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童跨海治眼 日志工力助接待

2021-05-21   | 日本慈濟志工
小弟弟請阿嬤幫忙戴上手套,阿嬤說明「這樣他就覺得有被保護著,打針的地方就不痛了。」(慈濟志工提供)
三歲的孩子,本該是開心玩樂、開心成長,剛剛要開始對世界更多的探索的年紀,但范小弟弟卻面對了眼癌的壓力,甚至得在雙眼失明或癌細胞擴散中間,做出痛苦的選擇。  

范小弟弟在四個月大時,就因為視網膜母細胞瘤被摘除左眼,裝上了義眼。沒有血緣關係的潘阿嬤帶著范小弟弟南北奔波,歷經五十多次各式化、放療,病情曾獲控制,但最近卻發現,右眼腫瘤復發,若不摘眼、癌細胞很可能會擴散,祖孫陷入了兩眼全盲與保存性命的痛苦抉擇。
 
就在一切看似絕望的時候,他們輾轉得知日本有最新「小線源」放療,或許可以解決范小弟弟的困境。幾經波折,他們透過日本慈濟志工,聯繫上了日本眼癌名醫鈴木茂伸,也終於敲定在12月5日赴日治療。
 
聯繫接待  縝密安排
 
日本慈濟分會長期協助赴日就醫的陪伴關懷,外籍人士赴日就醫的接待和聯繫對於志工們來說相當熟悉,不過,由於時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原本的理所當然,都需要花更多力氣去溝通協調。
 
志工們在接獲這項任務之後更是謹慎,在潘阿嬤和范小弟弟來到日本之前,就訂好了分會附近的防疫旅館,志工們也提前到旅館,將碗盤重新清洗,只要是孩子摸得到的地方,全部擦過再消毒,也備齊生活必需品和食物,要讓祖孫能夠平安健康的度過防疫隔離的十四天。
 
「小線源手術,12月22日下午二點進手術房,三點半回病房……」通訊軟體上的詳細登載了祖孫一行人的行程,志工們開設了群組做為聯絡網,依照彼此的時間認養翻譯或陪伴,縝密的安排,就是希望幫范小弟弟爭取時間,讓手術能夠順利進行。
 
「此次是日本分會陪伴來日本眼癌治療孩童,最大的一次挑戰。為了保護他能夠安全地隔離十四天之後,去醫院治療,然後安全的回家,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志工林真子協助多次就醫陪伴,也明白這次的任務並不容易,但志工們已經做了萬全的準備,有信心圓滿完成任務。
 
12月5日這天,潘育宜帶著范小弟弟入住防疫旅館,志工們也立刻前往探視。在臺灣的阿公也透過電話連線,表達謝意。也就從這一天開始,志工每一天用心製作拿手菜,輪班送到旅館門口,為隔離中的祖孫加油。
 
志工們前往探視,臺灣的阿公專程連線道感恩,志工們上前問候,關懷所需。(慈濟志工提供)

 
為見光明  不言放棄
 
關懷的過程中,潘阿嬤也向志工們分享,這一趟日本求醫過程的辛酸。
 
當潘阿嬤面臨孫子另一隻眼睛也可能失明,為了挽救,需要龐大的醫療費用但無著落時,她想的就是「不輕易放棄」,要先積極地尋找機會,不論結局如何,但是如果都不動就放棄的話,也許遺憾就會跟著一輩子。也因此找到了慈濟伸出援手,讓事情有了轉機。
 
「當然明白自己能力與經濟上的不足,走到需要募款這個地步,也是覺得……我永遠記得年輕時,聽過上人的演講,裡面有一句『手心要向下,不要向上,向下是助人,向上是求人』但是現在……」想起一路上接受許多人的幫助,潘阿嬤說著說著也流下了眼淚。
 
一旁的志工輕拍她的肩膀安慰:「因為堅持才有希望,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去堅持,您做對了。您的善念與對他的愛是很重要的,加油!」
 
聽說明守小弟弟喜歡塗鴉,志工們貼心的準備畫畫用具、環保毛毯及愛心滿滿的各式生活所需品。(慈濟志工提供)
 
勇敢認命  克服難關 
 
在志工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祖孫順利度過了十四天的防疫隔離。21日,志工王靜慧陪伴他們醫院辦理入院手續,要開始進行「小線源」手術,拯救范小弟弟的眼睛。
 
手術前,因范小弟弟已經長期接受治療,護理師一下子找不到血管而花了一些時間,雖然扎針的痛楚對孩子來說並不易忍受,但范小弟弟只是默默流著淚,乖巧的忍住打針的痛。他請阿嬤幫他戴上手套,潘阿嬤說明:「這樣他就覺得有被保護著,打針的地方就不痛了。」
 
志工們看到范小弟弟不吵不鬧,展現了超齡的成熟,心裡感動,但轉念又是不捨:「真心覺得他小小年紀卻經歷了種種的難關,也一一的克服,因此養成了遇事不吵鬧,乖巧懂事。感覺到這個孩子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很認命』。」
 
也或許是這樣的勇敢、認命,讓命運不再跟范小弟弟開玩笑──手術順利成功地完成,後續復原的情況也相當良好。僅僅四天之後,潘阿嬤和范小弟弟就帶著志工們的滿滿祝福,開心的踏上歸途。
 
看著活潑的范小弟弟,一邊玩著玩具,還能協助阿嬤推行李,志工們心裡一暖,相信這個懂事的孩子,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
代表處領事部前來接嬤孫二人前往機場,志工們依依不捨殷殷叮嚀道珍重。(慈濟志工提供)

 
(整理自20201205-26_來日就醫兒童眼癌治療陪伴關懷簡報)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