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難民漂泊心聲 願世間永無戰禍

2016-03-03   | 李美儒
慈濟在蘇丹加濟市菜市場舉辦發放,致贈一千五百戶難民每戶十六項生活物資及五十土幣的現值卡。菜市場外牆張貼著志工先前逐一拜訪造冊的名單,領取物資的民眾可先行核對發放號碼。(攝影者:黃世澤)
因為敘利亞內戰,大批敘利亞難民攜家帶眷倉皇逃離家園,途中處境令人心疼與不捨;當他們長途跋涉抵達異鄉,依舊面臨種種困境,找不到安身立命的地方。臺灣慈濟關懷團前往難民家庭家訪,發放現值卡及物資,並參加「滿納海學校」一校、二校開學典禮,勘查校地。

難民生活不易 兒童求學困難

這兩年,投入敘利亞難民關懷與發放的伊斯坦堡慈濟志工胡光中,他到利比亞求學,在土耳其經商近二十年,他從難民的窘境,歸納出所面臨的四大難題──居住、工作、醫療及教育。

難民賃屋居住,在經濟經上是一個問題,房租的困擾,普遍成為難民心中的隱憂,遑論增添其他設備。每當志工家訪,所見到的室內家具,櫥櫃、床鋪、電視甚或一盞燈泡,都是人家所捐贈。

胡光中談到第二個問題是工作:「難民在土耳其不能合法工作。雖然現有發出新法令,不讓兒童打工,他們一定要去讀書,可是沒有童工,家庭經濟就會出現問題;也不是成人不願意去工作,而是他們年紀大多超過三十七、八歲,雇主不肯錄用。」

生病看醫師,也是難民心中揮之不去的痛。「雖然敘利亞人到公立醫院看病不用錢,但因語言無法溝通,病根本就看不好;而私立醫院雖有土耳其人會講阿拉伯文,那也只有有錢的敘利亞人會去看病,一般沒錢的根本看不起。」言談間透露出心疼的胡光中提及難民的就醫處境。

蘇丹加濟市有近六千戶、三萬多位難民,超過一半是孩童,如果要接受教育,只能考慮「私塾」性質的教學樓,或者就讀土耳其學校,但語言、文化和費用重重困難,阻礙求學之路;令胡光中相當擔心教育問題:「學童失學後,不是在街頭乞討,要不就是拿石頭丟房子、車子;再過個兩年,或許他們就是流氓或文盲,社會問題也會浮現。」

一心想為敘利亞失學兒童辦學的敘利亞籍主麻(Cuma)教授,與慈濟志工對於「教育不能等」的想法有志一同,加上蘇丹加濟市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合力排除萬難,2015年1月成立「滿納海學校」,讓孩子們重返校園,重拾書本。

「現在滿納海學校,變成土耳其的模範學校了。」以前除了滿納海學校不收費,土耳其兩百五十五所敘利亞公立學校都要收費,胡光中又說:「如今教育部正式宣布,敘利亞公立學校不再向學童收費。」
滿納海中小學是土耳其第一所正式成立、半公立的中小學。由敘利亞教育事務委員會註冊以及土耳其教育部備案,學生可獲發學歷證明。(攝影者:黃世澤)


及時補助現金 燃起一絲希望

慈濟援助敘利亞難民關懷團,一行二十三人在2015年10月16日晚間,由臺灣啟程,歷時十三個小時,於17日上午飛抵土耳其伊斯坦堡,馬不停蹄展開六天緊湊行程,送出愛的關懷。

慈濟志工攜來文具、飛盤、躲避球,並與當地志工和學生合作打包。「如果真主阿拉給我們懲罰,讓我們有一天也發生戰爭,這時候敘利亞小朋友也會接納我們過去;但是我們不希望發生。」土耳其女孩愛丹奴感同身受地分享,並體會到戰爭的無情,現今有能力幫助他們,就要盡力去做。

10月19日,志工致贈一百五十二位學生家庭生活補助金,讓這些年紀小小就承擔家計的孩子,能夠得到三百到八百不等;約同於打工薪資的家庭生活補助金,讓孩子能夠安心就學。

