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珍 將心比心 做掘井人

2013-08-11   | 陳婉貞
紀錄311大震災,讓吳惠珍更加覺得留歷史真的很重要。為了招募更多新人,她表示:「我願意當一個掘井人,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培養紀錄的人才。」(攝影者:白崑廷,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07/27)
「日本311地震後,我和慈青鍾佳玲兩個是往外衝的,人家是避難,我們是相機、攝影機帶著去拍,去看發生甚麼事情。這就是我們的一種本能,要去記錄歷史留下來的痕跡。」日本人文真善美志工吳惠珍,想起二年前的災難,仍然餘悸猶存,也留下在災難中成長的故事。

患難真情 傳愛全球

2011年3月,慈濟日本分會湧入許多因電車停駛有家歸不得的日本民眾,慈濟志工們紛紛送上熱茶。

當時負責記錄的吳惠珍心中充滿掙扎。她想著:「地震當天晚上日本分會湧入一群休息人群,我可以拍嗎?這種感覺可以拍嗎?日本人對於隱私權這麼看重,我該如何用日文去問他們『我可以拍你們一下嗎?』這過程當中就有幾位民眾來休息以後,志工們拿起簡介手冊跟他們介紹慈濟,我想這個身影一定要留下來,我就相機拿起來這邊拍、那邊拍又怕被別人發現我在拍照出聲喝止,躲躲藏藏的走過去,才留下這些畫面。」

患難見真情,在歷史的紀錄中彰顯露出。在臺灣成長,日本求學以致與日籍先生池田浩一結褵的吳惠珍,在做紀錄的過程當中,看到很多人遇災難盡往外跑;當下全部日本分會的人就只有一個想法,「人家往外跑我們就留下來」,那時候就是有這種感覺要和日本人一起存亡。
陳金發師兄在日本311地震後,立即趕往日本分會,沈思的背影,當時肩膀是有一些顫抖的......(照片提供:吳惠珍)吳

這樣的心情,吳惠珍透過鏡頭傳達出來。救援的工作,需要協調許多單位,臺灣的物資很快地將送至日本,日本分會的志工們忙碌的聯繫各單位,開完會後的深夜,吳惠珍看著負責協調的志工陳金發,他手靠著背,往窗戶外面看,那時候外面都是暗的,他心情的沉重猶如暗夜,吳惠珍捕捉到他側面的背後,一禎意境深遠地的照片。

吳惠珍說:「那時候感受到一種沉沉的感覺,一種重重的感覺,我看到陳金發師兄很快地從臺灣來到日本,讓我們嚇一跳,想說人家都往外跑,你怎麼往裡面跑,我很感動,因為從他的背影感受到他的悲心與使命感,我眼淚就掉下來。」雖然大家都要離開,還是有人這麼傻跑進來,這就是慈濟人。

歷史紀實  毫釐必真

死傷數以萬計的大型災難,所需要的紀錄是長遠又深刻地,單靠日本分會少數的志工無法負荷。臺灣大愛電視臺派出許多記者與人文真善美志工紛沓湧至。吳惠珍隨著紀錄團隊進行編採會議,討論各項勘災、發放的紀錄工作,也學習許多寶貴的經驗。

為了好的畫面採擷,臺灣志工常動作快速的拍攝許多手握手的畫面、披上薄毯的畫面或是發送熱食的畫面等,都讓吳惠珍學習到紀錄的重點,她開心地說:「原來真善美是這麼做的,每個人的使命感是這麼強烈,我們覺得自己真的是很渺小。」

過去,吳惠珍常常忙於海報製作、籌畫展覽、環境布置等,也隨時把握因緣拍照、留紀錄。當吳惠珍到日本分會時,日本分會執行長張秀民說:「你來了,太好了,這些照片請你看看,整理一下吧!」吳惠珍說:「好,我知道了,就這麼一路走下來了。」

