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鼓山「芋稞巧」義賣 傳承技藝傳承愛

E-mail 列印
雁行千里靠的是團隊的力量,鼓山區志工為土敘震災「芋粿巧」(臺語)義賣募款,趁此機緣將古早味作法,傳承給年輕一代志工。雙手微微抖動,七十幾歲的志工楊滿足,手把手傳授手藝,她覺得:「只要合心,事情就會有成 果。」

◎震災共善因緣 歡喜傳接手藝

驚蟄甫過,全臺慈濟志工響應「大愛共善.募心募愛」為土敘震災募款活動。鼓山區志工高瑞蘭,發起「芋粿巧」手工製作義賣,並由志工楊滿足傳承手藝。於3月10日至12日連續三天,志工和會眾約有一百人次,在鼓山聯絡處,一共製作四千五百五十個芋粿巧,包裝成九百一十盒,為土敘震災募款出錢、出力。

回溯1999年,九二一南投大地震以及大愛屋的建造,志工高瑞蘭表示,當時志工陳素月及楊滿足皆正值盛年,首次芋粿巧的義賣活動,歷時一個多月。之後只要有需要,她們和元亨寺行堂志工也持續做了十多年,志工和會眾紛紛從地湧出,無怨無悔地付出。這次(3/10-12)有九位,曾經參與過去芋粿巧製作的志工,再次來付出她們的愛與慈悲。

「僅是耳聞就非常感動。」高瑞蘭當時尚未踏入慈濟,歲月匆匆,已過二十多年的時光。她語帶哽咽地說:「師姊們都老了,體力大不如前,看著她們微微顫動的手,讓我很不捨。」

◎工序繁複很辛苦 有心肯做就不難

拿出慈悲行動力,志工賴裕鈴積極在群組招集志工,及四處籌借所需的器具。而糯米浸泡、磨漿、攪拌等等費時的工序,以及食材採購和比例的計算,由志工鄭瑞源和蕭麗香夫婦,運籌帷幄一肩扛起。

古早味芋粿巧的做法工序繁複,首先要將糯米洗淨加水浸泡四個小時後,將米水濾乾,用研磨機磨成漿後,裝入布做的袋子,用繩子束緊袋口,再用石頭壓在上面三小時,才能拿出來製作。第一天早上用的糯米糰,就是由鄭瑞源夫婦,事先在家裡完成的。

首日早上,鼓山聯絡處的廚房內,偌大的空間陸續湧來三十幾人,讓有限空間變得擁擠,卻處處井然有序。眾人忙於食材清洗、芋頭切塊、香菇切絲、皮絲剁碎,接著一一下油鍋,高瑞蘭語重心長的領悟:「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度,就像炸芋頭時,必須不停的來回攪拌,才能使每一塊受熱均勻,讓彼此動起來。」

當備料製作和米糰捏形的工序,交由專人負責後,楊滿足來到攪拌機這頭,跟在一旁學習的有高瑞蘭,而她的先生黃國保,則負責操縱攪拌機;常言道,夫妻同心泥土變黃金,他們合力將糯米糰放入攪拌機內。而廖秀汝也由楊滿足指導,加入糖、鹽、餡料……等等一起攪拌,雖然有固定的SOP人人皆可上網學習,但是精華的撇步(know- how)需要手把手傳承。

此刻的楊滿足腦海裡浮現:「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芋粿巧義賣就捐了一間大愛屋,感覺大家都非常護持。」還有慈濟大林、臺中醫院建院義賣,他們連續做了十幾年,她感嘆:「現在大家都老了,也都不在了,剩下兩、三個志工,也都沒有住在這裡。」楊滿足甜蜜又傷感地回憶著。

「特地再去請教當時炒料的師姊,她也教授一些方法。」因應鼓山動員大家共同研究來學習,楊滿足看到大家勇於承擔和護持,滿意地說:「起初登記就有九百多盒。」光是香菇要買六斤、芋頭一百斤、皮絲十二斤,糯米用到十四斗,後來又有陸續增加。

「做芋粿巧很辛苦,細節很多,但是看到上人不忍災民受苦,又看到大愛臺的報導,心很痛很不忍。」楊滿足很高興年輕一代的志工,願意接受傳承手藝,她侃侃而談:「只要合心,事情就會有成果。」她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災民早日脫離苦海。

