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叫鐵人 終生行醫路

2014-07-21   | 陳金城
擅長腦外科手術的陳金城副院長,為了病人能夠康復,開刀時總是專注嚴肅,不因長時間手術而露出疲態,甚至被封為「鐵人」。(攝影者:江珮如)
擅長腦外科手術的陳金城副院長,為了病人能夠康復,開刀時總是專注嚴肅,不因長時間手術而露出疲態。從破曉到夜盡,長時間的手術,因此被封上「鐵人」的名號。

習經驗 終生志業為病人

對小時候再苦的日子,一切都像是理所當然,在心中是不留任何悲苦的,有的盡是記憶中的快樂片段。而我單純、直接,做所該做、不強求的性格,一路走到現在始終如一。

從有記憶以來,家裡因為沒錢付房租,搬家就成了家常便飯,更有好幾次,就只是從村裡的這一家搬到另一家。我們最怕的就是下大雨的日子,屋頂都破了,下雨天總有雨水灌進來,還會有土石流,水退了之後,留下滿屋的泥濘。直到後來才知道,房子蓋的是「倒頭栽」——前高後低,難怪每次下雨總會淹水,因為山坡上的雨水全都灌進來了。加上租來的大多是磚瓦、水泥糊的簡易房子,有時還有蛇來相伴。

因為家境非常貧窮,哥哥、姊姊大多在國小畢業後就外出工作,辛苦地做車床、幫傭,賺錢補貼家用;其實我也並沒有爭取一定要繼續念下去,父親卻也未曾阻擋,除了幾次向親友借貸繳交學費、學雜用品以外,從小學到高中,我所繳過的學費可以用五根手指頭算出來。
家境貧困的陳金城(中)考上臺灣大學醫學系,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志為人醫。(相片提供:陳金城)

印象中,每到開學的日子,當老師說要繳學費時,我就會故意「消失」個幾天,過幾天後再回去上課,甚至曾經一個月沒上學,後來才知道,原來姊姊和妹妹也都沒去上課,當我又出現時,換來幾頓挨打與罰站,老師會問我有沒有帶學費,其實後來到底有沒有繳,也都忘記了。

竟然就這樣一路念下來,直到嘉義高中,那時的嘉義高中向來以考上醫學院的人數作為標榜,在老師的指引下一路前行,沒有強求什麼,隨順地走來,1984年考上臺灣大學醫學系,開始大學生活,真是不可思議。

大學一、二年級時在校總區上課,所上的都跟醫學沒有很大相關的通識課程,我甚至懷疑自己所讀的是不是醫學系?三年級後進入解剖、生理、藥理、病理課程,功課也變得較為繁忙、緊湊,而真正接觸病人則是在四年級下半年臨床診斷學開始。五、六年級後在各科見習,七年級真正進入臨床實習。

當時相當開心,終於可以協助醫生照顧病患,並從中瞭解各科特性,因為外科治療比較立竿見影,我的個性也比較不拖泥帶水,加上自己與較要好的同學也選擇外科,大家志同道合、共患難,於是決定選擇外科做為終身志業。

還記得在住院醫師時期,也是一段在學長強力指責聲中度過日子,甚至連護理人員也會罵我,說:「你真差勁,連這個都不會!」不論打中心靜脈導管、呼吸插管,從完全不會到熟練都被「嫌」。這段歲月累積的挫折感,卻也讓我紮實地了解到,為什麼剛開始看開刀時,需要這麼多繁複的手續,原來這一切都是為病人好!

急呼叫 隨時照護心安定

因為太太的體諒與支持,陳金城副院長擁有美滿的家庭,不改他單純堅持的個性,希望為治療病人做得更好。(相片提供:陳金城)
畢業之後,在老師的推薦下,原本要到臺南服務,經過考量仍希望回到自己家鄉服務,於是毅然選擇了大林慈濟醫院。早期醫院剛啟業時,除了平日的門診病患,還要兼顧急診臨時通知需要緊急開刀的患者。常常門診看到一半,即被緊急照會開刀時突發狀況,先暫停門診,我便經常在開刀房和門診之間來回奔波,有時甚至會有兩位需開急刀的腦創傷病人同時進來時,再視病情較嚴重的患者先進行診療。

不只要面對門診、急診病人,病房還有二十多位患者需要照顧,僅剩的時間再拿來寫病歷。除了急診緊急狀況會CALL(呼叫)主治醫師,住在加護病房的病人有狀況時,病房也會CALL,晚上的呼叫器常常反覆響起,即使在三更半夜接到電話,也要馬上清醒過來。

記得有一次遇到喝醉酒的家屬,因為孩子頭部受傷在加護病房,半夜不斷在加護病房外按門鈴叫醫護人員解釋病情,當時護士請我協助。我即到病房外仔細地解釋病情給家屬聽,雖然他帶著一身濃濃的酒氣味,但聽完病情之後,也就能安心地回家休息。

病人好 是醫師最大肯定

當時,即使半夜幾乎沒什麼睡,回到家還要幫忙照顧剛出生不久的孩子,因為平時待在醫院的時間總比在家裡多;有時陪著家人到外頭吃頓飯,經常菜剛點好,就又臨時被醫院召回,只好請老闆打包。於是,離開醫院的時間不能太久,漸漸地以醫院為家,能夠陪伴家人的時間自然就減少許多。
走過大林慈院早期缺乏人力的歷練,陳金城副院長現在仍是行政與醫療、教學多頭忙,病人的需要永遠擺第一位。(攝影者:江珮如)

記得兩個小孩出生時,我都因為看門診、開刀而無法陪在太太身邊,家中大小事務也是太太一肩扛起,早期醫院啟業時,即使每年過節我都無法陪伴她一起回娘家,但她卻也不曾抱怨過。

為了病人,有的治療即使是做了再多次,可能遇到的困難都不一樣!因此仍需要更多的經驗累積,更加勤於準備才能看到病人康復的成果。不論有多少經驗,還要不忘再翻閱各式各樣的外科書籍、文獻、網路資料或請教老師等等,為的就是要讓手術更為完美。

也曾有病人讚賞我的手術「神乎其技」,但其實不需要任何感謝,只要病人能好起來,就是給自己最大的回饋,因為那表示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根據病人的情況做治療計畫,當病人好了起來,那就夠了,就是對醫師最大的肯定,足以讓自己更加努力,期許自我下次做得更好。

「認真去做!做該做的,做到好就對了。」這是我所堅持待人處事的邏輯,直接而單純,也就是給自己最好的酬勞。

(文:陳金城 本文摘自:《人醫心傳》第116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