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獨立愛自由 願為苦難停留

2019-06-19   | 曾美姬、賴秀花
相隔十多年,林芝再次投入關懷約旦難民行列,她從一群敍利亞難民婦女身上領悟到,「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要趕緊給出去;而是因為我擁有的再少,也要和需要的人分享。」樂意繼續做一個慈濟志工。(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日期:2019/05/03)

人心就像一畝田地,儘管生活中的各種磨練、苦難、傷痛,免不了將它漸漸變得乾涸堅硬,仍要以善良慈悲澆灌它,讓它成為濕潤柔軟的土地,終究有一天,會有好因緣的種子落下,結出福報的果實。  

林芝,就是約旦已結出果實的種子。她讚歎慈濟在約旦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雖然人很少,卻很有組織地,在約旦耕耘這麼多年,她說:「未來我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有更多新血、力量,來注入約旦分會,在陳秋華的帶領下,為需要的人服務。」
 
發放初體驗 歷歷在目
 
林芝家住臺北,生長在一個幸福和樂的小康之家,互相關心,相互支持的家人,是她最大的財富。雖然年近半百,但在許多人眼裡卻仍然任性幼稚:「但是我不以為意,樂得輕鬆自在做自己。」
 
幼年時期,她的母親非常節儉,如無必要不會給小孩添購東西。國中時的某一天,母親下班回家,給了林芝和妹妹一人一串綠珠手環。林芝覺得它很漂亮,天天戴著,後來才知道母親的同事是慈濟委員,母親每個月捐善款,一段時間後師姊帶綠珠手環給林芝和妹妹,保祐姊妹的平安,這是林芝第一次聽到慈濟。
 
林芝(右)、阿比爾(慈愛),關懷南薩照顧戶母親膝關節移植手術。(攝影者:約旦慈濟分會提供相片 地點:約旦,日期:2019/05/24)

林芝個性獨立愛好自由,有點兒傻大姊風格,有時候也有點兒阿Q精神,她覺得這樣蠻好的,至少在面對人生逆境時,可以淡然自若,豁達以待。至於學習過程,雖稱不上是學霸,卻也一路順利。因為大學時主修阿拉伯語文,畢業後,近十五年的時光,在不同的阿拉伯國家學習或工作,是難得的體驗。
 
2005年因為工作關係,被派到了約旦加強阿拉伯語言訓練,因此有機會跟著陳秋華參加發放活動。林芝第一次參加約旦發放活動時,並不清楚是何種性質的志工,參與之後她覺得很有意義,內心非常感動,進而持續參與約旦的發放與關懷。
 
陳秋華的足跡,深入約旦的大山小村沙漠河谷。探訪貧病的約旦當地人,居無定所的貝都因帳棚,還有顛沛流離的巴勒斯坦難民營,當時還沒有敍利亞難民。林芝記得當時把物資搬出去的時候,陳秋華非常有經驗,趕緊將物資放進小房間,當他們看到物資時,紛紛伸手要拿,你無法理解他們需求若渴,期望著物資的眼神:「雖已過十來年了,至今仍歷歷在目,仍無法忘記當時的感覺。」
 
分享而無匱 樂當志工
 
每次隨著陳秋華和約旦志工去發放,林芝都覺得是心靈的洗滌,告訴自己要更知足惜福,要以更尊敬謙卑之心面對他人的苦難。在發放物資的時候,不是以施捨者的姿態,而是以陪伴者的角色,關注他們的需要。

每一次付出關懷,林芝都覺得是心靈的洗滌,告訴自己要更知足惜福,要以更尊敬謙卑之心面對他人的苦難。(攝影者:曾美姬,地點:約旦,日期:2019/05/06)
2018年初,因工作關係再回到約旦,再次看到陳秋華和約旦志工,穿梭在山裡鄉間的身影。雖然每個人都多了一抹白髮,但熱情活力卻不減當年。這一次他們的服務對象,還包括因戰火而逃離家園的敘利亞難民。林芝感嘆:「他們無語問蒼天的目光,真真實實扎在我們心裡,我們也許不能給他們答案,但可以付出關懷和陪伴。」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惟憑一己之力,所能成就者有限,林芝慶幸自己能參與慈濟的志工,因為在慈濟的團隊裡,慈善工作得以在眾人齊心協力下,有組織地進行:「更讓人感動的是,慈濟人捨去了小我,成就了大愛的精神。」
 
在陳秋華二十一年又四個月的努力下,約旦分會終於在2019年元月,約旦親王告知陳秋華,約旦分會獲准成立。在阿拉伯國家,行政效率與各方面都是非常嚴謹的,能夠通過INGO認證,林芝感嘆真是得來不易。
 
「不是因為我擁有很多,要趕緊給出去;而是因為我擁有的再少,也要和需要的人分享。」這是林芝從一群敍利亞難民婦女身上她得到的感悟,也樂意繼續做一個慈濟的志工。
 
(文:曾美姬、賴秀花 約旦報導 2019/05/26)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