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邊緣 菩薩關懷逾十年

2014-06-24   | 盛榮萱
布里斯本慈濟人醫會長期關懷難民健康,希望透過醫療紓解病苦,進一步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與接納。(攝影:林啟豪)
澳洲是最受歡迎的移民天堂之一,也以人道主義接納難民。難民雖然逃離了生命的威脅,身處人間天堂,卻連養活自己都有困難,距離幸福,還有段長路……

冒險離鄉也困難重重

2013年6月9日,一艘搭載約六十名伊拉克、黎巴嫩、葉門等中東難民的印尼籍漁船,在澳洲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附近翻覆,九人死亡、五十多人失蹤;兩個多月前在相同海域,也有一艘難民船翻覆⋯⋯

印尼鄰近澳洲,是許多亞洲難民偷渡到澳洲的起點;位在澳洲西北方的聖誕島,是難民船抵澳前最後一個休息站,也是最常發生船難事故的海域,2012年6月接連兩艘偷渡船在附近翻覆,死亡達九十人。

從2007年起,偷渡到澳洲尋求政治庇護的難民年年增加,累計高達四萬五千人,大多來自阿富汗、伊拉克和伊朗。敘利亞內戰三年來,據聯合國統計,逃往國外的難民更超過了兩百五十萬人。在義大利外海,北非難民船翻覆事件也頻傳⋯⋯

因為人禍動亂,難民為了追求安定的生活、追求最基本的人權自由,寧願冒著生命危險離開家鄉,希望能在新的國度重新開始;但現實卻是阻礙重重。

基於人道精神,澳洲每年容納上萬難民移民;即使是以偷渡方式前來,政府一樣提供津貼;但所增加的社會負擔,一直是政府跟民間爭議的問題。去年澳洲新總理艾伯特上任,首要之務就是解決難民問題;他的政策是在截獲偷渡船後的四十八小時內,把船轉航到海外拘留中心,不讓非法難民們進入本土。

社會的爭議、陌生的環境,不論是合法或偷渡的難民,同樣要面對文化的障礙、語言的溝通、種族的歧視、異樣的眼光等種種問題。難民的心理建設,政府安置措施是否妥善,都讓難民要踏出這新的一步,好難!
受到慈濟志工的鼓勵,卡茲蜜(右一)常常在食物發放等各種慈善活動中擔任翻譯,協助難民同胞接軌社會。(攝影:陳品臻)

移民成功卻舉步維艱

從小生活在巴基斯坦,嫁到阿富汗的卡茲蜜(Kazmi),說起婚姻,眼淚像流水一樣傾瀉而下——在女兒面前遭受先生暴力對待,危及生命;家門內充滿可怕的記憶,家門外則要承受男性的撻伐⋯⋯擁有碩士學歷的她,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在聯合國機構找到工作,但男性鄉親卻直指她是叛國份子,對她百般羞辱。

卡茲蜜被迫逃出家園,先是透過人蛇集團搭船到泰國,再從泰國到馬來西亞,輾轉到印尼。在印尼難民營生活兩年半,終於獲得聯合國難民署認可,以合法身分進入澳洲。難民中心協助找好住所,家具一應俱全;每半個月,政府提供津貼,卡茲蜜說,三分之二幾乎拿來繳租金及水電費,要非常省吃儉用才能生活。

難民最常遇到的兩大問題,就是語言溝通跟社區融入。很多人不會說英文,也不知道要怎麼與人打交道,就更別說融入社會;因此難民中心安排了英語課、生活技能學習、就業諮詢及社區連結。雖然如此,但難民要在這先進國度找工作並不容易,尤其近年澳洲的失業率上升,就連著名的黃金海岸商場,眾多店家空無一物,掛著關門的牌子。

儘管卡茲蜜學歷高、英文流利,但來到澳洲一年多,寄出幾十份履歷,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這讓她沮喪,她不願意學無所用,更不希望一直拿政府的補助,由別人來支配生命。

從服務開始融入社區

難民中心鼓勵難民從志工服務來融入社區,卡茲蜜因此踏出跟社會連結的第一步。

慈濟布里斯本聯絡處每月固定發放食物給難民,卡茲蜜幫忙當翻譯,在華裔志工和中東難民之間溝通。由於難民缺乏安全感,防衛心強,卡茲蜜在發放前讓他們知道,「慈濟」單純想助人,不分種族,只問需要什麼幫助。

面對同樣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同胞,卡茲蜜不只有同理心,更因為清楚難民的不安全感與社會的疏離感,因此她在發放前總是很有耐心地解說,希望大家能更快認識這個社會,融入團體生活。

