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師求正法 一圓人生夢

2013-12-02   | 涂鳳美
王本勝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對於苦體悟特別深。(拍攝者:戴龍泉,地點:板橋園區,2013/11/15)
「金錢只是布施中的一小部份,如果連金錢都捨不得,還有什麼能捨的?」留著平頭,體格壯碩的王本勝,日前帶著既興奮又激動的心情,來臺參加「2013海外培訓慈誠委員精進研習會」受證慈誠。

來自江蘇省鹽城市的他,因為在貧困的環境中長大,對於「苦」的體悟特別深。雖然進入社會後,生活逐步改善,但他寧願將累積的錢財捐出來,也沒想過要買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他覺得,有能力幫助別人是最快樂的事情,「金錢只是布施中的一小部份,如果連金錢都捨不得,還有什麼能捨的?」

打坐、念經 就是學佛?

回想起與慈濟接軌,本勝直呼因緣不可思議!他談及,會認識慈濟也是為了想捐款助人。一開始他以打工的方式,但是工資很低,一個月才兩千多元人民幣,一千元用於養家活口,一千元作為自己的生活費後已剩無幾。後來他開始做生意,生活狀況慢慢好轉,錢相對地增加,一念想要幫助別人的心油然而生。

他開始在網站上搜尋,期望能找到一個非政府組織的基金會,好把錢捐出去。透過網路找到慈濟後,他決定進一步瞭解這個佛教團體。

「我打了三次電話都沒能找到,第四次終於有結果了,原來在蘇州有一間慈濟的書軒,而且距離我住的地方不到一公里。」拿著書軒的地址,本勝繞了又繞,也問了幾位「老蘇州」,終於找到了書軒。

「這個地方好安靜,裡面的人客氣得不得了,他們都叫我師兄,我從來沒見過這些人,但卻有一種累遇的感覺。」他們對每個人的尊重,讓他相信,捐出的善款不會被亂用。本勝談及,自己原本就是佛教徒,只是因為沒有師父,所以不懂正法,以為打坐、念經就是學佛。

尋師找歸屬 喪子悟因果

為了學佛,他曾在2007年間,試著去普陀山尋找師父,但無功而返。後來一位網友對他說:「我去普陀山旅遊時,站在一間廟門口朝裡面看了看,一個出家師父就對我招手。」後來本勝也用同樣的方法,只是出家師父連看都沒看他一眼,這件事他一直放在心裡,但想找一位師父的心卻更為堅定。

接觸慈濟之初,本勝並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上人的弟子,當志工和他談到證嚴上人時,他還表示,「這很平常嘛!出家師父多的是。」但進入慈濟後,強烈的歸屬感在卻他心中醞釀。

「我終於找到師父了,我覺得自己是上人前世的弟子,這點我深信不疑。」本勝直言,雖然沒有見過上人,但聽過上人的法,讀過上人的書,看過上人開示的影片後,他便認定上人就是自己要追隨的、無論如何都要跟定的師父。

正當本勝發心行走菩薩道的時候,上天卻給了他很大的考驗──他的孩子生病了。他知道兒子這個先天性的病是治不好的,因此他做好了心理準備。他告訴自己,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既無法扭轉乾坤,就萬般放下,一切隨緣。佛弟子應相信因果、相信因緣。從孩子生病,往生到捐款布施,讓他深深體悟,縱使再有錢也沒用,因為錢無法買回一切。

「心量大 福報就大」


進入慈濟後,讓本勝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他認為賺錢是為了過上等生活,買個大房子、換個好車子,在人前顯尊,現在這些對他都不重要了。他強調,人生在世能吃多少、住多大的地方,適度就好。太多了只是浪費、造業而已。

「心量大 福報就大」是本勝最常和人分享的一句靜思語。他談到,有一次開著車去路邊買西瓜,賣瓜的人跟他保證西瓜一定甜,想不到切開的第一個卻是個爛瓜,第二個是個生瓜。這位攤販準備切第三個時,本勝於心不忍告訴她別切了,就這個生的吧!他拿了生瓜就坐在路邊吃了起來。

「你是個好人,你跟車上貼的一樣。」攤販突然對他說。「什麼車上?」本勝有點納悶。「車上貼的啊!心量大,福報就大。」本勝聽完忍不住會心一笑,他終於感受到靜思語的影響力。

師父引進門 修行在個人


「受證只是開始,一定要更精進去付出。而且光一個人付出還不夠,得要有更多人」聽到上人這麼說,本勝思索著,大陸這麼大,光是蘇州就有一千三百多萬人口,接引百分之一就有十幾萬人了。

以前本勝覺得只要自己用心做就可以了,透過這幾天的學習,他覺得人間菩薩大招生非常重要。談到接引,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先讓親戚朋友,身邊的人先進來,接下來才是同事、夥伴。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直言慈濟人怎麼老是在做事?但本勝認為行菩薩道就是要做啊!要行菩薩道就要萬緣放下,行別人不能行,忍別人不能忍。

「心在哪裡人就在哪裡,我深有體會。」本勝分享,以前老是推拖沒時間、生意忙,後來試著將生意上的事擱一邊,先把慈濟事忙完,他發現:「是你的總歸是你的,不是你的強求也沒用。」

賺錢只不過是為了三頓飯,賺多、賺少,已沒有太大的關係了。他再言,以前認為拜拜、誦經就是正法了,現在終於明白,真正的菩薩道是要去行、去做。他最常告訴自己的是:「師父找到了,路走對了,接下來就靠自己勇猛精進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涂鳳美 新北市板橋報導 2013/11/17)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