◎再次珍惜善因緣 祝福揉在麵團裡

掀開蒸籠蓋子,熱煙直撲過來,熱騰騰的芋粿巧一鍋鍋出爐。負責蒸煮的志工林三德是廚房好手,經常在靜思堂的廚房看到他。林三德表示,鼓山的芋粿巧是從元亨寺傳下來的,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他們也做了很多芋粿巧義賣賑災。

以前的芋粿巧團隊,除了元亨寺的信眾,還有慈濟志工,大家互相扶持完成義賣。再次重現,他說:「以前有做過,大家也做得很高興,志工同心、協力把這件事情承擔下來。」他祝福大家都平安,災民趕快脫離險境,過著平安的生活。

林三德的賢內助邱秀蘭,負責將揉成條狀的麵團,用刀切成小塊秤重,每一塊的重量分毫不差,一點也不馬虎。夫妻都是慈濟志工,九二一義賣時,他們才五十幾歲,有機會再次為災民付出,她非常高興。已經七十三歲的邱秀蘭這樣說:「幫助人是很有意義,祝福災民趕快恢復正常生活,大家平安圓滿。」

在廚房一角雙手用力搓揉麵糰,身材高大的潘宥達,使力地把麵糰和勻後,再送到下一關製作。家住在南投的潘宥達,目前在高雄工作,這次受志工廖秀汝的女兒葉靜邀約,假日一起來參與芋粿巧的義賣製作。潘宥達說:「知道是為土耳其震災募款,第一次來體驗這樣的活動,感覺很新奇又好玩。」

今年三十三歲的潘宥達,曾是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當時他還小,印象中:「二十幾年了,我們家剛好在地震的中央,有斷橋、學校坍方、路斷……」在他的記憶裡:「慈濟很多人送物質,還有捐助學校。」他的母校布告欄上都有記載,感同身受的他,希望災民趕快度過難關,過著正常的生活。

「揉麵糰要發力,手有一點酸,但那是值得的。」皮膚白皙身材高挑的葉靜這樣說。葉靜是志工廖秀如的寶貝女兒,夜間在市區賣素滷味,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白天需要休息和備料,但是她覺得:「幫助災民很有意義,特地撥時間來付出。」

「在揉麵糰的當中,把內心的祝福加在裡邊。」葉靜希望災民可以挺過此次的災情,期望災民趕快振作起來,平安的過日子,重整他們的家園。她接著說:「可以幫助到他們,雖然身體會很累,但是心是快樂的。」

◎孝子圓母遺願 善愛同來護持

小心翼翼將一塊塊麵糰捏成形,見習志工陳延霖,之前長期住在大陸,剛回臺灣不久。因黃媽媽生前是慈濟會員,經常受到志工的陪伴和關懷,媽媽常對他提起:「希望你加入慈濟做志工……」有孝心的他,為了完成媽媽遺願,也特地抽空前來付出。

曾有友人告知陳延霖,慈濟幫助大陸華東水災的災民;恰巧陳延霖前妻又是河南固始縣人,知道該縣有一間慈濟高中附屬中學,讓他非常肯定這個團體。目前做保全上夜班,運用白天來付出,已經六十歲的他,期許志工道上能盡心、盡力。

穿著便服的會眾朱美華,剛從職場退休,經由志工郭吳春梅的陪伴,來共襄盛舉。當見到志工們臉上的笑容,及彼此間和樂的氛圍,讓她希望以後常來參與活動。能夠為災民付出,她感覺很歡喜。

另一位歡喜的護持者,熊貞鳳看到賴裕鈴PO在兒童班群組義賣的訊息,把握機會來護持。家在楠梓,平常在麥寮上班,只有假日才能夠回來,洋溢青春熱情的她,接過賴裕鈴手中的芋粿巧,接著說:「等一下拿去給會員。」同時將鄰居委託的善款交與賴裕鈴。

