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孩子〉改版 推出親子專屬故事屋

2010-12-29   | 何采蓁
〈地球的孩子〉製作團隊找到了「故事屋」的主人張大光先生,小朋友口中的「張爸爸」是故事屋的創辦者,說故事給小朋友聽的資歷超過了十年以上。(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提供)
大愛電視台〈地球的孩子〉節目年度新改版,從2011年1月3日起,邀請唱作俱佳的故事屋創辦人張大光先生主持,以說書人角色,將攝影棚當作『活動故事屋』,將節目營造彷如電視繪本般,希望吸引孩子的眼光,並帶著他們走進真實的世界、感受世界、擁抱世界,成為親子共賞的快樂節目。

電視繪本,帶孩子看見真實故事

多年來說故事的經驗,讓張大光深刻明白,只要故事能進到孩子心裡,就能潛移默化,所以「見苦知福」播種在心裡,一定會開花結果,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張大光丟了一個球給父母,讓父母看完節目後,和孩子分享故事的內涵,那是珍貴的親子交流時間,只要故事在孩子心中了,父母親要分享是更容易的事了。」大愛台兒少節目組組長吳郁玟積極把節目做成老少咸宜、親子共享的節目。

為此之故,〈地球的孩子〉重新設計和布置攝影棚場景,攝影棚有一本巨大的書,還有很多窗戶,讓張大光能透過書和窗戶的穿梭帶孩子走遍世界,去看每個用真實人生鋪陳的好故事。

「我們試圖做成電視繪本的效果,每個畫面每個鏡頭都是故事,串連其中的就是張爸爸,他在節目裡畫龍點睛,效果極佳。」大愛台兒少節目組組長吳郁玟補充說明。這些故事很多元,「張爸爸」是節目中的說書人,給孩子說一場又一場精采又感人的人生故事。

「甘肅馬文的故事,是延續『一公分鉛筆』的故事,主題也是求學的辛苦。歷經三年的紀錄剪輯而成的故事,我們在馬文和他的手足身上找到了很好的價值觀,就是不放棄,努力向上。」製作人林慧芬表示,這樣貧苦中求上進的故事還有江西「菅芒花女孩」,為了籌湊學費,姊妹倆駕舟湖上採菅芒花做成掃把販售,經過一個暑假的辛勞,終於有了學費上學去……「辛苦求學的故事,用紀錄片呈現,會顯得沉重,再加入大人的看法,更容易說教化,我們就請張爸爸變成好聽的故事,吸引孩子。」不說教、不衍伸,就是說故事,在張大光的表演裡,孩子自己領受故事的跌宕起伏,自己去沉澱和領悟。

「說盲小孩旻諼的故事時,我們先給孩子看到旻諼精湛的琴藝,但他看不見琴鍵啊,孩子很驚奇這樣琴音優美迷人,竟然出自一個眼睛雙盲的小孩。」吳郁玟說旻諼的故事感動了很多父母和兒童。她自己對盲人怎麼認路很好奇,拍出來的結果讓她驚訝,「媽媽要讓旻諼心裡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所以媽媽做了很多地圖給旻諼,原來盲人心裡也有自己的地圖,旻諼用聲音、味道當『眼睛』去製作地圖。」吳郁玟說出答案。盲人失去了視覺,但其他器官更敏感,代替了她的眼睛。

在畫面裡,旻諼牽著導盲犬上學,學校裡哪裡該轉彎哪裡能直走,他都了然於胸,不會走錯。「旻諼的媽媽真的很棒,她希望孩子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所以,不給她特殊待遇,只給了孩子一雙翅膀,一雙心眼,替代她的眼睛。」吳郁玟補充。

從2011年一月三日起每週一及週二每晚六點首播,隔天下午兩點重播,敬請準時收看。

(文:何采蓁 報導: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2010/12/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