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夢 願做上人理想的人才

2014-08-25   | 慈濟基金會
北區慈濟人醫會醫護人員前往新北市瑞芳阿美家園社區義診,守護偏遠地區鄉親的健康。圖: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李嘉富醫師(本觀,右)正在為病患看診。(攝影者:黃鴻忠)
人生旅程上下起落總是在所難免,年過半百仍需方向抉擇也是常見之事。2012年對我來說算是一次人生重要的轉折,在這交叉路口抉擇人生方向的過程中,我曾經和許多人一樣都難免有短暫的徬徨不安,尤其是在這被認為已近「醫療崩壞」而許多醫療人員紛紛退卻出走的年代。

十年前我躺在三總的病床上,那時我的膽囊裡有「七龍珠」,當時我已經是慈濟的委員,有師兄姊問我是否一起受證慈誠,我並未立即答應,心中很猶豫,因為我那個時候的人生,總還一直思考「為什麼我這麼辛苦工作,但升官的卻不是我?」

2012年,當我在臺北參加北區人醫會議時遇見了蔡宗賢醫師,但是到9月份,卻聽聞蔡醫師住進加護病房的消息,當2012年9月底,很幸運地完成了當時服務醫院的評鑑後,終於利用自己的慰勞假全程參加國際人醫會的年會;會中卻看見了包含菲律賓呂秀泉副院長及蔡宗賢醫師的人醫身影,雖然他們已經離開了人間,但那樣步步難行卻步步行的身影,著實震撼著我的心!當下自己立即簽下了無語良師(大體捐贈)的志願捐贈卡,作為自己當年的生日賀禮。

年會過程中,看見來自全球數百位醫療人員分享著他們平常在自己的國家社區所做的點點滴滴,心中同時浮現著證嚴上人「來不及了!」的叮嚀,也因此讓我為自己未來的方向做出了更明確的指引,心中更堅定了跟隨證嚴上人所推動慈濟世界的信念。

在我退伍(三軍總醫院服軍職)後,感恩臺北慈院趙院長願意回收我這個老兵,讓我不會出現退休症候群,而能繼續披著白袍在精神醫學的領域貢獻自己的力量。發現找到了對的環境,過去我沒辦法說我是慈濟的醫師,今天終於能說出我是慈濟的醫師。

心量開闊 涵養德香

回顧這分因緣,1996年,我太太在國防醫學院擔任護理老師時,因為慈濟志工曾美玉的邀約而參與慈濟人醫會的義診。由於老婆人生的第一次,老公總是不能缺席,我也因此與人醫會結緣,第一次參與了慈濟人醫會得義診。在這之後的十七年中,因為參與了人醫會,而開拓了我對社區醫療的認識。

2002年,我第一次參加了在大林慈院舉辦的慈濟國際人醫年會,看到我的故鄉嘉義能夠在田中央蓋起一棟值得信賴的醫院,鄉親們不用再經歷1988年母親節的時候,我必須跟著救護車一路從嘉義陪著中風的父親到臺北大醫院求助的過程,就感到非常欣慰。

從事精神醫療二十五年,曾經閱聽無數身心困苦者的生命故事。究竟是什麼力量才能讓人化解憂愁,轉苦為樂?證嚴上人說:「把病交給醫師,把苦交給佛陀。」去年(2013年)10月初,我在醫院為新一批的實習醫學生授課,課後一位指導老師送了一張卡片給我,卡片上寫著「上人心中理想的人才。」
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分享因自己父親中風久病而患憂鬱症,讓他積極參與心靈講座,幫助患者指引正確觀念,面對現實接受適當治療。 (攝影者:林靜芳)


看到這張卡片,我突然領悟了上人受人尊敬,並能助眾生轉苦為樂的重要內涵。而上人心中的理想人才,不正是自己選擇醫療最初發的自我期許嗎!

上人說:「既然方向正確,就該大步邁進。」我非常感恩有機會能夠完成自己的心願,回到慈濟醫療志業。

除了感恩之外,也虔誠發願,行醫路上恆持剎那,「要謙虛自抑,而非不可一世;要潔身自愛,以涵養德香;要無私愛執著,平等待人;要心量開闊,克制脾氣;要做事認真,與人無爭;要言談舉止威儀風度;要有學有德清淨心;要把握大原則,小事不計較。」願所有身心受困的求助者,都能找到圓夢答案、身心康樂。

(文:李嘉富 本文摘自:《人醫心傳》第122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