很感恩賴裕鈴將訊息轉達,熊貞鳳很開心:「很多義賣活動都沒有跟上,這一次收到賴裕鈴的邀約,終於跟上了。」為了護持土耳其震災募款,她告訴鄰居說:「十元不嫌少,一百元不嫌多,只要你手心向下願意幫助人,你們都可以。」她祝福災民趕快脫離苦難,一切愈來愈平順,平安吉祥。

來自橋頭的志工林明和,也是在兒童班群組裡,看到義賣的訊息。對於鼓山志工的用心,他用肯定的語氣說:「我們要找方法,不論是錢或是物質的布施,每個人善用自己的方法。」對於全臺志工帶動募心募愛,他覺得:「不分多寡,就是一份愛心與帶動,讓我們有機會付出。」林明和祝福災民,能夠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也能夠接受到大家的祝福。

鼓山區志工同心協力,透過芋粿巧傳承義賣,結合團隊的力量,達成土敘震災善行,誠如高瑞蘭的領悟:「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溫度,就像炸芋頭時,必須不停地來回攪拌,才能使每一塊受熱均勻,讓彼此動起來。」也印證了――「只要合心,事情就會有成果。」

圖左 :志工邱秀蘭(中),負責將揉成條狀的麵團,用刀切成小塊秤重,每一塊的重量分毫不差,一點也不馬虎。九二一義賣時她才五十幾歲,有機會再次為災民付出,她非常高興。現在已經七十三歲的邱秀蘭說:「幫助人是很有意義,祝福災民趕快恢復正常生活,大家平安圓滿。」[攝影者:柯敦晴]
圖右 :身材高大的潘宥達(右一),這次受志工廖秀汝的女兒葉靜(左)邀約,假日一起來參與芋粿巧的義賣製作。曾是九二一大地震的受災戶,當時他還小,印象中:「二十幾年了,我們家剛好在地震的中央,有斷橋、學校坍方、路斷……」在他的記憶裡:「慈濟很多人送物質,還有捐助學校。」[攝影者:黃玉霞]

圖左 :當備料製作和米糰捏形的工序,交由專人負責後,楊滿足(左一)來到攪拌機這頭,指導如何在麵糰中加入餡料,高瑞蘭的先生黃國保(右一),則負責操縱攪拌機,而廖秀汝(右二)也努力在一旁學習如何調味。[攝影者:黃玉霞]
圖右 :穿著便服的會眾朱美華(左一),剛從職場退休,經由志工郭吳春梅的陪伴,一起來共襄盛舉。當見到志工們臉上的笑容,及彼此間和樂的氛圍,讓她希望常來參與活動,能夠為災民付出,她感覺很歡喜。[攝影者:黃玉霞]

圖左 :林三德是廚房好手,經常在靜思堂的廚房看到他。1999年就參與芋粿巧製作義賣的林三德表示,以前的芋粿巧團隊,除了元亨寺的信眾,還有慈濟志工,大家互相扶持完成義賣。再次重現,他說:「以前有做過,大家也做得很高興,志工同心、協力把這件事情承擔下來。」[攝影者:柯敦晴]
圖右 :見習志工陳延霖(右二),因黃媽媽生前是慈濟會員,經常受到志工的陪伴和關懷,媽媽常對他提起:「希望你加入慈濟做志工……。」有孝心的他為了完成媽媽遺願,才有機會來付出。[攝影者:柯敦晴]

圖左 :熱騰騰的芋粿巧出爐,古早味芋粿巧的做法工序繁複,首先要將糯米洗淨加水浸泡四小時,將米水濾乾,用研磨機磨成漿後,裝入布做的袋子,用繩子束緊袋口,再用石頭壓在上面三小時,才能拿出來製作。第一天早上用的糯米糰,就是由鄭瑞源(右二)夫婦,事先在家裡完成的。[攝影者:柯敦晴]
圖右 :來自橋頭的志工林明和(右一),在兒童班群組裡,看到義賣的訊息,對於鼓山志工的用心,他用肯定的語氣說:「我們要找方法,不論是錢或是物質的布施,每個人善用自己的方法。」[攝影者:柯敦晴]
圖左 :洋溢青春熱情的熊貞鳳(左一),接過賴裕鈴手中的芋粿巧,接著說:「等一下拿去給會員。」同時將鄰居委託的善款交與賴裕鈴。[攝影者:柯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