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3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大自然教會我們許多事 三義茶園參訪收穫豐

E-mail 列印
「我們期待一年了!對茶園的幻想,就真實的在眼前,看著綠油油的一片,就很有畫面和感覺。」穿過茂密的樹林,無邊際的綠海與藍天突然出現在眼前,家長潘張麗芳興奮說著。

◎環保站酵素 成功改善受損土質

新營 社區親子成長班原訂的三義茶園參訪,因受疫情影響而延宕一年,2021年11月14日學員與家長共九十五人在期盼中踏上旅程,投向大自然懷抱。

慈濟基金會耕耘三義茶園已十二年,管理者陳忠厚説:「記得當初要來接這片茶園時,證嚴上人特別要求我,絕對要以有機的方式耕種,要『如法』做。」

上人的話陳忠厚不敢忘,然而三義茶園過往是採傳統農法,多年來化學農藥殘存在土壤中,土質已經深受影響,不再施用化肥,收成幾乎是零。於是陳忠厚想到用酵素來改善土質,但遲遲看不到效果。

沒想到,進入夏季下了幾場雨之後,酵素被稀釋了,土地上的茶樹竟然有了一些收成;同年,因為颱風帶來了豐沛的雨量,隔年茶葉的收成多了好幾倍。陳忠厚也從文獻中發現,酵素可分解土壤內的壞物質,讓撒下的有機肥可以充份被植物吸收,原因是酵素讓空氣中含氧量變多了,陳忠厚打趣地説:「蚊子來了,也不會有高山症。」

在不斷的努力與堅持下,六年前(2015年)三義茶園拿到了有機認證,更突破了沒冬茶採收的記錄。陳忠厚歡喜的表示:「當初幸好有鳯梨產地的臺南志工陳國雄送來酵素,往後也和高雄喜捨及八卦寮環保站合作,長年提供酵素。」一車一車酵素不間斷的供應,奠定了三義茶園有機栽種的基礎。

◎自然課在茶園裡

聽完茶園的點滴故事,接下來的茶園巡禮是孩子們喜愛的大自然尋寶活動,帶隊的張佳銘哥哥也是茶園管理員,面對廣濶的茶園的生態瞭若指掌。互動中,他時不時提出問題考一考充滿好奇心的學員,學員也不斷提出疑惑,圍著口中的佳銘哥哥團團轉。

介紹茶的品種時,班主任潘麗玲回憶:「小時候媽媽都摘嫩葉炒蛋當家常菜。」這時張佳銘問大家:「嫩葉是最好吃的嗎?」學員馬上問:「可以吃嗎?」

「可以呀!茶園的茶都是有機的。」聽張佳銘肯定的回答,大家迫不及待摘嫩葉品嚐,接著學員的表情個個精彩。「好苦喔!」
張佳銘說:「它是最苦澀的,單寧最多。茶葉由上往下是『甘甜香』,我們一般喝的烏龍茶要喝香氣和甜味,以第二、三葉的成熟度來做烏龍茶。」

「考考大家,茶園裡為什麼要種花生?」學員個個眉頭深鎖認真想著。
陳向榮耐不住性子仰著頭問:「這是為什麼呀?」
「每種植物它吸收的養份不一樣,要輪種,植物的營養才可以平衡」。

有學員又提出:「可以種西瓜嗎?」
「不適合,因為它是藤蔓形的,會佔據茶樹的生長空間。」
「那木瓜可以嗎?」
「不行,不能比茶樹高,會遮蔽茶樣的光線。」
一堂自然課就在學員與張佳銘的對話中不斷得延伸。

「佳銘哥哥,你們為什麼都不拔草呀?」看到茶樹下都是雜草,潘毅好奇的問。
「草有很多功能,草的覆蓋可以避免土壤過熱,早上會沾露水可以保溼,下雨時土壤比較不容易流失,草有抓地力可以水土保持,一個地方不同的草越豐富,可以孕生多樣的昆蟲。」
「哇!」在旁的潘靖驚訝地説:「路旁不起眼的草,竟然那麼多功能吔!」

「茶樹下為什麼有個洞?」無意間發現的陳芮沄馬上拉著佳銘哥哥向前問。
「這是穿山甲挖的。」
「哇!這有穿山甲吔!」一陣驚呼聲,圍觀的學員更多了。
佳銘很自豪的説:「因為茶園的友善環境,讓許多保護類動物都喜愛住在園區,還有石虎、藍鵲等。」
學員期盼的問:「在哪裡呀?」佳銘哥哥拿出手機,把平日可遇不可求的畫面秀給學員們看,並講解牠們的生活特性讓學員了解,才不會干擾到牠們生存空間,才是愛護牠們的行為。

