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文講座﹞全球化下 現代宗教具備要素

2010-03-24   | 彼得克拉克 Peter B.Clarke
‧台大管理學院(攝影者:林蔚綺)
英國牛津大學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2009年12月12日於台大管理學院EMBA擔綱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

首先,我要感恩慈濟人給我這個機會來到台灣,也感謝一路上慈濟志工對我的照顧及友誼。

我個人的研究,主要在於東亞宗教的發展;尤其是相關宗教本身在東亞地區以外的海外發展情形,例如在拉丁美洲、非洲、歐洲、美國等地的發展。我本身在日本東京大學教過書,這次是我第四次造訪台灣。我個人一開始會認識慈濟是因為指導過一位台灣學生的博士論文,而當時這篇論文主題就是關於慈濟。

說到今天的演講主題,針對當代宗教的力量愈來愈強盛,以歷史學家的角度從文化中探討宗教,而非從神學的角度來探討。至於宗教是對或錯,神是否存在則是哲學家應探討的問題。而對於人類學家來說,重點則是在看人是否有信念,擁有何種信念,這些信念又是如何的影響人的行為;對於是否相信神,並不批評,就如同法官對酒本身的看法並不重要,更在意的是人飲酒之後造成的行為是否適當。心理學家則是從個人主義,從情緒上、靈性上來著手。社會學家是側重於宗教對社區和對社會的影響。

英國牛津大學彼得克拉克教授,2009年12月12日於台大管理學院EMBA擔綱演講。(攝影者:林蔚綺)
全球化(Globalization)促使宗教發展態勢更加興盛

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人類歷史與宗教息息相關。美國人類學家曾提出宗教在西元2008年會完全滅絕,因為學者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愈趨繁榮,認同宗教理念的人應該會愈來愈少,因為宗教常常被視為是過時的,退流行的,迷信的,但現今我們看到的現象卻是全球化的宗教復甦。

有一位英國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先後兩本著作中—《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以及《神的假象(The God Illusion)》 ,都提到他認為宗教是迷信,應該死亡,滅絕。有些人類學家甚至也提出質疑:在二十世紀的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宗教?

但現在我們在全球卻看到了很強烈的,有力的宗教的復甦,例如美國一向被認為是科技十分進步的高科技國家,但同時美國卻也是最普遍具有宗教信仰的國度。在全球,我們觀察到的宗教復甦現象,橫跨佛教、印度教、猶太教、回教、基督教等等;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這樣的力量也都很強烈,而且這些宗教不光只有復甦,甚至還都經歷了重大的,不同型態的改變。

而在這樣普遍的全球化的復甦中,有一些區域的宗教性相對沒那麼強烈。彼得‧伯格(Peter L. Berger),曾在其《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一書中提到,西歐是一個這樣的例外,西歐人民普遍並不那麼具有宗教性,原因是他們對事物大多是持懷疑論者,對宗教也是,西歐社會相對之下不那麼強調宗教在當代的角色。但在日本,卻是不一樣的故事, 有一本書, 《神的尖峰時刻》 (The Rush Hour of the Gods),主要在探討日本新興宗教在西元60和70年代的崛起。而在印度,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有大量宗教以新的形式被創造出來。但印度的宗教大部分是留在印度當地,大多沒有傳到海外,不似印尼、泰國、台灣、美國、拉丁美洲等地的宗教則是多所流傳。

不同的宗教會有這樣的差別,是因為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信念、形式、實踐以及不同的遠景,甚至對於世界,通常也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現在的世界是不好的,有的認為是好的,有的認為雖然算好但卻需要再進一步被改造,而其他則是對於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毫不關心。關於實踐,通常也有不同的做法,有些是專注在個人,有些是專注在個人和社會之前的連結,有些則進一步連結到其他更廣大的外在世界。

西方宗教通常是關於相信神,但我們可以對宗教提供更寬廣的定義,具有宗教性,不代表一定要信神,也可以是不信神的。

在亞洲當代宗教的發展中,儒學、人間佛教等成了東亞宗教發展的重要特徵。

以下我再列舉某些東亞宗教可以流傳到海外的一些特徵:

1. 人間佛教:
以人性化的角度強調對人的入世關懷,因為宗教常常都是關於另一個世界,但人間佛教偏重在當下的這個世界。

2. 非側重超自然的:
不太強調超自然的非凡體驗,對於當下的這個世界以及另一個世界並沒有太激烈的區分,比較傾向一種天堂與人間是融合的概念。

3. 人性本善:

相信人人本性是好的,人人皆有佛性,人從基本的質來說就是好的,就是有佛的。

4. 強調由互相教導及學習,人是可以被改變的。


這些大致上都是人間佛教的精神 — 對他人懷慈悲心,為了幫助他人而延後自己的悟道。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 “反向全球化” 的現象。一直以來,文化的流傳,包含宗教,都是從西方流傳到東方,像是基督教的傳播,或是工業化的傳播 (起始於英國,傳到美國及全球),過去幾百年來,世界可說是被西方化的。但是在過去的五十到六十年間,日本、大陸及印度的經濟崛起,也把東方宗教中特有的人間佛教的概念傳向西方,並且漸漸普及化。以我自己為例,我小時候根本沒聽說過”因果”這種概念,但是現在的我,我的小孩甚至其他的年輕人都對這些佛教概念或是東方文化十分熟悉,這種了解甚至超越對基督教的了解,東方父母以前會擔心自己的小孩被西方化,但現在情勢漸趨逆轉。

韓國有新興宗教,日本也有,甚至傳到巴西,非洲的宗教甚至也傳到美國或是拉丁美洲,而印度的傳統或是印度教的寺廟也成為西方國家街頭常見的特色,像素食主義在英國十分流行,就也是受到印度的影響。

但為何有些新興宗教很成功,有些則不然?以商業角度來看,宗教市場的競爭是很強烈的,所以新興宗教要存活並不容易,因為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信念。 而對於成功的定義,從歷史來看,我們可以說在幾千個宗教當中,只有百分之一的新興宗教可以延續超過25年,而且至少擁有十萬個成員,且成員的數目有持續增加的趨勢,成員的人數占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在全球的人口中,百分之三十三是基督教,使基督教為全球成員人數最多的宗教,第二名則是伊斯蘭教,約有百分之二十。

讓我來分析主要影響宗教能否成功廣佈的因素:

1. 文化的連結性 Culture Continuity

在一本由美國學者所創辦的期刊中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有提到如果一個宗教要成功,尤其是在其發源地以外的地方成功,此宗教的信念必須與當地文化有某程度的連結,例如若有一個宗教要在台灣發展,卻與台灣的文化無法做連結,那就會很容易失敗。要做到文化的連結性實在不容易,就像是大陸和台灣同樣說中文,文化還是有差異;又像是英國與蘇格蘭也同樣說英文,彼此文化差異還是存在,甚至說話的腔調也會影響人們關於信息傳遞的接受度。

若外來宗教要在歐美成功,就要看是否自己的宗教能以對方思考的方式進一步做適度的調整,因為每個文化都有其固有的資產,是不太容易被外來力量所改變,就像是他人要我們改變自己是很難的,因為通常不太能改,人們也沒有準備要改變。一個文化整體的大規模改變是極少見的,例如基督教傳教士花了幾百年的努力在昔日中國、日本及印度等地傳教;但截至今日,在日本只有0.8﹪的人信仰基督教,且人數仍在減少;在印度也是只有小規模的天主教徒。而在非洲,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有明顯的增長,但原因卻不是非洲被外來化,而是這些宗教被非洲化。

2. 嚴謹的實踐Strictness

一個宗教的外在顯現,以及其傳達出來的訊息會影響社會對此宗教的觀感。例如慈濟的證嚴上人,她的言行舉止以及簡樸刻苦的生活都符合她平常對社會大眾所提出的教導,也符合社會大眾對一個宗教領袖的期待,上人的法跟言行都是一致的。如果一個宗教的教義及其外顯的行為不一致的話,很容易就會失去外界對他的評價及認同。

3. 性別因素,尤其是女性成員所能造成的影響Gender Factor (female)

