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土耳其 讓愛與善的種子茁壯
2016-03-04 | 蕭芳芬三種發放 以情交流
2011年3月,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看不到和平的曙光;一千多個日子以來,難民為了逃離戰火,千方百計進入鄰近的國家;身處在和平世界的我們,很難想像,戰爭會如何殘酷地改變他們的生活。
這類報導偶爾出現在新聞中,而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多希望能夠為他們做些事情,而不是只能看到了,知道了,覺得這些難民很可憐,然後跟著他們一起流淚,心中默禱他們能平安順利逃到歐洲;幾分鐘後,擦乾眼淚,又繼續回到我平常的生活中。
今年(2015年)10月16日到23日,這樣的生活有了變化,我離開臺灣,跟著慈濟敘利亞難民關懷團,來到了土耳其。我親手擁抱敘利亞難民,膚慰她們,傾聽她們心中的苦,陪著她們流淚,擦乾她們的眼淚,一起唱歌、比手語,面對面看著她們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與笑聲。
經過十三小時飛行,我們17日清晨五點多抵達伊斯坦堡機場,馬上趕到滿納海中小學準備發放前置工作;我們完全感受不到已經轉換的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這一切全部要感謝胡光中、余自成、周如意三位慈濟志工在土耳其竭盡所能的付出。
他們突破種種困難,跨越國家、種族、宗教,由土耳其蘇丹加濟市市長和教育局長提供當地學校教室,敘利亞臨時教職人員規畫教學課程,臺灣佛教慈濟基金會提供獎助學金。土耳其人、敘利亞人、臺灣人,不分伊斯蘭教、佛教,全部以愛來相會,以誠來相待,以情來交流;我們不分彼此,都是一家人。
此行對難民的發放,分為三種──
一是對滿納海中小學的敘利亞學童,發放文具用品,有蠟筆、鉛筆、原子筆、鉛筆盒等;還有發給每個班級足球、飛盤、樂高等。
二是對一千五百個敘利亞家庭發放,包含米、糖、油等共十六項生活物資及五十元土幣的現值卡,另外一千戶一百元的現值卡,總共發放兩千五百戶。
三是對一百五十二位難民學童發放家庭生活補助金。讓原本在工廠當童工賺取生活費的學童,能夠重新回到學校讀書。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助學金發放,很多敘利亞父母都不相信,不敢貿然讓小孩放棄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直到親臨會場見證後,才又重新申請補助金援助。
生活補助 讓孩子就學
在打工學童家庭生活補助金的發放現場,這群八到十四歲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紛紛上臺敘說內心感動。
「我一天要工作十二個小時,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中間上廁所時間總共只有十三分鐘;如果動作太慢了,老闆會罵人甚至動手打人。現在慈濟補貼我打工的薪資,我可以不用去工作,謝謝慈濟,謝謝臺灣。」
「我很難過,之前都不能去讀書,因為家裏沒錢,我需要幫助爸爸和媽媽;現在的我會好好把握這讀書的機會,努力成為班上的第一名。」
「我的女兒一直很想上學,但是她為了賺錢養家,不得不去工作;她的功課一直都很好,真的很好,現在慈濟提供八百元助學金,她可以回學校,非常謝謝慈濟,感謝真主阿拉!」
「我的大兒子,兩年半來早出晚歸,我很心疼;謝謝你們提供機會讓他讀書。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一天也能夠像您們一樣,去幫助別人。」
「因為懷孕了,找不到工作,只好讓兒子去打工;現在你們給他機會去讀書,我也可以安心在家,祈求真主阿拉賜福給你們!」
發放結束後隨即展開家訪,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辛酸故事。十四歲的加桑,主動去廚房煮了咖啡請我們喝,聽到媽媽講述爸爸的病情時,他的臉上依然掛滿著笑容,但是仔細觀察他的手指,不停地交替在翻動著,可見心中的不安與害怕,我們不捨的要他來坐在身邊。
離開前,志工和加桑彼此有個約定,他要努力讀書、多吃東西、變得更堅強,這樣長大後,才有體力完成他的願望,成為一個工程師,擁有一間工廠,讓家人溫飽,成為家裏的支柱。
用善與愛 消弭仇恨
除了發放行程,每天中午,在教育局長的安排下,我們到不同學校的餐廳用餐,餐後與該校同學交流,局長會先介紹我們是從臺灣來的志工團體,接著分享慈濟及竹筒歲月,播放大愛電視臺紀錄片「星月下的愛」,傳達敘利亞難民的苦與悲,無奈與無助。
教育局長藉此啟發土耳其學生的愛心,問他們能為敘利亞的學童做什麼呢?同學們紛紛舉手搶答──不能穿的衣服捐出來、教他們讀書寫字、把書捐給他們、給他們玩具……還有孩子說,我可以愛他們;大家於是紛紛用手比出愛心的形狀。
在往後幾年,土耳其的小孩會長大,敘利亞的小孩也會長大,大家因為語言的隔閡、種族的不同,或許會有互不融合、彼此排擠的情況發生;但是,因為在孩子心中,早就種下愛與善的種子,但願會漸漸茁壯。
唯有愛與善,可以消弭彼此的對立與仇恨,讓愛與善循環永不止息。祝福敘利亞的難民,能天天帶著愛與笑容,安心安住在土耳其的暫時家園裏。
(文:蕭芳芬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