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灑人間 - 走入社區挨戶分享

2008-12-29   | 邱淑絹
攝影:林炎煌師兄
冷漠的社區,像個灰撲撲的水泥叢林,為了將愛的理念落實,
他們勇敢地跨出第一步──按門鈴,
這才發現:人情真美,只是少了人來牽繫。

向晚時分,高雄縣鳳山市南成國小陸續湧進人潮。趁著天光還亮,來自五甲社區的慈濟志工及社區民眾們,有的忙著架設燈光,有的整理場地,拉電線的拉電線、裝餐點的裝餐點,就連提供給觀眾的坐椅,也有批人拉著線前後左右地循線對齊。

今晚茶會的主持人鄭慶良(法號:惟斐)緊張地這邊看看、那邊瞧瞧,左叮嚀、右交代地;因為這是他過去幾個月從事家訪以來,首次策動的大型感恩茶會。


挨家挨戶按門鈴

自從2001年10月13日「一人一善,遠離災難」愛灑人間運動開跑後,各地慈濟人即不餘遺力地在社區舉辦各項小型聚會,以期將愛灑人間的理念落實在社區裏。

然辦過幾次這種二十至四十人不等的茶會後,鄭惟斐深覺短短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有人因情境而感動落淚,有人因感動而發心立願,但那樣的心靈觸動能持續嗎?他不禁感到疑惑。

「愛灑人間運動要徹底落實在社區裏!摩門教的年輕人都是騎著腳踏車挨家挨戶去按門鈴傳教,你們是否有那樣的勇氣,去家家戶戶灑愛呢?」廣播節目裏,證嚴上人對著慈濟人開示的話語,深深敲在鄭惟斐的心坎上。

他決定效法摩門教徒的精神,挨家挨戶去按門鈴。當他向居住在同一社區的慈濟委員鄭明希和曾志明提出這個想法時,馬上就獲得了兩人的認同。

經過幾次嘗試後,他們將家訪時間訂於每星期一、三、五晚上七點三十分至十點整。晚上七點半出發,到達鄰居家正好配合大愛電視台「人間菩提」──證嚴上人開示的播出時間,是分享大愛理念的好時機。

攝影:林炎煌師兄

每次家訪,總見鄭惟斐隨身攜帶個大包包,好似個百寶箱,裏頭塞滿了各式各樣慈濟文宣資料──有慈濟出版的CD、錄自慈濟世界廣播節目的錄音帶、《慈濟》月刊、還有衣索匹亞、阿富汗、九二一震災等彩色影印照片,方便隨時與受訪者結緣。

從事自由業的鄭惟斐說,他是在2004年加入慈濟,當時大愛電視台還沒開播,他都是聽慈濟世界廣播節目和看《慈濟》月刊來了解慈濟。

他將廣播節目中的證嚴上人開示錄下來,八年來集結的錄音帶已佔滿了家裏的櫃子,如今這些錄音帶成了他按門鈴時和人分享的一項好工具。

而蒐集《慈濟》月刊來閱讀的習慣,則讓他知道許多溫馨感人的故事;腦筋動得快的他在做資源回收時,看到許多過期的月刊,便趕緊蒐集起來,出去家訪時每人帶個幾本,隨時都可以和人結緣。

鄭惟斐說:「我覺得只要是別人沒聽過、沒看過的,都算是新的;只要是新的,都是一種生命。」

另外,他們也設計了一張宣傳單,宣傳單上有地圖標示著各地的資源回收站、量血壓服務站、手語歌教唱地點、共修處等等;最後還特別註明大愛電視台收看頻道與節目訊息。按門鈴時,若屋主不在家,就可以留下這份宣傳單。

為免屋主把這份宣傳單當作廣告紙隨手丟棄,他們又集思廣益請文宣志工李碧珠設計一個美美的信封,封面印上「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加上偌大的字體「感恩您」,教人捨不得丟。