從歷史上看,一個成功的宗教大多有較高比例的女性成員;反過來說,一個宗教如果很少有女性的加入,也很少有成功的案例,女性成員數目的多寡是對於一個宗教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4. 成員年紀的廣泛分布Age

一個成功的宗教通常也會橫跨廣泛的年齡層,從年輕族群的二三十歲到年紀較長的五六十歲都會包含。

5. 有效的內部運作系統 Effective Internal Networking System

一個成功的宗教,其組織規模必然不小,正因如此,內部運作必須有更多的溝通俾使組織的運作更有效率。

以英國的手機大廠為例,他們會到學校贈送免費手機給九到十歲的學童,這些學童不僅本身會漸漸習慣使用此廠牌,更會進一步影響他們身邊的人,影響人數平均在20-30人之譜;長遠來說,這些都是具有高潛力的潛在客戶,因為他們從很小就開始使用此品牌,使用習慣會很難被改變。

再舉銀行為例,很多在英國的銀行會在大學開學之際,在學校設攤位,因為對於人們使用銀行帳戶的習慣而言,只要一旦開戶,幾乎很少會換銀行,因為手續很麻煩,所以對這些銀行來說,只要能讓這些大學生一開始就用他們的銀行,大多數人幾乎都不會再換銀行了。

6. 領導者 Leadership, Big Q

最後一個因素,但是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領導者。一個具有領袖魅力的領導者,大多數人會認為是個性所致,像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或是甘迺迪,但我認為一個又老又病的領導者,可能依然富有領袖魅力,像是一些非洲的領導者,他們可能在領導過程中連一句話都沒說過,或是在泰國發生的一場革命,則是由一個12歲的小男孩領眾發起。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領袖魅力跟領導者的年齡,外表,甚至是否聰敏與否,並無絕對關係,重點在於領導者本身的信念以及其傳達出來的訊息,例如如果今天我說我做了一個夢,神指派我成為救世主,如果人們聽了,願意跟隨我,那我就有領袖魅力;如果人們不願意跟隨我,那我就是沒有領袖魅力。

宗教一開始都會由一位極富領袖魅力的領導者所創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領袖魅力通常也會漸漸消失,尤其是在領導者離世後,此種魅力會更難持續。而之後的繼承者以及所遵循的制度也很重要,如果領導者的交替可以是和諧的輪替,則此宗教可以繼續保持發展,甚至有一說,這樣的宗教,其創始者死後甚至會比其生前更有影響力,如果新興宗教可以成功的度過這種的領導者輪替,則就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持續成長,並存活下來。

綜合以上所述,當代宗教以其蓬勃的發展,以及反向全球化的特質改變了我們對宗教的看法。例如在巴西,有超過三十個來自日本的新興宗教運動,其中只有三個成功存活超過了五十年,且都擁有超過一百萬名成員。

印度教、佛教等也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面臨許多機會與挑戰,世界充滿了各種多元的文化,我們必須對各種文化都要有所尊重及了解,並且相互交流及學習。而儒家所強調的和諧,也促使人們應該對這世界抱持熱情。中國大陸及印度,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豐富的資源,更可以藉以輸出其文化和價值觀—和諧、慈悲。基督教更是長期以來以其慈善事業對社會的貢獻所聞名,幾乎每個大城市都會有由基督教所創立的學校,醫院等,而人間佛教與基督教更是有其共同處,可以彼此互相學習,且更有效的進行慈善相關事業,因為世界需要這樣的一股力量。

(本文整理:鄭佩奇)

Peter B. Clarke小檔案

經歷:
•現任教英國牛津大學神學院,講授宗教人類學。
•曾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宗教歷史與社會學系,1982年於該校創立新興宗教中心
•曾於非洲、巴西及日本講學
•創辦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學術期刊雜誌

彼得‧克拉克教授深具人道精神,他是非洲奈及利亞獨立後,第一位前往當地演講教書的白人。當時他仍在牛津大學具有教職,當決定要去非洲,學校方面警示若執意離開,無法保證回英國後依然有教職機會。但教授還是去了,且回英國後,由於其成就,仍然獲聘為教職。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