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碳濃度升高的溫室效應,引發全球增溫,天災頻傳。根據研究,全世界32%的總能源,是消耗在建築方面,換句話說,傳統建造房子方式,不但高耗能,還會製造大量二氧化碳。以往,國內建築產業,採用高耗能、高污染的構造設計,包括鋼筋和混凝土建材。正當二氧化碳增加,資源面臨枯竭,一種被很多人遺忘的建材「竹子」,成為減碳抗暖化的無名英雄,因為台灣有四十萬公頃的竹林,一半以上面積荒廢,任由竹子腐爛,因此,有愈來愈多的建築師,把這些竹子拿來利用,當成建材,打造低碳建築,為環保盡心力。

從山上運來的竹子,經過加工,成了建築材料,代替「鋼筋」、「水泥」和「木材」。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座建築物叫做碳匯林場,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最佳示範,因為用竹子做成的房子,它的碳排放量,是鋼筋水泥結構的2%。」

混凝土建材,不可回收,具有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特性,鋼筋建材可以回收,但耗能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一大因素,因此,竹子成了建築師的另類選擇。

碳匯林場建築師 李綠枝:「它生長速度快,像一般台灣的孟宗竹,這些竹類大概四年可以成材。竹子在台灣的人工林裡面,四十萬公頃裡面,它佔二十萬公頃,基本上是一個荒廢的狀態,只有拿來取竹筍。」

把原本荒廢的竹子,拿來當建材,蓋出來的竹子屋,牢不牢固?

碳匯林場建築師 李綠枝:「它比較小,我們用多支的竹子,把它組合在一起,然後結構上串接以後,它就有一個比較大的結構的強度了。它的拉力的強度,可以達到鋼材的70%。」

耐震度媲美鋼骨建材,竹子的取得卻方便又低廉,因為台灣山區隨處可見廢棄竹林。

大愛台記者 張澤人:「這裡是海拔1800公尺高的雲林草嶺山區,這附近有500公頃的竹林,當地居民就地取材,把這些竹子做成了涼亭和生態園區。」

石壁社區發展協會規畫師 陳德銘:「當初為什麼會規畫這些,因為以前我們祖先來到這裡,在這裡蓋房子都是用竹子,我們現在設計(建築物),想說客人如果來這裡,我們山上就是竹子最多,製作的成本很便宜,還可以好好利用綠建築。」

竹子,從小時候玩伴,變成低碳建築的好夥伴,石壁社區規畫師陳德銘,親手打造美麗又堅韌的竹子生態區。

2008年,一名加拿大籍男子和太太,在印尼峇里島,蓋了一間綠色學校,建材全用竹子和稻草製成,取材大自然。在地球升溫危機中,竹子,有了全新定位。

張澤人 歐陽光輝 雲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