鄭惟斐說:「留下一份資料,就留有一分愛在。因為我們不知道美善的種子何時會發芽?」


找到付出的管道

徐秋香就是這樣循著地圖來做環保的志工。晚會現場,她站上台前,和大家分享她近期從事環保的心得。

身為家庭主婦的徐秋香,兒女都已長大成人,每逢寺廟大拜拜,她都會去幫忙洗碗、做做雜事。慈濟人來家裏拜訪時,她不在家,但看到志工留下來的宣傳單,她非常歡喜,隨後即主動找到慈濟回收站,加入資源回收的行列。

南光街的回收站裏,常可看到徐秋香蹲上蹲下努力做著分類,她說:「我本來就很想做環保,想好久了!」晚上還在國中補校念二年級的徐秋香表示,每天做環保讓她的生活變得很有意義。

感恩茶會上,燈光耀眼迷人,節目更是溫馨動人。拿出手上的環保杯,掬一杯桶裏冰透的奶茶,啜飲入喉,其味香郁濃烈,正如是夜茶會的甜美。

還記得清新如沐的早晨,在天興里的素食早餐店裏,大夥兒一起享用該店特有的素香三明治。老闆和老闆娘熟識地和大夥兒閒話家常。「老闆他們人很好,我們要辦感恩茶會,他們主動表示要提供奶茶和大家結緣。」鄭惟斐說著。

老闆李綦震一邊做著準備工作,一邊開懷地說:「有心大家一起發嘛!」老闆娘在一旁補充道:「我們認識很久了,不用客氣啦!」

享受了美味,離去之際,老闆和老闆娘堅決不收我們的錢。老闆的媽媽還急急地從冰箱裏取出兩大瓶奶茶,硬是要我們帶走。

走時,鄭惟斐又不時叮嚀:「茶會要記得來喔!」

「一定啦!我們還要送奶茶去耶!」老闆回應著。

「高雄人真熱情!」我忍不住這樣說。鄭惟斐回著:「其實我們認識不久,他們也是我們三個月前按門鈴家訪時才認識的。他們雖非佛教徒,但很有心,對我們的理念也很護持。」



如法炮製,有一套

「千里之途,始於初步。」要在叢屋林立的社區裏按門鈴拜訪,這對沒經驗的鄭惟斐等人來說,其實是需要相當勇氣的。他們特地準備了一張社區的地圖,地圖裏鄰里街道標示分明,一來可以有個清楚的方向,二來可以避免重複按到同一戶人家的門鈴。

另外,他們也根據經驗設計了符合家訪所需的「社區拜訪對象資料表」及「社區拜訪日統計表」,裏頭除了受訪人員的基本資料、大愛台收視調查,也簡略地做「希望慈濟為社區做那些服務」的調查;近期他們擬開辦一些才藝班課程,就是長期家訪所得到的回應。

鄭惟斐表示,民眾生活中最大的困擾就是垃圾問題,因此他們常以環保來打開話題,環保工作也是落實社區敦親睦鄰相當重要的一環。

張奶奶將一袋袋回收物掛在腳踏車前後,送到大型回收點。攝影:林炎煌師兄
南正二路六十四巷離巷口不遠的地方,住著浙江籍的張三玉老伯伯和張吳夏春老太太。張伯伯在慈濟志工來拜訪之後,隔天即在住家屋外挪出一個角落,用一張大紅紙寫著「慈濟資源回收站」。

鄰人們見狀,紛紛將可回收之物品拿來堆放;每回桶子滿了之後,平時即會隨手撿拾路邊回收物的張奶奶,就將它們一一裝袋,再將一袋袋的回收物掛在腳踏車前後,不會騎腳踏車的她,就用牽的把回收物送到慈濟的回收點。

