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長輩安心變老 慈濟多元照護
2020-10-23 | 陳彥任「很快速,眼所看見的滿滿都是老人,真正很需要如何社會家庭,好好地建立起老人(機制),總是少年的時候為家庭付出,中年的時候為事業而不顧一切,老年來的時候,應該要有子孫、兒女或者是孫兒,讓他能安心在家裡過得晚年。」證嚴上人的一席話,揭示了慈濟對於護老的理念,也就是這樣的主軸之下,慈濟人在各個面向積極投入,希望長者們都能夠好好在家,安養天年。
訪視關懷 暖心綻放
關心獨居長者,慈濟第一步的做法就是定期訪視。志工們定期的打電話向長者問安、也會排定時間登門關懷訪視。透過定期造訪,閒話家常,讓獨居的長者有說說話和傾訴的空間,暖心之餘,也能一面理解他們是不是需要幫助。包含陪同就醫、安排交通、陪同參與活動等方式,志工們可以再進一步提供獨居長者個案提供多元服務,讓他們即使獨居也不孤獨。
「花開,菩薩來了!」一次在新竹尖石鄉的訪視中,謝阿嬤走出戶外,正巧看到花朵繽紛盛開,轉頭一望,慈濟人也正巧到家門來拜訪。平時獨立堅強、不苟言笑的她,看見老朋友來,自然的綻開笑容,心境也像花朵一樣盛開。
社區照顧 在地老化
行政院在105年推出了「長照2.0」,放寬了對象限制,也加入了居家社區的服務規劃,讓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速布建A、B、C三個等級的長照據點。這樣的政策和慈濟的護老理念相當吻合,也讓長期在獨老關懷深耕的慈濟很快對接上,截至2019年底,慈濟已經在全台灣設置了31個A級整合型服務中心,18個B級居家長照機構,96個C級社區巷弄長照站,另外還有121個社區關懷據點,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普及照顧服務體系,提升長期照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慈濟有系統地投入長照服務,除了在醫院體系相繼成立日照中心,也會在各地的靜思堂或聯絡處陸續開辦日照中心,透過醫院的資源,並結合社區民間資源、照服員及慈濟志工,提供了「醫養結合」的長照一條龍服務。可以讓長輩們延緩老化速度,實現在地老化的目標。
在長照機構以外,慈濟更也以社區營造的方式,由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透過預防性慈善工作,推動長者預防失能、失智,同時促進健康,延緩進入長照體系,讓每位長者都可以在地安老,甚至一直健康到人生終點,也做到「寧願長照別人,不願被人長照」,讓長者多一分生命的肯定與尊嚴。
力行環保 青春心靈
在各個社區的關懷據點之外,慈濟廣布全臺的環保站,也是許多長者聚集互助的地方。志工們雖然大多高齡,但還是能在環保站裡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一面話家常、互相關懷,一邊也努力做環保,替地球盡一份心力。
「大家一起做回收、一起話家常,經驗分享,做環保讓我忘記病痛,結識更多朋友,心情更開朗了,越做越歡喜。」曾經罹患大腸癌和憂鬱症的洪美月,從起初緊蹙眉頭、不愛與人交談,到現在已經可以眉開眼笑,邊做邊聊。
作環保的同時,長者們能夠活筋骨,也因為是做著對環境有幫助的事,長輩們能從中找到價值,做起來更起勁,心也跟著年輕了。
人醫守護 把關健康
隨著年齡增加,病痛更容易找上身,如果是獨居長者,那風險就會更高。由醫師、醫護人員、藥劑師所組成慈濟人醫會也會平日定期、定點在居住地服務,包含了巡迴偏遠山區及離島,舉辦義診與衛教,為街友、獨居老人、清寒戶等進行居家往診,守護他們的健康。
高齡九十七歲的朱阿嬤與六十三歲兒子阿輝、五十四歲兒子阿郎同住在苗栗南庄鄉,雖然朱阿嬤年事已高,但除了駝背外,健康情況可比兩位兒子還硬朗些,也一肩擔起照顧兩個兒子的重任。中區慈濟人醫會每個月固定會去探訪她進行義診,除了替母子三人診斷開藥,也會陪著他們散散步聊聊天。阿嬤最擔心的,就是兩個孩子的身體狀況,醫師也耐心回應,即使生活在偏鄉,健康還有義診團隊在把關。
安穩家園 美善社區
對於長者來說,身體上退化,也會直接或間接的造成家中環境的問題,髒了無力打掃、壞了無法修理、堆積了卻沒時間整理等等,也會造成生活環境的不便。2020年慈濟基金會推出了「安穩家園、美善社區」慈善專案,透過村里長的通報,針對社區長者或弱勢家庭無力修繕或維護自家居家環境者,連結社區專業營造廠商的助力,幫助改善環境。
「真感謝啦!感謝慈濟來跟我幫忙,不然我自己也沒辦法,連走路都沒辦法走,也沒力……感謝啦!」在台中獨居的陳爺爺,房子已經住了將近七十年,不少管線外漏,屋裡屋外閒置非常多的雜物,慈濟找來了同是慈濟照顧戶的案家,利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幫忙清理,重新配置水、電管路與線路外,還特別在一樓廚房,安置一張單人床,給行動不便的陳爺爺一個安全舒適的居住空間。
透過更新和修繕居住空間,讓長者可以在熟悉的家中安養晚年,安全又安心。
記憶保養 延緩失智
失智症也是長者會面臨的一大問題,除了記憶衰退,還會出現個性改變、妄想、語言能力衰退、空間感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症狀,狀況一年比一年差,不只影響人際關係和生活能力,也會造成家屬的負擔。為了及早介入治療,大林慈濟醫院首先成立了「記憶保養班」,在各個據點採取「一動一靜」的上課模式——先以體適能帶動活動筋骨,之後以腦適能及心適能課程讓學員動動腦,為早期的失智長輩延緩失智症狀,而每個社區據點,也在幾堂課程之後,漸漸呈現了各自的發展特色。
「人老了,沒盼望,足不出戶,沒人說話,缺乏新的刺激,身心退化得愈來愈快,」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暨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投入失智症診治多年,觀察入微。「我們想做的,就是幫老人找回活力、創造新的記憶、找到新的寄託。」
利用畫圖、打鼓、唱歌、手工藝等等課程,帶給感官和記憶新的刺激,也能帶來延緩記憶衰退,達到及早治療失智症的的效果。
對於個人來說,老化是不可避免的;對於整個少子化的社會來說,高齡化也是趨勢。不過,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我們還是可以體認到老其實並不可怕,透過多面向資源的投入,付出關懷,就算老也可以老得好、老得快樂、老得健康、老得輕安自在。人生旅程的最後一段,同樣可以踏實又精彩。
(文:慈濟基金會文史處 陳彥任 20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