致贈典禮中,恩雅(Eyye)的爸爸主動上臺分享:「我從阿拉伯到這裏兩年半,找了很多地方,都沒辦法找到一所合適的學校,只有滿納海學校能讓我女兒願意放棄工作去上學。我相信女兒會很努力把握機會,好好讀書。」

領取助學金,恩雅並不難過,反而感到光榮,她上臺表示,會很勇敢地打敗愚昧,珍惜慈濟所提供的上課機會。

媽媽問恩雅:「有想要念書嗎?」恩雅說,她知道家中很需要她去工作,但她更想念書,即使只有一、兩個小時也沒關係。於是媽媽向主麻教授求助,終於獲得這個機會。

「衷心感謝慈濟人,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幫助我們。我想上學,但我的家裏也需要錢,慈濟給我們每個月八百元生活補助金,讓爸爸、媽媽能支付房租和食物費用。」恩雅懷著感恩心說出內心話。

慈濟真正幫忙 孩子能受教育

十四歲的加桑(Gassan),兩年前和雙親、十二歲的弟弟、九歲的妹妹逃來土耳其。加桑在鞋廠工作,每月工資七百土幣,爸爸在成衣加工廠上班,月收入僅有八百土幣,兩個人的所得扣除房租六百土幣,僅剩的九百土幣要維持五口之家的生活費用,不容易。

身為長子的加桑,將來的願望是當一位工程師;弟弟在敘利亞時就失學,來到土耳其也未能上學。直到慈濟提供補助,三兄妹終於能去滿納海學校讀書。

加桑的媽媽依絲瑪(Esmaa)說,以目前家裏的狀況,真的非常需要錢。當初無法相信慈濟提供免費入學,同時補助學童打工的薪資;因為過往也有機構承諾,卻沒有辦法做到。
慈濟志工拜訪滿納海學生加桑,緊緊擁抱著他給予鼓勵。領到慈濟致贈的現值卡及家庭生活補助金,十四歲的加桑及家人都很高興。(攝影者:李美儒)


這兩天領到慈濟致贈的現值卡及家庭生活補助金,依絲瑪說,會支持孩子繼續受教育。加桑也高興地說:「我會很認真讀書,但如果有多餘的時間我還是會去打工,幫忙承擔家裏的費用,減輕母親的負擔。」

因緣不可思議 情牽十五年前

志工另前往蘇丹加濟市最好的學校交流──米瑪(Mimor Sinan)女子學校,法瑪(Fafma Kaya)老師看到慈濟志工藍天白雲的身影,主動過來表明曾經住在大愛帳棚區長達兩年,讓關懷團團員為這不可思議的因緣驚喜不已。

1999年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慈濟志工急難發放,並援建都覺(Duzce)大愛帳棚、歌覺(Goluck)大愛屋。法瑪老師的故鄉即在都覺市,她十八歲時在外地讀大學,地震發生後趕回探視,家園倒塌,許多鄉親與好友喪生瓦礫堆中,她感到很難過。2000年初,她與家人、親戚遷入慈濟在都覺市所提供的大愛帳棚區,兩年多後,舉家搬到土耳其政府建設的房子居住。

「慈濟志工在那麼遠的地方,怎麼知道要來關懷我們?」法瑪老師回想十五年前慈濟為鄉親帶來的援助,「建設大愛帳棚期間,志工長駐三個月與我們互動,很關心我們的食衣住行,所致贈的生活包,其中用品準備得很齊全;鄉親們很驚訝!」慈濟的幫助讓法瑪老師非常感動。

法瑪老師說:「媽媽最近身體不大舒服,如果知道慈濟人來到這兒,會很開心!」就像家人久別重逢,她說:「我會一直為證嚴上人和慈濟人祝福,永遠記得慈濟人。」

難民為爭取活命機會四處流竄,雖有方向卻不知終點在哪裏。秋末初冬之際,這一趟行程讓臺灣志工深感平安的生活真的有福,也慶幸能有健康的身體為人群付出;更深深體會這苦難人間,更需要持續發心,志為菩薩。

(文:李美儒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第588期)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