說話有著濃濃鄉音的老伯伯和老奶奶,以身體力行來護持慈濟環保工作,他們說:「走得出去就要去幫助人啊!」

從2001年12月開始按門鈴拜訪鄰居至今,鄭惟斐等人已相繼完成了天興里將近一千五百多戶的家庭訪問。除了不在家及空屋外,拒絕受訪的家庭僅佔百分之三。



現今,高雄鳳山五甲地區每個星期三天的家訪活動仍持續進行著;從原先兩三個人的單薄陣容,到其他地區的慈濟志工也紛紛派人來參與和學習,再把模式帶回所居住的社區如法炮製,目前已經推展至岡山、左營、鼓山、林園、大寮等十個地區。

住在鳳山市的慈濟委員呂秋鑾,即是第二波響應而先後完成富甲里將近六百戶家庭訪問的志工。

呂秋鑾本身從事廣告排版業,先生張鈺尚是郵差;先生利用發送郵件之便,會先幫忙勘查地點,而後呂秋鑾再以電腦製作路線圖,來輔助家訪的進行。

擅長排版的呂秋鑾,不但把街道鄰里有條不紊地描繪得相當清楚,還用了各種不同顏色的筆,在地圖上標示著受訪後那家願意加入社區志工、資源回收、參加社區活動。她說,做統計是期望從局部開始,再整合起來帶動更多人來關懷整個社區、整個社會。


重拾舊社會的人情美

家訪進行一段時日後,鄭惟斐等人走在路上,總會碰見有人主動上前打招呼。他表示,那種景象有如早期農業社會鄰里守望相助般,情境之美難以言喻。

成績斐然,結下許多好緣,是他們按門鈴之初始料未及的。鄭明希和曾志明也承認剛開始的確有點膽怯,但他們還是以「菩薩遊戲人間」的心情去做。「被拒絕,沒關係,慈濟面霜擦厚一點就好了。」鄭明希說。

邊做邊走,邊走邊學,在經歷了猶豫考慮、起而行動,直至勇敢向前的過程裏,每個人的心中也隨著事情的正向演變而有所體悟。鄭惟斐說,如今太太也會跟去家訪,連還在念小學的兒子都吵著要穿慈濟兒童精進班的制服跟他一起去家訪。

鄭明希表示,在家訪中可以發現社區裏有好多的人才,且許多人都有心想出來行善,卻不知從何著手?家訪活動正好可以提供他們做好事的管道。

這是一個結好緣、播善種的機會,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個性靦腆的曾志明說,家訪時遇到一個八十歲的阿嬤,沒有兒女的她收養了四個小孩,將他們扶養成人但不求回報,令他感悟到世界上默默付出的人還是很多。另外,他也看到許多不同家庭情況,有人貧而知足,有人富而煩惱,他體悟到要把自己的心照顧好,心境若能把持得住,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活得很快樂。

「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常被學校邀請前往演講的鄭惟斐,舉證嚴上人的話說,未來他還想把慈濟教聯會的老師和兒童精進班的孩子們帶進家訪活動中,因為老師正面的形象很適合和家庭互動,而讓孩子們從小習慣和人互動,也很具有正面教育意義。

時鐘已敲過了十點;每回家訪過後,也不管是否夜已深、人已靜,大家仍利用半個小時聚在一起,討論當天的家訪情形,以作為日後參考的方向。

出去挨家挨戶按門鈴以前,許多沒經驗的志工臉上不免露出忐忑不安的神情;然而經過一夜的家訪行動後,回來時大夥兒臉上均帶有一分光采。鄭惟斐說:「家訪有其獨特魅力──每次出去時人人都心驚膽跳的,回家後許多人竟會高興地睡不著覺。」


回看是夜的感恩茶會上,預計的六百多個座位坐得滿滿的,許多人還得站在欣賞節目的進行。看著滿場子的社區民眾以行動來支持慈濟的社區關懷運動,可見慈濟志工「愛灑人間」敲門運動,似乎已為人們找到一個美善的出口。

資料來源:取自慈濟月刊429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