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讀八年 方知來之不易

2012-12-09   | 蔡翠容
來自加拿大的曾淑珍,她要把握因緣做一個全職慈濟志工。(攝影者:白崑廷 地點:三重志業園區 日期:2012/12/07)
「我頭髮這樣是不是有點亂,頭髮才剛長出來,我又不捨得剪,剪了就綁不起來。」參加茶、花道海外專班研習的曾淑珍,摸著頭髮露出尷尬的笑容說著。

來自加拿大的曾淑珍,2011年罹癌。生病期間她把身交給醫生、把心交給菩薩,以上人的法療心。歷經十個月的療程後,今年回臺是她痊癒後,第一次參加慈濟正式活動,她要把握因緣重新出發,做一個全職志工,彌補以往腳步放慢的四年。

一念心起 隨因緣而行

1988年,離開原有職場自己經營事業的曾淑珍,想在有能力的時候來做助人的事,但是不知道要將善款捐到哪裡,才能讓自己的愛心得以發揮。一念善心起,即隨因緣而行。

「到美容院做頭髮,老板娘就邀約我說花蓮一位師父在蓋醫院,要不要捐款幫忙。」雖然,從來沒有聽過慈濟,但是因為那一個想幫助人的好念頭,她不加思索就點頭答應。「老板娘又問我喜不喜歡看書?」自此,曾淑珍從《慈濟月刊》裡,得知慈濟脈動,讀到慈濟的腳步:「跟慈濟的緣和師父的緣,就靠著月刊,持續了八年,直到1996年我移民到加拿大。」

「在這八年裡,我沒有參加任何慈濟活動,也沒有人來接引我;但是透過月刊裡的慈濟人、慈濟事,給我很多啟發。上人的智慧幫助我,度過那一段事業、父親中風及婆婆半植物人的狀態下,生命最考驗的時段。」她感恩因為上人的法,讓她行孝不缺席。

到加拿大以後,曾淑珍一直心繫著慈濟,但不知道到哪裡找慈濟。1997年,得知加拿大成立第一所人文學校,她便趕快為孩子報名上課:「就這樣,把這個緣跟加拿大的慈濟繫上了。」

萬里外 牽起慈濟緣

1998年,獨自與孩子定居加拿大的曾淑珍,不想過無所事事的日子,想做志工的念頭悄然而起,但還是不知道如何進行。想到慈濟,她便常到加拿大分會借書、錄音帶來親近慈濟。「有一位師姊就問我要不要做志工,本來我就有那個念頭,所以連想都沒有想,我就說好。」

曾淑珍感恩有機會回來參與茶道課程,給自己更多內心的修持。(攝影者:白崑廷 地點:三重志業園區 日期:2012/12/07)
最初的志工作就是幫書籍蓋章,從看似簡單的工作,她有深深的體會與感恩。「我才知道,我拿到一本月刊,要經過那麼多人,經過那麼多過程、辛苦,才送到我的手中。」

隔年,曾淑珍參與陪伴慈青的活動,在活動中聽到〈想師豆〉,眼淚便不聽使喚落下:「我要做個貼心的弟子,在陪伴慈青二年間,我學到很多。」在過程中,她學到了儀軌、慈濟的精神理念。

人文修於內行於外 才能影響人

2002年受證成為慈濟委員後,曾淑珍落實社區投入本拿比市。她想起兩年前在溫哥華做助學金發放時,在五個志工所接洽的城市裡,只有本拿比市教育局沒有提報對象,當時她想:「好可惜喔,可能慈濟未被主流社會認識。」承擔責任後,曾淑珍就發願,「一定要把慈濟讓主流社會認識。」

「有一天,有一位開店的師兄跟我說,市長會到他的店裡購物。」曾淑珍聽到消息,便準備好慈濟簡介,當市長柯瑞根又再次到店裡消費時,終於看了慈濟的簡介,很驚訝並讚歎慈濟是一個很棒的團體。

經過長期的耕耘,柯瑞根市長受邀參加2003年《父母恩重難報經》經藏演繹時表示:「其他團體或個人找我,都是為了想得到什麼。只有慈濟是問我,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

後來曾淑珍承擔當地慈濟人文學校校長,雖然沒有經驗,但她決定從自己做起,每到周末的上學日,她總是站在學校門口,向學生與家長鞠躬道早問好。學生與家長們也從一開始的不習慣,到後來也會主動說早安。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習好,要隨時準備好,我們才有形象可以去感化別人。」她認為人文是抽象的,但是具體可以藉由身行展現出來。歷經病痛,她期許自己能夠修於內、行於外,內化讓自己的行儀讓大家歡喜,可以接引菩薩,讓他們也很歡喜和她一起行菩薩道。【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蔡翠容 新北市慈濟三重園區報導 2012/12/0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