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週邊血及臨床運用?

2008-04-14   | 慈濟基金會
Sample image
週邊血是經由血液分離機取得,過程與一般捐血類似,只是捐贈前數天需要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才能將骨髓之造血幹細胞驅趕至週邊血來便於收集。

由於初步研究證據顯示,週邊血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比較,對受贈病人而言,中性球及血小板恢復較快、移植毒性較小、無疾病存活率對部分疾病較高、免疫系統恢復較快、復發機會減少等。

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已普遍應用於很多病患,如癌症病患接受化學治療或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使用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使白血球數目提高,已經被各主要國家衛生主管機關核准常規使用。但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用於像您一樣之健康捐贈者使造血幹細胞驅趕至週邊血便於收集,有些國家尚未列入常規治療,但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我國衛生主管機關行政院衛生署則已核定常規使用。

初步證據顯示,健康人捐贈骨髓與週邊血幹細胞相較之下,週邊血幹細胞的安全性較高,且疼痛不適恢復較快,無麻醉相關危險性,惟潛在暫時性的但未確定與週邊血幹細胞捐贈相關之副作用如脾臟腫脹、虹膜炎、痛風、過敏性休克、心律不整、血栓等個案報告須評估,目前並無證據顯示會增加捐贈者癌症發生率或早期骨髓再生衰竭。
 
週邊血的臨床應用
目前最常應用於血液或免疫系統受到破壞之疾病,如各種血液惡性疾病(包括各種急性、慢性、淋巴性、骨髓性等血癌)和骨髓造血幹細胞缺陷疾病(包括再生不良性貧血或重度免疫不全);另外,造血細胞功能或酵素相關之基因缺陷疾病如地中海型貧血、大理石症、高雪氏症等也可施行骨髓移植治療;事實上,骨髓移植的適應症不斷在增加中,很多固態腫瘤及自體免疫疾病也越來越多以骨髓來治療。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