建築物,揭露了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包商「共犯結構」,引發建築偷工弊病叢生等諸多問題。慈濟建築委員會的原則方向是:建築千秋百世的教育文化結構。只要教育大業千百年不墜,學校就是象徵的精神堡壘。此外,學校還必須負起社區的保護責任,因為遇到重大災難,醫院是救人中心,學校是避難中心,兩者護衛居民生命,建築體一絲不可馬虎。

所以,當慈濟決定蓋學校時,上人提出三點方針:採用耐震防火的SRC內立鋼骨,外附鋼筋水泥的「鋼骨水泥結構」;強調資源利用讓「校園綠化回收」;傾聽大地聲音讓「設計依循自然」,這樣的指示獲得建築師一致認同,凝聚了各方的心力和共識,使得慈濟所援建的學校,都具有「採光良好」、「通風舒暢」、「自然綠化」、「資源回收」等多項為人稱道的特質。


地震中開出的花蕊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姚仁喜,在爽文國中規劃之初曾說:「請你們把願望都告訴我……」負責延平國小規劃工程的張文明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建築物時便鼓勵校方多提議意見、參與溝通。而負責慈濟建校的建築師都不辭辛勞的親自勘察,面對校長、老師、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了解實際作業,期望可以做出符合校內地形、文化、學校需求的設計。

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校長謝百亮表示:「學校重建最缺乏的是規劃的專業人士,重建的工程必須與文教結合,兩者看似不相干其實關係緊密,與慈濟合作,這方面的專業人才非常充分。」在傳統設計中,一切設計以建築師的風格為主導,往往忽略了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希望工程之初,就確立要與民眾共同參與合作的方向,儘管建築師有專業素養,在空間規劃上,仍須向使用者請益。


三合院的五福國小

台中縣五福國小在建築師張至正的心中是一所田園小學,建築師創造了一個融合周遭景物的建築語彙:三合院的農村建築風格。「在我的想法裏,它應該有斜屋頂的建築形式,而且各建物之間應該稍有交錯,就像農村聚落中的不規則建物一般。」包括村長、家長會、及附近居民,主動出席每一次規劃討論會,讓建築師清楚了當地的需求,學校融入了當地中庭式、四合院式的農村型態,五福國小遂成了村民心中最愛的公共運動場。


心靈美學的霧峰國小

霧峰國小是典型的都會學校,人數一多最缺乏的就是空間。何友鋒建築師將一樓部份挑空,塑造出一個視野開闊的天空。這樣的設計還隱藏著心理美學:將喧鬧的層次過濾分級,學生由外而內,在操場喧嘩,進入到一樓挑空處,立刻可以感受半靜態的遊戲空間,聲音自然減低,再往前是教室,靜態的學習空間躍出。


延平國小福至喜來

位於南投竹山鎮車籠埔斷層的延平國小,森林環繞,翠綠青蔥,一入校門,一隻三層樓高的圓潤手掌伸出歡迎來賓。手掌的拇指是溜滑梯,掌心是表演台,四根指頭高高低低如山丘,讓孩童攀爬遊戲,延平國小的別出心裁讓人眼睛一亮,建築外觀將小學生活潑開朗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校園後方,建築師利用坡度,營造了階梯式的小劇場,又利用地形高低,設計一座調節水池,冬季若呈現「枯山水」,池裡的鵝卵石可供學生散步,夏逢雨季,清淺水流繞著劇場的小舞台,別具風味。


山中隱士社寮國中

隱藏山中的社寮國中,彷如迷你型的山中書院,擅長譜唱閩式農村組曲、故鄉就在南投的張文明建築師說:「初勘時,發現這所國中環境優美,從大門角度望去盡是山,很像書院的感覺,於是掌握了這樣的意象,決定將校舍置於樹林之中。」興建的三棟校舍皆為造型古樸的三合院,錯落於高大的黑板樹、桃花心木、椰林間,隱而不顯,烘托出做學問「虛懷若谷」的精神,建築本體靜謐、安適、充滿文風。


