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水 重現彩虹和協之美

2012-02-04   | 王美瑜 蕭文森 張麗雲
會後和慈濟志工潘明水(左一)合影,慈青林佳倩(右二)很感動地說:「感恩生長在有福報地方,希望能到南非當志工幫助愛滋遺孤。」(攝影者:張麗香,地點:靜思書軒新舞台店,日期:2012/01/14)
專注的聆聽,深怕一不小心遺漏了精彩片段。慈濟志工潘明水在臺前用一張張的投影片,生動地描述他在南非如何協助當地民眾走出個人的困境,建立自信與希望,由手心向上等待救助,進而成為手心向下去幫助其他的人。這些依然窮困的南非黑人志工們,因為心念轉變願意為弱勢者付出關懷,成為精神上最富有的菩薩。

1月14日周末假日,正是2012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投票日,在華燈初上的夜晚,當關心總統選情的選民大都守在電視機前觀看開票結果的同時,有一群人陸續進入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的「靜思書軒」新舞台店,準備聆聽資深慈濟志工潘明水分享他在南非推動慈善工作的經驗-「從黑暗中看見光明」。現場近三十名聽眾專注的聆聽他的分享,深怕一不小心遺漏了精彩片段。

一燈能照亮  黑暗現光明

1991年潘明水移民到南非經商,後來因故接觸到慈濟,就此展開精彩且豐富的公益人生。因為聽聞證嚴上人開示:「見苦知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潘明水不畏人身安全頻遭威脅,不辭辛勞地陸續接引五千五百多位當地黑人志工,共同照顧五千多位愛滋遺孤與一千五百多位愛滋病患。

除了慈善關懷照顧弱勢族群外,南非慈濟志工在當地開闢一百多個大愛菜園與一百四十個愛心廚房照顧孤兒們的飲食,同時設置三百多個職業訓練所,幫助當地窮人能自力更生,朝自給自足發展。潘明水特別強調當地孤兒的照顧非常重要,如果沒將他們教養好,未來會造成很多的社會治安問題。

公益vs.投資 用愛墾福田

除了介紹幾位南非慈濟志工個人心性轉變,促使當地兩個族群從對立改變成融合的過程,潘明水特別提到,有一次當地政府辦理二百多位外國人到當地投資座談會時,政府官員突發奇想,請他去報告慈濟在當地推廣公益活動的成果。

面對各國的投資者,與會演講者多是從當地經濟建設與法規等面向報告。沒想到,潘明水的另類報告卻大受歡迎。因為這些外國的投資者也認同,慈善的投資是改善當地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報告結束時,大家不斷地鼓掌肯定慈濟的做法。而潘明水的演講也引起現場聽眾們很大的迴響。
經常到書軒聽演講的林華妍、范恩維、高敬堯(左起),都是來自澳洲的慈青,聚精會神聆聽。(攝影者:張麗香,地點:靜思書軒新舞台店,日期:2012/01/14)


施比受有福 讓愛傳出去

一身輕裝前來聽講的李雯佩分享:「我想大選結果已經大致底定,就出來走走,正好來聽演講!」她接著說:「那位祖魯族志工自己生病了,體力不濟,仍心繫孤兒們與那些愛滋病患,還特別起個大早去幫那些病人清洗,真的很令人感動!」雯佩曾在花蓮工作,平時也看大愛電視台,最常收看證嚴上人的開示,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慈濟大愛台的節目,讓我看到很多人的善心!」

由美國回來參加慈青活動,慈青林佳倩用淺顯的國語說:「真有福報,能聽到師伯(潘明水)分享南非人的迷信和貪、瞋、痴,而現在的祖魯志工除了照顧愛滋病患起居生活,並照顧愛滋遺孤;志工的生活過得很簡單,雖然人窮,但是心不窮。」,佳倩感恩生長在有福報地方,希望能到南非當志工幫助愛滋遺孤,跟緊師公上人腳步,見苦知福,多做多得。

書軒的一角,有三位來自澳洲利用暑假,回來參加花蓮海外慈青營及探親的慈青,專注聆聽的樣子,特別引人注目。「好震撼!一座村莊被叢林劃分為南北,兩位身穿藍天白雲的祖魯志工,只憑一念的善心,手牽手穿越樹林去求和,真的將『刀山劍林變福田』。」聽完潘明水師兄的分享後,高敬堯很感動地說。他接著說:「人人都有佛性,很奇妙,在南非不同的文化、宗教,也能示現佛法,祥和社會,令人佩服。」

佛法生活化 知福更精

在澳洲攻讀生物科技的林華妍說:「去年在澳洲曾演繹無量義經,當時對經文似懂非懂,今天師伯分享祖魯志工自己生了重病,還不忘去膚慰人。師伯今天用圖像,結合無量義經德行品,告訴我們佛法就在人間,讓我們更深層體悟經文,原來上人的法一直圍繞在我們身邊。」

范恩維則慚愧地說:「聽完師伯的分享很慚愧,雖然在澳洲我們會到養老院關懷老人,但是南非志工在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都不是很好,她們卻能克服貧窮,做救人的菩薩,幫助更貧窮
聽講座受到感動的呂書林(Joseph Vincent)希望將來也能多參與慈善的工作。(攝影者:張麗香,地點:靜思書軒新舞台店,日期:2012/01/14)
的族人。不論在台灣或澳洲,幸福的我們今後要更加精進。」

大愛無國界 燃燈耀十方

「真的很厲害!在南非這個不同種族、信仰和文化的地方,潘先生居然成功的接引這麼多的南非人參加慈濟,將台灣佛教團體的理念在南非推動的這麼成功!這在基督教信仰為主的美國是很難想像的。」來自美國金髮碧眼,目前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呂書林(Joseph Vincent)操著流利的中文讚歎地說。

呂書林在美國俄亥俄州讀高中時,曾以交換學生來臺學習中文,當時認識了一些慈青,透過這些朋友,慢慢對慈濟這個團體感到興趣。他覺得慈濟人好熱情,很多人都願意撥出時間來幫助別人,很令人佩服。書林回美國後,在奧瑞岡州波特蘭大學主修歷史與中文,目前是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在臺灣大學就讀,同時也在慈濟幫忙做一些翻譯工作。

「我想是因為潘先生的活潑、自信、信仰,相信只要全力以赴,就會成功的信念,所以才會把當地慈善工作做得這麼成功!」呂書林希望在六月回美國前能多了解慈濟這個團體,將來也能多參與慈善的工作。【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美瑜  蕭文森  張麗雲 臺北信義區報導 2012/01/14)

※日挑200公斤水 不以為苦
※南非小車庫 愛滋孤兒聞法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