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阻斷返鄉路 扁豆燉飯慰思親情
2021-08-03 | 吳佳翰2021年7月18日,星期天下午,熱愛烹飪的賽夫(Syful Sultan)和德洛伐(Delovar)來到孟加拉廣場(Bangla square)旁的小商店,購買熟悉的家鄉食材。賽夫說:「疫情前,我們經常來這裡買食材,便宜、新鮮又地道。」跟往年不同的是,這次多了社交距離和口罩,還有慈濟志工的陪伴。
志工的任務很簡單,即是陪伴塞夫和德洛伐購買食材,並提供烹飪場地,一起和他們準備孟加拉必吃的應節佳餚,提供給滯留在這片土地的異鄉人,提早慶祝哈芝節。
異鄉過節 回味家鄉人情
哈芝節(Hari Raya Haji,又稱Eid Adha)是全球穆斯林的第二大節日。在穆斯林人口占近九成的孟加拉,哈芝節是連假三天的大日子。過往,約十五萬在新加坡打工的孟加拉客工常在這期間返鄉過節。
礙於疫情,他們今年第二次在異鄉過節,難免會想念「扁豆燉飯」(Kichuri)這道過節必吃佳餚。扁豆燉飯含十多種蔬菜、豆類和香料,是南亞地區的傳統食物。賽夫笑著憶述:「在孟加拉,我們一家人常在雨天烹煮這道菜來暖暖身體。」
塞夫和德洛伐住在一家私人宿舍,和一般宿舍客工不同,他們可以自由行動。疫情前,他們經常在宿舍廚房烹煮家鄉菜解鄉愁。但如今的聚會人數限制,讓他們難在宿舍大展身手。
三十來歲的他們,在室友扎基爾(Zakir Hossain Khokan)的引介下,認識了慈濟基金會(新加坡)。扎基爾是公益組織「外勞作家協會」(Migrant Writers of Singapore)和「一袋一書」(One Bag One Book)的創辦人,經常透過藝文活動來關心離鄉背井的同鄉。
三人合力 你出食譜我出力
2020年12月,扎基爾於慈濟人文青年中心的書展中結識了中心經理林杏純。兩人志趣相投,期望透過舉辦各類活動來拉近本地居民和客工朋友的距離。
事實上,外勞作家協會的成員不僅涵蓋各國寫作人,本地寫作人也經常透過文學和客工朋友、家庭幫傭等族群交流。新冠疫情不僅讓新加坡人注意到了過往看不見的客工朋友,更浮現了宿舍客工的心理健康議題。於是,心理健康項目成了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和外勞作家協會今年的合作重點。
6月中旬,隨著防疫措施的放寬,林杏純主動地詢問扎基爾:「能夠為客工朋友多做些什麼?」扎基爾於是提議,趁著哈芝節的來臨,烹飪傳統佳餚送往宿舍,好讓室友能夠稍微感受佳節氣氛。
為了尋找合適的烹煮場地,林杏純聯絡上志工夥伴葉仁暉,商借他經營的咖啡廳厨房。大夥兒帶著食材來到咖啡廳,開始洗洗切切,一邊做菜,一邊交流各自的拿手好菜、祖傳醬料秘方等心得,笑聲不絕於耳。透過食物,陌生人頓時成了好搭檔。
擁有食品店執照的葉仁暉充當大廚,在賽夫和德洛伐的出言指導下,共同完成十五人份的燉飯。
貼近客工 以食物為關懷媒介
「太妙了!這是我第一次經歷這種『文化交流』。」經歷兩小時的用心,許久未下廚的賽夫臉上充滿著滿足感。
喜愛閱讀的扎基爾認為,新加坡本是移民社會,過去的移民飲食,成了現今的新加坡飲食。如今,來自孟加拉、印度、緬甸、菲律賓等地客工朋友不僅為新加坡付出了勞力,也豐富了這片土地的飲食。「我們應該讓社區民眾認識這些食物,希望可以打開大家的眼界。」
熱愛研究異國食譜的林杏純,雖然僅能在旁觀察,聞着各類香料所散發芬芳,也忍不住回家欲欲一試這道新菜餚。她表示,她和扎基爾擁有共同的目標,即是舉辦客工朋友需要的活動,而不是主辦方想舉辦的活動。這道扁豆燉飯,也是客工朋友夢寐以求的。
原本和客工朋友毫無交集的林杏純,經歷一年多的了解,逐漸同理客工朋友的處境。她說:「雖然新加坡客工的待遇比其他國家來得好,但所謂的差異對待仍是存在的。」她舉例,大部分客工朋友坐在羅里(貨車)後方上下班,無法像一般人繫上安全帶保護自己,「這些小細節告訴我們,我們還有進步的空間。」
晚上九點半,熱騰騰的美食送到了私人宿舍的大門。扎基爾、塞夫和德洛伐呼朋喚友,趕緊把食物端進宿舍。路燈和宿舍走廊的燈照亮了漆黑的夜晚。
不久,大夥兒在睡房席地而坐,大快朵颐。在哈芝節的前兩天,一盤盤扁豆燉飯,溫暖了胃,也溫暖了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吳佳翰 新加坡報導 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