百年風華竹山國小

許常吉建築師利用校地廣闊、綠樹成蔭的優勢,期望將已具百年校史竹山國小的風華再現。自然祥和、人文氣息的建築,擺脫了以往方形或口字形的制式設計,看在校長陳清水的眼裡,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竹山多雨,灰色斜屋頂不像平台式屋頂容易累積雨水,且古樸的風格與地方氣質相符,校舍像座落在森林的城堡,莊嚴而沈靜。」端詳校園設計規劃,建築造型有高低層次、凹凸有致,呈現小學的活潑生動;建築物因班群式設計,兩兩相向,對稱又堅固防震;貫穿建築物之間的迴廊遮陽蔽雨,實用又美觀;校史館周邊搭配景觀設計,成為一處音樂廣場,供校內外使用;位於操場旁的禮堂,規畫成具多元化運動機能的空間。藉由外牆修整或加裝屋頂,舊建築也有新氣象。竹山國小校地廣大、風景幽美,是南投縣竹山鎮最大且歷史最悠久的小學,如何保有歷史風貌,成為設計上的一大挑戰,經由許常吉的勾勒,竹山國小校園又充分展現百年大氣。


塗城國小的希望

「沒有被其他建築師認領的學校,就由我們來做吧!」塗城國小校舍毀損嚴重,班級數高達96班,重建經費初估居慈濟援建學校之冠。學校腹地小、班級數多、人口密度高,在這樣不討好的條件下,曾接辦許多大型建設案、堪稱國內累積醫院建築設計經驗最完整的建築師許常吉,鑑於希望工程的時代意義,毫不猶豫接下了繁重的重建工程。許常吉的校園設計理念打破傳統僵化、單調的框架,他說:「如果我們提供很八股的教室,學生怎能培養出創意呢?」塗城國小的設計傾向爭取足夠與多元的空間,注重通風、排水系統、採光來源,建築的活潑趣味亦不忽略,設計足登國際水準。教室內特別規畫共同使用的讀書角、電腦專用區、置物櫃等,走廊合併也創造出多重目的的教學功能。塗城國小校門口特別設立「希望廣場」,廣場牆面將由校方徵求藝術家來發揮,讓藝術鑲嵌歷史之中。


埔里國小綠化空間

陳明雄建築師所規劃的埔里國小是全南投縣最大的一所學校,有一百零二年的歷史,地小人稠,規劃十分不易。破除日制時期教室環繞操場,埔里國小結合鄰近的埔里國中,將操場區域整體規畫成動態區域,然後儘可能把空間騰讓給學生。埔里國中的設計,首先將行政大樓空間「謙虛地」退縮進去,讓校門景觀整個開闊起來,走出一條深長的走道,呈現「尊重學生」的學府風格,學校不再以行政大樓為主,而以教學廣場為中心。埔小門口接送動線,將一樓底下則作為停車區域,籃球場、排球場等提高在一樓地面,人車分明,每層樓各室內角落都有另外的空間,一來具疏散功能,一來作為教室小組活動空間。各建築群包圍起中間的庭院,拉出建築物的呼吸層次,埔里的天候佳,自然條件比大都會好,樹木植栽不出幾年即可預見成效,綠化空間指日可待。


至誠國小獲第三屆遠東建築獎

黃建興建築師負責的學校至誠國小、東光國小、福龜國小、大里國中、瑞城國小、桐林國小分散在台中、南投兩縣中寮、魚池、國姓、草屯四個鄉鎮,必須經常由宜蘭奔波往返,黃建興說:「辛苦是必然的,但卻不會痛苦。」三、四年前,黃建興以蘭陽女中設計案獲得《建築師》雜誌佳作獎,隨即應慈濟之邀到花蓮參觀慈濟醫學院與慈濟護專,以為未來慈濟中、小學校園設計給予意見;921地震後,慈濟再度邀請他參與災區中小學重建,他當時一口就答應了,並承諾完全配合。

擅長以中國傳統三合院作主要配置結構,建築師巧妙的將至誠國小規畫成三合院式的小學,將坪林溪與山林特色納入校園,來到這裡,彷彿走進了國畫的山水景境。一座從教室延伸出來的圓形城堡式建築,是半戶外遊憩場,城堡上兩隻白色風車,隨風飛轉,朝翱翔晴空穿越而去,優雅又充滿「童趣」,讓人仿若置身在童話世界裡。在將近300所重建校園競賽下,至誠國小獲得僅有三個名額的「第三屆遠東建築獎」。作家黃春明還與學校的師生共同創作出來校歌,平實淺顯的歌詞,描繪著「至誠」的景色,也道出師生共同的心聲。


