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大愛台 - 慈濟精神在地色彩

2007-08-25   | 童湘玲
印尼大愛電視台製作團隊。攝影: 楊棟樑
在台灣看大愛,就像一扇窗,可以看見慈濟風景;
也像一條河,任君取飲一瓢清涼。
然而在穆斯林國家,這種景況能複製成功嗎?
一群印尼企業家發心承擔,
一群年輕同仁跨越文化隔閡、虛心學習,
2007年8月,大愛電視正式向雅加達、棉蘭民眾問好。


上午八點半,城市在擁擠的車陣和人潮中甦醒。印尼首都雅加達北區一棟大樓的小小辦公室裏,一群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正在收看側錄自台灣大愛電視台的「慈濟新聞深度報導」節目。

他們是印尼大愛台「INSPARISI(啟發之窗)」節目的工作同仁;每看一段,就會按下暫停鍵,由曾到台灣讀大學的楊麗玉,翻譯給其他同仁聽。半小時的內容,這群年輕同仁約要花一倍的時間看完;緊接著,十點半以前要討論完畢,將上人今天的開示融入印尼的故事;下午著手錄製、晚間播映。

自2008年7月開始,每週一至週五晚間,只要在棉蘭打開第五十一頻道,就能看到「啟發之窗」節目,這是印尼版的「慈濟新聞深度報導」,全程印尼語發音,上人開示就用原音加上印尼文字幕。2007年8月25日,大雅加達地區也能於59頻道同步收看。

「啟發之窗」節目每集十二分鐘,製作過程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準確吸收上人開示精髓,再賦予印尼的文化色彩。例如,當上人談到單親家庭問題,有同仁便問:「印尼街童問題更嚴重,大人利用小孩來騙取路人的同情心,台灣也有這種情況嗎?」也有人問:「台灣的離婚率那麼高嗎?在印尼,離婚還未受到社會接受!」

各式各樣的好奇和疑問,都由楊麗玉擔任起中印文化的橋梁,負責解答釋疑;但有好幾次,她被佛經中的專有名詞難倒了,例如:「三界火宅」要怎麼解釋?「靜寂清澄,志玄虛漠」要怎麼說明?「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如何翻譯?她只好立即求助網路或台北大愛台的工作人員。

「啟發之窗」節目的製作,充滿不同宗教、種族與文化挑戰,從事這項工作,需要超齡感受度及想像力;這也是印尼大愛台成立以來,面臨種種挑戰的縮影。


開一扇窗,看見慈濟風景

印尼大愛電視台的設備環境。攝影: 李富生

在場的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一反往日「沒問題」的封號,當場愣住。

在台灣,很多人透過大愛電視台「人間菩提」節目,得以進入慈濟世界;也透過「慈濟新聞深度報導」,了解慈濟活動的最新訊息。就像一扇窗,看見慈濟風景;也像一條河,取飲一瓢清涼。只不過這種模式,在穆斯林國家能夠複製成功嗎?

經營電視台不比過去建設大愛村或是籌備學校,對印尼慈濟人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任務之艱難,著實考驗著大家的應變智慧。然而上人語重心長的交代,讓在場的印尼慈濟人慎重承擔起這項大任。

幾個月後,印度洋海嘯鋪天蓋地而來,奪走二十多萬條無辜人命;印尼慈濟人遠赴亞齊,展開大規模賑災與重建。在見證人間無常及自然反撲威力的同時,也體認到—唯有運用電視台的影響力及號召力,才能在印尼這片廣大的土地上,推展淨化人心的工作。


台北印尼,建立合作默契


印尼國土面積是台灣的五十六倍多,擁有兩億四千萬人口,百分之九十的人信仰伊斯蘭教。電視系統和台灣不同,語言文化更是南轅北轍;電視台成立初期,不免發生雞同鴨講的狀況。

有一次,台北和印尼兩地主播連線,台北主播問:「在印尼五花八門的節目中,那些最受歡迎?」印尼主播一頭霧水,腦筋一片空白,不知要如何回答,副控人員也慌了手腳…

幸好這只是排練。原來,印尼華文教育中斷三十三年,當地華人中文程度普遍不佳,主播以為「五花八門」是一個節目名稱…諸如此類的溝通,鬧出不少笑話和誤會。

許多印尼同仁每天需花費五、六個小時通車上班,偶爾碰到下雨天塞車,回到家已是凌晨;還好印尼分會執行長劉素美體貼同仁通勤之苦,讓偏遠同仁住在大愛村的宿舍裏,不因通勤而耗損工作能量。

