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屋創辦人 書軒詮釋心動力

2010-09-24   | 莊坤燁
台北新舞台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邀請到一位美麗又散發著智慧光芒的講者,她的言談和她的人一樣亮麗,她是白木屋食品公司的董事長,簡菱臻女士。(攝影者:王琦立,日期:2010/08/28)
2010年8月28日,台北市新舞台靜思書軒的心靈講座,邀請到的講者,她的言談和她的人一樣亮麗,她是白木屋食品公司的董事長,簡菱臻女士。她開門見山的說今天不想講「品牌」,想改題講「僅存的心動力」。

鑽石的企業文化  能力所及多付出

十二年又九個月前,簡菱臻就訂定要為社會留下一個品牌的心念。白木屋取自《易經》,意指「天地萬物皆備於我們這群自強不息,又認真的人,來營造一個有家的感覺的公司。」她設定這企業的文化是「只有鑽石才能切割鑽石」,目前有三百零八位員工,每年繳稅五千萬。

簡菱臻說:「生,我們不能決定。老,我們不能阻攔,但心境不老可以做到。病,怎麼來就怎麼去。死,如果你有堅毅的意志,你可以決定你要去那。」白木屋的四大精神是──忠於自己的決定;挑戰自我的選擇;挑戰自我的極限;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所以白木屋的經驗哲學是要做第一,心中的第一。要從逆境中獨創,創造自己,勇敢地詮釋自己,這就是白木屋品牌的精神。簡菱臻認為在品牌架構上,承諾的誠信比生命還重要。所以一個企業或一個人都要將自己變成經典,要將經典變成風格,風格再變成經典。用品質背書這個品牌,用品牌來營造顧客的品味。

國小二年級時,她想幫三位同學繳交四十一塊錢的學費,而向母親借錢,連續兩個學期。平日零用錢不缺的她,因為母親的一句話:「有借有還,開口借就要還。」所以去鐵罐工廠當拖鐵罐的童工,連著兩個暑假,賺到生平第一筆錢,二百多元。不僅還了錢,還可以對所賺的錢有主宰權,她從此認為賺錢很好。

簡菱臻從十幾歲開始打工,到十八歲時就已經獨立。二十一歲時教書,第一個月的薪資有九千多元。1976年認養家扶中心的二十六位孩童,身兼五份工作,所得僅留六百元,其餘全數捐出,這樣一直供應到孩童們大學,她只在孩子們畢業典禮的那一天露臉。簡菱臻認為,如果你能力所及,你可以像我一樣的多給別人。如果你能力不及,你至少要照顧好你自己。

省思中感恩  人生無法重來

簡菱臻的人生故事深刻動人,許多觀眾眼角泛著感動的淚光,更有觀眾馬上到書軒希望取得講稿。(攝影者:王琦立,地點:新舞台靜思書軒,日期:2010/08/28)
她學設計時,掃了兩年的櫻花落葉,五位老師都是日本人。記得老師們說,櫻花的花瓣要開就一起開,要落就一起落。老師們說,「人生可以重來嗎?你是未來的設計師,你怎麼可以試試看?」他們強調構圖、概念、觀念、理念最重要,若是這些有錯,就是全盤皆輸。老師們不讓你改圖,所以簡菱臻往後寫稿,從不打草稿,落筆之前已先構思,也從來不再改圖。老師們每一次見到她都說「當你自己、當你自己。」對於老師的教導,她內心充滿感恩!

簡菱臻表示,一般人講感恩,其實感恩二字很好說,很不好寫,也很難做。感恩是必須從我們所說的貪、瞋、癡,我們所說的抱怨中去回想、省思,落實後,感到對自己有那麼一點點的益處,我們才會體會到要感恩!

微塵中重建生命  樂於承擔

「我很相信人有天份、有累劫的,我讀書過目不忘。看九百張設計圖,一週之內可以全盤瞭解。我自恃、傲慢。」直到二十九歲第一次癌症動刀,三十一歲第二次動刀後,內心才產生恐懼;當時兒子三歲,丈夫生意失敗意志消沉,父母親七十多歲,她仰望天際看著繁星,不由自主的向上蒼告解。真正的將心貼近菩薩說話,請求能夠活下去,並用自己的智慧去生活,賺到的錢一定會回饋社會。她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如塵土,人微小如沙粒。

簡菱臻曾經開設花店,連騎樓僅十四坪。她和兒子一天只吃一餐,有時泡麵,或是饅頭,就這樣花了兩年八個月,還清了四千萬元的債務。現在營收二十億的白木屋,是她白手起家創立的。

三十八歲那年的某個晚上,她這留洋雙碩士的人,居然唸不出眼前的一排英文字母。她全身每一個毛細孔都在疼痛,坐在輪椅上,雙手逐漸僵硬,她非常惶恐。這樣子過了兩年,也不是癌症轉移。

她向菩薩說,「難道我就這樣慢慢地萎縮嗎?我就再沒有創造其他價值的能力了嗎?我要如何在設計的才能上為社會再做貢獻呢?」所以簡菱臻就選擇一個傳統的產業「蛋糕」,她從蛋糕的設計、文宣的圖稿,都親手包辦,並設立「白木屋品牌文化館」她深信,生命是可以重建的。

現場觀眾提問,「如何鼓勵員工也同老闆一樣,能有思考力,能深度思考周遭及切身的問題?」簡菱臻以自己為例說,就跟員工談遠景、談理想,談「希望之村」。當初就計畫白木屋滿二十年時,「希望之村」就要存在。她要為自己及有觀念的老人,再創一個奇蹟。白木屋的企業文化就是將複雜的東西變成簡單,鼓勵員工作夢,邊做、邊走、邊學習。給高的待遇、給追求高品質生活的能力,才會產生高水準的產品。

簡菱臻一路的堅持,旁人不好的,她願意來承擔,並用承擔來感動員工,讓他們認真做下去,圓滿他們的家庭。員工的孩子能受教育,再回饋到社會,就是這樣一代流傳一代。理想中的「希望之村」,是用來照耀這每一個人。

簡菱臻的故事實在太精采,結束時全場幾乎忘記鼓掌,許多觀眾眼角泛著感動的淚光,更有觀眾馬上到書軒希望取得講稿。

(文:莊坤燁  台北報導 2010/08/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