在巡禮回程中,有學員指著眺望的遠方驚奇問:「那是海嗎?」
另有學員回答:「那是太平洋吧!」
讓在旁聽到的隊輔們笑得合不攏嘴,張佳銘解説:「我們位處臺灣西部,所以是臺灣海峽,這裡的環境優越,一邊面山、一邊面海,加上自然農法種植茶樹,才可以保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

◎擂茶製作 樂體驗

「擂茶起源於三國時代,又名「三生湯」,當時張飛帶兵進攻武陵,途中官兵將士們染上了瘟疫,無力前進,因喝了擂茶才治好。」解説員陳惠玨簡述擂茶的由來和製作擂茶的過程。接著教學員如何親自製作簡易版的擂茶,「先將茶葉放入擂甕磨細,再加入茶酥一起磨均勻,最後注入熱紅茶。」

磨擂茶時要有耐心,也要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擂棍在研磨時,一旁學員要扶著擂缽不讓它搖晃,而原料會不斷的被往上擠,要隨時將原料,用勺子往下推讓它集中才能繼續磨細且均勻,這樣的力道可不小,學員輪流角色體驗好專注。

當陣陣香味從擂甕中散發而出,學員聞著興奮的説:「好香哦!」擂成粉狀時,隊輔協助倒入熱紅茶,再攪拌均勻就大功告成。學員們捧著香氣十足的擂茶好滿足地品嚐,幸福寫在臉龐,林雨璆說:「擂茶好好喝,好有成就感喔!」

家長潘張麗芳分享:「從來沒採過茶,對茶葉根本不知道如何分辨。如果沒有師兄的介紹就如走馬看花,經忠厚師兄介紹後就都懂了。當初規劃是蓋醫院,雖然沒有成功,可是老天爺又開了另一條路,成就了茶園,才會有這麼棒的茶園讓我們參訪,真得很感人。」

這一趟三義茶園的參訪,家長和學員們也學到與大自然共生存——用「感恩 尊重 愛」的理念,尊重且順應大自然的農耕法,不只可讓大地養息,也可兼顧到生態的保護,還可以喝到健康的茶,這是建構雙贏的方向。

圖左 :三義茶園的管理志工陳忠厚,對親子成長班的學員,細說三義茶園的點滴由來,謹記證嚴上人的要求,絕對要以有機的方式耕種,要「如法」做,來成就慧命。[攝影者:郭坤良]
圖右 :茶園管理員張佳銘說明,地上一桶桶的酵素,來自臺南志工陳國雄和高雄喜捨環保站和八掛環保站,長年一車一車的提供,才改善了茶園的土壤。[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張佳銘哥哥解說:最嫩的茶葉是最苦澀的,因為單寧最多。茶葉由上往下是「甘甜香」,我們一般喝的烏龍茶要喝香氣和甜味,以第二、三葉的成熟度來做烏龍茶。[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學員在茶園區到處發現新奇事物,有學員好奇的踏著乾草,問張佳銘哥哥這有什麼作用?原來可作土壤保濕又可作堆肥,一切舉數得好方法。[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磨擂茶時要有耐心,也要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擂棍在研磨時,一旁學員要扶著擂缽不讓它搖晃,而原料會不斷的被往上擠,要隨時將原料,用勺子往下推讓它能繼續磨細且均勻,這樣的力道可不小,學員輪流角色體驗好專注。[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擂成粉狀時,隊輔協助倒入熱紅茶,當陣陣香味從擂甕中散發而出,學員聞著興奮的説:「好香哦!」[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家長和學員通力合作下的擂茶大功告成,捧著香氣十足的擂茶好滿足的品嚐,幸福感在臉龐的說出:「擂茶好好喝,好有成就感喔!」[攝影者:顏吟修]
圖右 :解説員陳惠玨(右)向學員提出:「在茶園巡禮中,有看到什麼印象深刻的請舉手分享?」學員們熱列的舉手,還急著說:「我、我、我」想把所見所聞與大家分享。[攝影者:顏吟修]
圖左 :新營親子成長班因受疫情延宕一年的三義茶園參訪,終於於2021年11月14日期盼中成行,學員與家長共九十五人參與活動,面對睽別已久的大自然懷抱,大家歡喜的徜徉其中。[攝影者:顏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