根據印尼法令規定,電視台所播映的節目必須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為本地製作。為了輔佐印尼同仁儘快步上軌道,台灣大愛台在2005年8月推出「東南亞新聞Berita Asen」,讓印尼工作團隊有上線的準備。

這個印尼語發音的節目,每週播出五天、每集只有十二分鐘,卻讓許多在台灣工作的印尼外佣及勞工,有個傾聽故鄉語言、看看故鄉景色的機會。不論是亞齊大愛村動土、落成,日惹地震援助…印尼同仁深入災區即時報導,讓許多在台的印尼人看了深受感動。

而當時,在每晚台灣大愛台晚間新聞中,也會穿插五、六分鐘的「印尼連線」,讓印尼副控和台北主控人員,跨越語言障礙及文化差異,建立合作默契。



點燃希望也激發助人力量

印尼大愛電視台第一齣自製外包的戲劇「純淨的愛」,敘述住在紅溪河旁,家被拆遷12次的少女艾薇‧荷馬娃緹(Evi Hermawati)的故事。
印尼貧富差距極大,多數窮人關心的話題,在於求得溫飽;少數富人擔心的陰影,在於排華暴動。經濟力的差別,讓一個國家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大眾媒體正面教育的力量,格外重要。

印尼大愛電視台擁有區域無線執照,可在棉蘭和雅加達播出;棉蘭地區收視範圍含括十一至十五個縣,大雅加達區則有兩千四百萬潛在收視戶。

印尼分會副執行長郭再源,擔任印尼大愛台董事長,他曾分享一則故事—

一位名叫恩嘉的女士,因病造成下半身癱瘓,他的丈夫在她最脆弱時,丟下她和三個子女離家出走;絕望的恩嘉,一度想帶著孩子了斷餘生。無意間,恩嘉看到了一本《慈濟月刊》,發現慈濟曾幫助過很多像她一樣的苦難人,於是鼓起勇氣提筆寫信給慈濟印尼分會,訴說她的困境。慈濟人協助恩嘉一家搬進雅加達慈濟大愛村,讓孩子們在慈濟學校就讀,也幫恩嘉找醫師復健,讓原以為再也沒有出路的生命,重新找到希望。

郭再源說:「平面刊物可以發揮這麼大的功能,大愛台節目播出後,迴響一定更大。當人們需要幫助時,就會知道社會有其他的力量可以幫忙他;最重要的是,也要讓社會大眾了解,幫助別人的可貴。」

印尼大愛台懷抱這樣的使命建台,同仁也在工作中受到慈濟理念的潛移默化。

每天在上人苦口婆心講述「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梅基(Megi)要求自己每週有兩天搭公車上班,他認為這是減少「碳足跡」的實際做法;費爾迪(Ferdi)養成隨時關閉電器開關的習慣;柏娜(Berna)則是儘量不用面紙,並隨身攜帶購物袋,避免使用塑膠袋。

「啟發之窗」的製作人李妮和翻譯人員楊麗玉,則自我要求做到「克己復禮」,工作再忙也要謹記聲色柔和待人,與人結好緣。


「大愛之夜」晚會

「救心比救身更重要,大愛電台的開播意義深遠!」6月30日,棉蘭「大愛之夜」晚會上,郭再源以深切的體認發表感言。

印尼棉蘭大愛台首檔戲劇節目,是印語發音的「心靈好手」;晚會上,戲劇真實人物—失去雙臂的謝坤山上台分享他奮鬥不懈的人生故事,台下坐在輪椅上的林思恩深受感動。

思恩在一場意外中被燒傷而行動不便,下個月即將進行植皮手術;她說要以謝坤山為榜樣、永不放棄,希望能重新站起來。

資料來源: 慈濟月刊 第489期

輯按:
慈濟傳播文化基金會在印尼雅加達成立大愛電視無線台,成為慈濟「跨國設立無線電視台」的全球首例。
 - 2006.04.19‧印尼棉蘭大愛台執照通過。
 - 2006.08.22‧印尼雅加達大愛台執照通過。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