高山與偏遠學校

嘉義縣番路鄉的民和國中,位於高山區,是慈濟援建災區眾多學校中較為單純的重建工程,因為需要援建的部分僅校內一所主要的教學大樓。「雖然只是設計一棟建築物,但思考上是按照校區的發展性來作整體考量,盡量朝慈濟所要求的21世紀校園建築邁進。」負責民和國中的建築師劉瑞豐說。他在新大樓與操場間搭起一座天橋,讓三、四樓層的學生直接走天橋到操場,避免上下坡的辛苦。

嘉義縣民雄鄉的大吉國中曾是滿眼蒼翠,地震後已成廢棄園林。「這是一處貧瘠的農村,附近都是看天田。」學生要走破破爛爛的泥濘小路上學,路程往返費力耗時,城鄉教育資源差距甚大,如何讓鄉下小孩也能擁有小而健全的學校,成了負責大吉國中建築師張世鐘不斷努力思考的方向。為了營造美好的學習心情,建築師利用一大片曾被遺忘的美麗樹林導引學子上學,並與居民開會,提供居民社區學習與終身教育的管道。


改寫工地文化

「證嚴上人相當重視建築環境的無聲說法,這是我近二十年漸漸明白的。」在建築界享有相當地位的許常吉建築師,推崇上人對於建築美學以及人文精神的融合。建築與人文是合而為一的,過程中處處是景,處處留跡。

過去台灣的工地環境不求安全衛生,營建區不但髒亂,垃圾、酒瓶、檳榔渣四處飛濺,也經常無視於周圍住家讓噪音不絕於耳。營建處的同仁特地技術輔導,使工地環境乾淨,減低工地噪音,不干擾附近居民。工地朋友初始幾乎難以適應,不喝酒不抽煙不嚼檳榔,一夕之間要改掉陋習並不容易,幸好一旁有慈濟志工的鼓勵,尊重讓彼此禮互應。

慈濟援建學校建設的每一項動作都極細心,顧慮周全,設計圖一改再改是常事,建築師黃建興不以為苦,反而認為對設計工作有正面的意義:「我們相信自己的專業,卻也認為慈濟所提出的各項設計意見,是激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動能!」慈濟做事的效率,令初次與慈濟合作的黃建興感到相當驚訝:「諸如校方的書面資料、重建小組名單、工作人員聯絡方式、校方理念等等,慈濟都事先做好了,而且很詳盡。」

結合專業設計、用心執行、還有校方的積極參與,慈濟承擔的學校一朵朵綻放,在傾頹毀壞之地矗立,不禁讓人聯想汙泥之河出清渠之蓮。築在基地上的學校不祇用來滿足眼前的需求,更是未來一代又一代學生的生活場景,每所學校的空間規劃,展現出人與建築的對話,人與生活的承諾。

重建、撫傷、希望

學校重建的最後階段,慈濟的景觀工程大隊開始美化校區。集集國小遷入新校區時,負責造景工作的慈誠師兄仍然努力不懈最後的護花大使責任。鋪設讓大地呼吸的連鎖磚時,學校師生、附近居民、甚至當地政府機構、警察單位都協同參與。校園的重建,灌注了眾人的愛心,珍惜與祝福滿溢校園。大元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江之豪認為,人與建築,產生了可貴的連結,因為同心合作,大家會用心去維護與管理,帶給建築更大的生命。

慈濟校園重建計畫,重視工程品質、安全和美觀,上人總是站在學生使用的角度去思考,若與美觀產生衝突,則以品質和安全為考量。南投縣大成國中校長歐源榮激動地說:「我深刻體悟到證嚴上人所說的希望工程,其實不只是慈濟所援建的這些學校,而是全台灣學校的教育希望!」(摘錄自慈濟年鑑2001年修訂版)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第三階段簡介/說明
慈濟希望工程一覽表

動員景況圖集

上人開示:人人有責
建造千秋學園
希望工程援建紀實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慈濟921援助紀實<空白>
慈濟全球資訊網,邀請您「行入慈濟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