卡茲蜜做志工時會帶著兩歲的女兒「天使」。「天使」是卡茲蜜在印尼難民營的時候,跟現任丈夫所生。由於難民營的生活刻苦,沒有醫療資源,懷的是雙胞胎,但只順利產下一女,另一個難產過世,卡茲蜜身心俱痛;當時剖腹手術不甚完善,加上產後隨即勞碌,直到現在腹部依然有不適感。

卡茲蜜服務難民時,沒辦法時時顧到女兒,天使也很能自處,不會哭鬧。卡茲蜜說,她希望培養女兒成為獨立的女性,愛她但不寵她。

說這話的時候,卡茲蜜語氣很堅定,對於女兒的栽培,她的想法非常現代,就像她雖然來自保守的中東國家,但她的思想並不受大環境屈服。
來自伊朗的法夏,從印尼乘漁船偷渡到澳洲時,六十七個人擠在一條小船上,歷經三十一小時風浪顛簸,可以說是死裏逃生;來到澳洲時一無所有,志工致贈保暖衣物。法夏說:「我會永遠記得這一刻,你們讓我感受到被尊重。」(攝影:陳品臻)

看牙科前先溫暖心房

來自伊朗的法夏(Farshad),因為大學時參加民運,成為伊朗當局壓制的對象,被迫離開家園。來到澳洲,住進政府安排的住所,有床,但沒有被單等保暖衣物;得知慈濟布里斯本慈濟人在對街舉行發放活動,他詢問志工是否能提供保暖衣物?沒想到約一個小時後,志工就帶了毛毯和衣服到他的住處,真是寒天中最溫暖的禮物!

由於法夏是偷渡來到澳洲,在等待永久居留權期間,不能找工作。但是他沒有空等,在慈濟發放時,主動承擔載運、搬運物資等費力的工作。跟他同住的伊朗難民受到影響,常常一早就到慈濟環保站做資源分類。

在投入慈濟志工服務中,法夏交到許多朋友,不再是處在社會邊緣。他跟慈濟人聊家鄉事,說很想念父母,但他在伊朗受到思想打壓,不得已要逃出來,他的父母很支持他。也因為有這分信念,讓他不去想離別之苦,而是努力創造有希望的人生。

布里斯本慈濟人醫會從2004年起,與難民中心合作,每年固定提供牙科義診。沒有醫療保險,每次看診至少新臺幣三千元藥費,牙齒治療對難民們來說是難得機會。

義診邁入第十年了,每年來看診的都是新一批入境的難民。志工與難民的人數,幾乎是一比一貼心服務,考慮到他們對新環境人生地不熟,義診時總是親自接送,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

幸福不再遙不可及

澳洲慈濟牙科義診始於2002年,幾位牙醫系的慈青、醫師,跟著慈濟志工到內陸為原住民及鄉親義診。漸漸地,慈青們希望能回歸就學與生活的地方服務,透過牙醫系教授牽線,於是開始照顧社區內的難民。

服務行列中,來自越南的阮寶陳是難民第二代。父親是工程師,母親從事教育,二十年前來到澳洲,父親成為勞工,兼三份工才能養活一家。

阮寶陳靠著助學貸款,努力念書,考上了當時昆士蘭省唯一的牙醫系,也與慈青一起為難民義診。

畢業後,她每年定期返校分享,帶著學弟妹從牙醫助理做起,一路陪伴他們畢業,也正式加入慈濟人醫會。這是人醫的傳承,一棒接一棒,這股年輕人的善勢力,十年來沒有中斷。
預防重於治療,慈濟布里斯本聯絡處為難民舉辦牙科義診,醫護人員同時進行口腔衛教宣導。(攝影:林啟豪)

人醫會從一開始的四個人到現在約兩百人投入,許多都是臺灣移民新生代。回首投入慈濟人醫會的初發心,成員盧以欣說,剛開始認為能運用所長助人很好;在付出過程中,發現在富裕的澳洲,還是有許多貧苦人需要關懷;自己應該將感受到的幸福分享給更多人。

與貧苦人面對面接觸,讓盧以欣了解到他們有許多生活難題不知道如何解決,連病痛也是一拖再拖。透過義診改善病苦,讓他們變得有活力,對未來也燃起希望;醫病其實也醫心,也讓人更深深感受到,能付出是福。

2013年,澳洲人口突破兩千三百萬人,這當中大部分是移民。根據澳洲網站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澳洲取代美國成為最受歡迎的移民天堂;但天堂邊緣,事實上存在著許多社會問題。難民,真是從地獄逃到了天堂嗎?到底何處才是「家」?對被迫到異鄉流浪的難民來說,也許更能體會「心之所在,即是故鄉」。

(文:盛榮萱 澳洲報導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70期
推薦閱讀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