因為常常整理日本分會的照片,令吳惠珍對於歷史資料的留存特別有感受。參與「2013年全球人文真善美幹部精進研習營」,編纂處洪靜原主任以「法脈宗門的承擔」課程,說明歷史留存的意義,吳惠珍努力的將其重點抄錄下來,也體會到要記錄活動或事件當時發生的事情,如果錯過一個環節的話,可能讓事情的真相沒有辦法顯現出來。
過去,吳惠珍常常忙於海報製作、籌畫展覽、環境布置等,也隨時把握因緣拍照、留紀錄。311大地震後,她也承擔起拍照、留紀錄等工作。圖為日本分會舉辦「日本大震災靜態展」時,她為民眾導覽介紹。(攝影者:劉怡君,地點:日本東京都澀谷區全國勞動共濟組合會會館,時間:2012/04/21)

311震災這件事情以後,日本在臺灣人文真善美志工的協助,留下許多的慈善紀錄、活動報導還有人物紀錄,充實了日本的慈濟志業足跡。時隔近三年,還有一些大愛臺的報導,在網路上流傳,在災難現場記者們有做了跟拍,那些災難畫面是活生生的教育;人們失去至親的心痛,更是珍愛生命教育的教材,吳惠珍更加覺得留歷史真的很重要。

菩薩招生 刻不容緩

體認歷史紀錄的重要,吳惠珍與許麗香等人常常藉著志工課程,進行人文真善美志工的招募,可惜效果不彰。同樣的她在該次課程中學到許多臺灣人文真善美團隊分享招募新手的方法,聽著聽著,吳惠珍恍然大悟,找到過去招募的問題。

在日本的志工們都是要照顧家庭的主婦,他們白天在會所幫忙事務,傍晚五點都要趕回家,有的接孩子、有的等先生、有的做飯、侍奉公婆等等,所以要在晚上大家一起上課,真的很不容易。而吳惠珍心中一急,不安的聲色,就明顯的表達出來。

臺灣團隊分享了許多招募志工的方法,對於不同年齡層與不同功能的陪伴,都發現新意。吳惠珍發現了原來志工若是不會使用電腦,那就先開電腦課,先教會志工電腦的操作,若是不會ㄅㄆㄇ的輸入,就從志工需要的方面開始加強,要一步步站在志工的需求著想,當志工們學會了紀錄的方法,就會願意提供更多時間付出,才能作中歡喜。

為了招募更多新人,吳惠珍表示:「我願意當一個掘井人,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培養紀錄的人才,想盡辦法但是很溫柔地陪伴,牽著志工們的手,一步步從不會到會,有時候會心急,聲色就會不好,這是我比較懺悔的地方。」

將心比心 真善美之愛

慈濟的報導就是溫馨感人,然後會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受訪者的立場著想。
日本311大地震後,慈濟賑災團於岩手縣岩泉町進行慰問金(見舞金)發放。圖:日本慈濟志工吳惠珍(左)、許麗香(右)和前來領取慰問金的災民互動,給予關懷。(攝影者:林炎煌,地點:日本岩手縣岩泉町 ,日期:2011/09/25)

吳惠珍回憶,311地震後,有一次慈濟志工們前往日本宮城縣石卷市進行關懷活動,由臺灣前往日本協助紀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張晶玫得知在現地志工中,張君有一位國小二年級的孩子,在海嘯發生時是北上小學被捲走的學生中的一位;原本為了新聞的拍攝,晶玫透過惠珍的溝通請張君於海堤上,分享海嘯來時的心情,張君很勇敢,站在堤防上看著海,一手指著海浪說:「水就是從那邊過來的。」晶玫聽完後就往後跑,繼續拍攝張君站在堤防望海的背影。

後來晶玫決定不用這段採訪,惠珍好奇地問為什麼?晶玫說:「因為我也是媽媽,我知道她會很痛。」雖然晶玫很懺悔自己沒把紀錄者的角色做好,但是她給了惠珍很大的啟示。

慈濟的紀錄總是遵循著上人給的教示,惠珍說:「我們紀錄的是人性善的一面,我們不會去報導其他的事情,因為我們就是這麼的體貼,因為很多事情就是不忍心,縱使知道受訪者講出來會非常的感人,而且收視率可能會很好,雖然還是有講出來,可是我們就不用了,這是我們很人性的一面。」

災難會過去,在日本的土地上因為溫暖而體貼的愛傳遞,重拾堅強的力量;慈濟人找到對的方法,突破社會傳統的困境,慢慢地找到傳承歷史的力量,讓愛如清泉生生不息。

(文:陳婉貞 日本報導 2013/07/28)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